第九章 神經機制

第九章 神經機制

二〇二三年二月一日。周雨垚看了一篇發表在《細胞》上的論文——《Neuralmechanismunderlyingdepressive-likestateassociatedwithsocialstatusloss》,翻譯過來是《社會地位下降導致抑鬱的神經機制》。

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具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在研究抑鬱症,而且使用的是小鼠模型。如果用人類替換了小鼠的話,該論文提供了以下有用的信息:

(1)在具體的特定時間,人類具有特定的優勢等級。優勢等級越高,越容易獲勝。優勢等級取決於個體當前擁有的資源。

(2)社會等級(優勢等級)對身心健康具着重要影響。

(3)優勢等級較高的人可能會遭遇“被迫失敗”,此時會失去原有的優勢地位,即優勢地位降低。

(4)根據(3),婚姻生活中,當一方不愛另一方時,前者的優勢地位上升,後者的優勢地位下降。後者容易產生抑鬱。

(5)原本等級較低的小鼠即使連連輸給認識的比自己等級高的小鼠,也不會產生抑鬱。可以這樣理解,原本等級較低的人對自己的預期就低,這樣輸給比自己等級高的人時,不會產生抑鬱。但請注意,如果原本等級較低的人對自己設定不切實際的預期時,這樣輸給比自己等級高的人時,則會產生抑鬱。因此,原因可能與預期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相關。

(6)小鼠大腦中海馬體下方一處叫外側韁核(lateral,LHb)的核團是大腦的“反獎賞中心”,它會被很多負性刺激激活。LHb激活抑制了控制社會競爭力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並加強了比賽中的退縮。作為一個反獎賞中心,LHb被各種厭惡刺激激活,可以抑制與獎賞相關的多巴胺能和血清素能神經元。

經過學習,周雨垚認為有用的自我介入行為包括:主動合理調整“獎賞預期”;主動變換優勢地位,尋求優勢地位上升或至少不降;減少社會地位衝突與比較;引入外部資源,升高優勢地位。

周雨垚認識到原來是否抑鬱是一個技術活,也就是說同樣的事情發生時,你可以抑鬱,也可以不抑鬱。如果能及時實施上述自我介入行為,就可以避免抑鬱發生。

周雨垚之所以做這樣的研究,是因為與周雨垚相關的一些人員,包括村裡小芳、周雨垚的父親,都曾發生或多或少抑鬱樣行為。周雨垚是一個善良的人,希望自己的學習、研究能幫助到自己身邊的人。

對於村裡小芳,周雨垚的建議為:小芳當年因為兩三千元發生抑鬱樣行為,導致休學。如果小芳當年能認識到替班級收錢是班級的一種委託行為,是一種職務行為,錢在宿舍內被偷是刑事案件。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有人把財務室的保險柜偷了,財務人員還要承擔責任嗎?宿舍或學校的安全難道由小芳來負責嗎?無論作案者是同宿舍的同學,還是外部進入的盜竊犯,小芳都沒有任何責任。如果小芳當年從心理上建立自己沒有責任的堡壘,並尋求外界(比如懂法的人或律師)的幫助,小芳就不會出現精神問題,就不會休學,或許小芳的人生就會是另外一番光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位精神病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一位精神病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章 神經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