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河內太守——張楊

第十八章 河內太守——張楊

張揚,字稚叔,雲中人,漢末群雄之一,漢大司馬、河內太守,以武勇給并州,為武猛從事。靈帝末,并州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蹇碩,為假司馬。靈帝崩,碩為何進所殺。楊復為進所遣,歸本州募兵,得千餘人,因留上黨,擊山賊。及董卓作亂,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至黎陽,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天子之在河東,楊將兵至安邑,拜安國將軍,封晉陽侯。楊欲迎天子還洛,諸將不聽,楊還野王。建安元年,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還舊京,糧乏。楊以糧迎道路,遂至洛陽,還野王。即拜為大司馬。楊素與呂布善。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其將楊丑,殺楊以應太祖。

張楊,同時也有記作“張揚”的情況,以及字也在一些書上記作“雅叔”的情況,袁宏《後漢紀》作張陽。象張楊這樣的地方實力派,本身並不具備爭奪天下的雄心和實力,在後漢末年紛亂的政治格局下,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何去何從難以定奪,成為紛亂格局下的政治迷途者,所以其政治立場也隨着時局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從一開始的官兵---土匪---官兵,到後來一會兒成為董卓的幫凶,一會兒又變成了朝廷的忠實子民,就說明張楊在亂世之中的應變能力和政治眼光比較差,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局面,張楊顯得力不從心,四處化緣投機。

對待正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的曹操,張楊缺乏足夠的分析判斷能力,雖然在之前有過和曹操通好的經歷,但是後來又因為自己的政治判斷,出現問題而與之為敵,招致殺身之禍;對待呂布,張楊雖然很夠義氣,但是卻沒有站在一個戰略的角度加以分析,之前張楊的收留多少還顯得有點眼光,但之後的策應實在是非常不理智,此時的呂布勢力已經是奄奄一息、苟延殘喘,而曹操卻是如東升之日,迅速崛起,這也反襯出張楊拙劣的政治眼光,缺乏一個政治人物應有的敏銳。

加上張楊性格上的懦弱,《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曰:“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對部下的管束水平低劣,部下對其多有不服,最終難逃“授首於臣下”的下場。象張楊這樣的例子,在亂世之中顯得比較多見,這種小人物的下場通常也和張楊一樣不得善終。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英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卻是象張楊這樣的亂世迷途者,也許就是這些小人物們的迷茫,和不知所措才成就了英雄們的輝煌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史事講將1三國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史事講將1三國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八章 河內太守——張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