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或許,變形的是你們!
關於《變形記》,很久之前便有所耳聞,最初對於變形記的映像,也是停留在某衛視的一檔綜藝節目上,後來知道了有這本書,但一直沒去讀。關於卡夫卡,也是在好久之前便耳熟能詳,最開始聽說這個名字,是來自於村上村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後來才知道,海邊的卡夫卡和卡夫卡的區別就和變形計和變形記的區別一樣大。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對於久仰大名的《變形記》和他的作者卡夫卡有了初步的接觸和粗淺的了解。這本小說的的篇幅不長,六萬多字,算是一個小中篇吧,今天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讀完。
書的前半段講述的是推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作為家裏頂樑柱的格里高爾在震驚之餘的第一反應竟是想着上班不要遲到,格里高爾有一個經商失敗欠了一屁股債的父親,有一個普普通通的母親安娜,還有一個他十分寵愛的喜歡音樂的妹妹葛雷特。
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之後,丟掉了工作,也逐漸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在家人和其他人的眼裏,他就是一隻不折不扣的“甲蟲”,家人們聽不懂格里高爾說話,於是他們以為格里高爾也不理解他們的意思,殊不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格里高爾看在眼裏,而且格里高爾在變成甲蟲后還一心一意地為家人着想着,他為了避免嚇到給自己送吃的妹妹,甚至情願花費四個小時挪動床單遮住自己的身軀。
然而格里高爾的處處為家人們着想的心理卻與家人們對於格里高爾日漸冷漠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母親剛開始還關心着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妹妹剛開始也悉心照顧着他,父親則一開始就對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懷有敵意,隨着時間的延長,隨着格里高爾這個家裏經濟支柱的倒塌,父親拿出了家裏的積蓄,母親和妹妹都不得已出去工作,故事在格里高爾驚嚇到租客中推入高潮,自此之後,妹妹徹底地將格里高爾視為一隻“甲蟲”,視為這個家裏的累贅,並向父親提議甩掉這個累贅,父親表示贊同,這一切格里高爾都看在眼裏,後來格里高爾餓死在了自己的房間裏,大家似乎都無動於衷,只覺得鬆了一口氣,就連曾經關心他的母親也只是露出了“憂傷的微笑”,憂傷着自己兒子的離去,微笑着這個甲蟲的離開。
當我看着格里高爾去世之後父親趕走了房客時,我以為父親終於因為格里高爾的離去而良心發現時,卻在結尾一家三口去郊外的途中看着發育得日漸豐滿的女兒謀划著為其尋找如意郎君時,我才明白,在他們的眼中,“葛雷特”又變成了一個新的“格里高爾”。
變形記的故事到這裏便算是結束了,然後書的後半部分便是卡夫卡的一個小傳以及卡夫卡生前留下的一些素描作品以及卡夫卡生前和生后的一個年表。
不得不說,後半部分也是本書的亮點之一,因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
其實在剛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心中就隱隱有一種感覺,這格里高爾在某種意義上不會就是現實中的卡夫卡吧,當我讀完卡夫卡小傳后,發現果不其然,變形記中充斥着卡夫卡真實的生活經歷,冷酷的父親,無助的自己,小說和生活竟是那麼的相似,讓人不禁為格里高爾的遭遇嘆息,為卡夫卡的生平經歷感到惋惜,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一位與喬埃斯、普魯斯特、湯瑪斯曼等現代主義代表作家齊名的一代文豪。苦難從來不值得歌頌,值得歌頌的是在苦難之中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卡夫卡。
也是通過這本《變形記》,讓我收穫了三個新詞:“異化”,“存在主義”,“現代主義文學”。
“異化”一詞,原本是指在資本主義下,剩餘價值被粉飾為經營利潤,勞動力成為商品,而勞動人民降低為資本家的奴隸、只會勞動的機器的過程。可是在本書中,主角格里高爾原本是一名推銷員,為了生活忙碌着,絲毫體會不到作為人的價值和樂趣,然而當他化身為甲蟲時,除了外形的變化和語言功能的喪失,卻將作為人的情感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或許,作為人的格里高爾被異化成了資本的奴隸,作為蟲的格里高爾卻在那身堅硬的甲殼之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人的本質!
“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它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而卡夫卡則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家之一,另外的代表人物還有薩特、加繆、波伏瓦、梅勒等。
現代主義文學則是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以上關注那三個名詞的解釋都是我從百科中覓得的,從解釋中不難看出,卡夫卡的的確確當之無愧為存在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另外本書的最後有一句摘自馬克斯·布洛德編《卡夫卡書信集:一九〇二年至一九二四年》中的卡夫卡關於閱讀的語錄:一本書必須是一柄斧頭,鑿開我們心中冰封的海洋。
最後,推薦這本卡夫卡的《變形記》,我想大概這本《變形記》便是那些鋒利的斧頭中的一柄,能夠鑿開我們內心某處沉積已久的堅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