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你的時代,我的時代,好像不一樣!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讀的第二本卡倫霍妮的書,第一本是《我們的內心衝突》,由於間隔時間稍微有些久了,已經忘了第一本書的內容了,而剛剛讀完的這本《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給我的感受卻是嶄新的,這本書我大致分了三次看完,第一次看了大概百分之八左右,第二次看到了一半的內容,第三次則是一口氣給讀完了。
第一次看時,看到了對於作者的簡介,19世紀末出生的德裔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被公認為是與阿德勒、榮格、蘭克、弗洛姆等齊名的西方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再看到其在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她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準確刻畫出那群隱匿於我們之中的神經症患者,刻畫出實際推動他們的內心衝突,刻畫出他們的焦慮、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在人際交往和自我認識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肯定了文化環境對於神經症患者人格形成的影響。
誠然如作者所言,書中的文字樸實淺顯,作者將她的觀點一字一句娓娓道來。這是我第二次讀本書的前半部分時最深刻的感受,並且貫穿始終。
然而,不知為何,雖然看似作者一字一句都很有邏輯,但我始終抓不住重點,而且通篇的關於神經症患者的相關描述,某一些描述讓我不禁懷疑自己就是一個神經症患者。
關於神經症,由於和專業略微搭了一點邊,也算是略有耳聞,但是和專業關係不大,所以知之甚少,然而在書中反覆出現的神經症一詞,卻讓我對神經症的定義有些陌生,於是我便再度打開了百度百科關於神經症的定義:神經症(neurosis)舊稱神經官能症,是一組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下降、煩惱、緊張、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疑病癥狀、分離癥狀、轉換癥狀或神經衰弱癥狀的精神障礙。
從上面的定義不難看出,我們平時所說的強迫症,疑病症,焦慮症,以及各種恐懼症(比如恐高,社交恐懼等)都可以歸為神經症的範疇。
然而百度百科中還提到:隨着對神經症認識的深化,其概念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這種演變的總趨勢是內涵變得越來越深化並不斷異化,結果是在ICD-10中幾乎完全拋棄了神經症這一概念,將這類疾病肢解為七種不同的障礙。稱之為神經症性、應激相關和軀體形式障礙。
按神經症性障礙在ICD-10中的編碼分類如下:
F40恐怖性焦慮障礙
F41其他焦慮障礙
F41.0驚恐障礙
F41.1廣泛性焦慮障礙
F42強迫障礙
F43嚴重應激反應和適應障礙
F44分離(轉換)性障礙
F45軀體形式障礙
F48其他神經症性障礙
F48.0神經衰弱
以上便是百度百科中對於神經症的最新解釋,由於這本《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成書於1937年,所以我們不可否認本書在心理學上,或者是對於那個時代的特殊意義。
但是在今天的我看來,對於當今時代的借鑒意義實在是有限,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無法分清正常人與神經症患者之間的界限,直到快結尾時,作者才拋出了她的結論:
一個人是不是神經症患者?對於這一問題,最有效的判斷標準就是:他們是否感覺這些衝突已經成為自己的阻礙,是否能夠正視這些衝突並乾脆直接地處理這些衝突。
根據這一觀點,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無法正確接受或者是處理他的內心衝突時,那麼他便可以視為一個神經症患者了。
這樣的說法在邏輯上也的確說得通,不過相較於如今逐漸完善的診斷標準和分類體系來說,確實顯得有些太過蒼白了,但我這樣的論斷似乎有些顛倒因果了,畢竟現代心理學就是在前人們的理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所以這本《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也具有它獨特的價值。
正如每個人都具有他獨特的價值一般,我們不應輕易的給某個人下一個神經症的標籤,也許有的人就是比較容易焦慮,也許有的人就是生性要強,也許有的人就是害怕一些東西,但只要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只要不嚴重影響到個人的正常生活,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以及社會的正常運轉,我們就應當給予應有的理解和尊重。這也是作者在最後如何判斷神經症患者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總的來說呢,本書作為一本了解卡倫霍妮的基本學說和觀點的讀物來讀的話,還是值得一讀的。可要是抱着作為一本神經症患者百科全書的想法來閱讀的話,那最好還是不要抱有太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