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章 行走的農忙
所有的勞作全靠人工,沒有拖拉機,也沒有收割機。每到農忙季節,大家都在趕時間,一旦錯過影響的就是下一季和下一年度莊稼的收成。
為了跟上節氣,保障來年收成,我們都化身成為了行走的農忙,各自在自家和親戚家中穿梭,互相幫忙,一起忙農。
清晨早早起床,隨着爺、娘走到姥娘家,一起去東溝的地里掰棒槌子,分工明確,有掰的,有割棒槌桔的,平時一家人要掰一天,現在只需要一個早晨。
吃過早飯,再一起出動,去西窪的地里掰棒槌子,那片地比較大,需要一上午。整塊地就被整出來了。棒槌子一趟趟的運回家,棒槌桔砍倒晾曬在地里,碼的整整齊齊,過幾天後就可以運回家,儲備用作冬天家裏幾隻羊的口糧。
下午,是南嶺,那塊偏坡地甚是討厭,坡度大,地也被雨水沖刷的有些溝溝坎坎,干一會就累的夠嗆。
好在旁邊有棵核桃樹,樹下有落得核桃,可以撿幾個用石頭砸開,又或者生團火燒幾個吃。燒出來的核桃是最好吃的,現在回想起來還直流口水。
我是孩子,可以明目張胆的偷懶。旁邊野草里有刷馬杆(一種螞蚱,長長的,肚子裏有滿滿的籽),也有青殼螂(青綠色外表的大螞蚱)、蹦豆子(腿部肌肉發達的小型螞蚱)、刀螂(螳螂)、大小油螞蚱(螞蚱里的巨無霸,大油螞蚱是母的,小油螞蚱是公的),一會功夫就能抓好多,用螞蚱串子(一種野草)串起來,放在火里烤一下就可以吃了,那味道實在是美的妙不可言。我們都說螞蚱肚子裏有神仙草,所以吃着才有香甜味道。
為了早點幹完,也不能多偷懶,差不多就行了,不然要挨訓。有時候是吃過晚飯回家,有時候是回家再吃晚飯,不管哪一種情況最快樂的是回家的路上的時光,因為那個時間不用幹活,可以一邊沐浴着月光,一邊欣賞着野外的蟲鳴,叫么子(蟈蟈)“蟈蟈,蟈蟈”的叫個不停,知了也一直發出“吱吱”的聲響,幸運的話還能聽到夜貓子(貓頭鷹)的叫聲。
忙完了姥娘家後下一家可能就是自己家,井上里、南樑上、下溝里、場院下、后井、大軟棗樹后崖,一塊地一塊地的挨着忙活。
每次出門都要帶上至少兩燎壺(燒水的水壺)水,還要用白色的塑料桶灌上滿滿的兩桶,哪怕是這樣每次回家桶里也都是空空,那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汗滴禾下土”。
說來也奇怪,自己一家四口單獨忙農的時候要干至少一星期,每天都感覺累的夠嗆,現在變成了和親戚家忙三天,再回到自己家忙三天卻感覺輕鬆了許多,原因直到今天我也沒有太想明白。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那時候親戚之間的關係很牢靠,感情很純真,平時走動的時候很多,一起忙農栽瓜、栽煙、劈煙、系煙、解煙、抓地(刨地)、收棒槌子、收麥子。
現在大家日子都過的越來越好,走動卻越來越少,各自都在為了碎銀幾兩奔波忙碌。哪怕是過年走親戚也變成了走過場,原來一天只出一個門,現在一個早晨就能出四個門。
我不喜歡現在的這種感覺,分外的懷念那時候行走的農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