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徐州牧——陶謙
陶謙,字恭祖,丹楊人,漢末群雄之一,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少好學,為諸生,性剛直,有大節,少察孝廉,拜尚書郎,除舒令。先拜揚武都尉,與皇甫嵩征羌,大破之。后遷幽州剌史,徵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會徐州黃巾起,以謙為徐州剌史,擊黃巾,破走之。董卓之亂,州郡起兵,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絕,謙遣使間行致貢獻,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后遂殺宣,並其眾。初平四年,曹操征謙,謙兵敗,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操以糧少引軍還。平元年,操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謙恐,欲走歸丹楊。會張邈叛迎呂布,操還擊布。是歲,謙病死。
陶謙坐鎮徐州六年,是漢末東方諸侯之一,先為刺史後為州牧,可就在這裏,成為他從輝煌到末路的見證。陶謙在任上最大的敗筆,就是引來曹操兵伐徐州的禍患,此事的由來是,曹操父親曹嵩,當初避難琅邪,曹操代理兗州牧時,曹嵩自琅邪遷徙至兗州途中,途經徐、兗交界的泰山境內,全家被殺,關於這事的始末,諸傳記載也不盡相同。
歸結有兩種說法,一是陶謙與曹操素有仇怨,藉機謀殺,二是陶謙派遣護送的部將,見財起意所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因果關係,也涉及到陶謙與曹操的是是非非。關於曹嵩被殺這兩種說法有多處矛盾,一、地點,一說在琅邪,一說在太山;二、兇手,一說是陶謙別將,一說是陶謙本人;三、原因,一說為財,一說為報征徐州之仇;四、時間,一說在初平四年曹操征徐州前,一說在興平元年。
董卓覆滅后,當時的長安由李傕等把持朝政大權,陶謙在別人無暇顧及中央時,遣使貢獻,被封為徐州牧、擢升安東將軍、溧陽侯。徐州慘遭曹操兩次兵禍后,陶謙昏亂憂思,病危時告訴糜竺,要劉備為代理州牧,囑咐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劉備是平原縣令,在解救徐州時,被陶謙表薦為豫州刺史,現駐小沛。那麼,他為什麼要將徐州,讓於名不見經傳的劉備?從中不難發現,劉備屬於公孫瓚一派,初平三年,二袁反目時,袁術求助公孫瓚牽制袁紹,當時屬於公孫瓚一派,陳兵各地抵制袁紹,其中有陶謙屯兵發乾,結果諸支兵馬,被袁紹、曹操軍擊敗。此時推薦劉備,不僅可保持與公孫瓚的同盟關係,而且當時劉備與曹操,還沒有明顯衝突,這就可減少曹操對徐州的壓力,起到一種緩衝作用。反之,將徐州交與淮南的袁術,袁術於前一年正月,被曹操追至九江,袁、曹之間積怨已深,等於火上澆油,徐州必將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可見讓徐州於劉備,陶謙是深謀遠慮,歸根結底,也是為了徐州的自保。《三國演義》中,陶謙三讓徐州時,對劉備說些堂而皇之的話,是對他刻意的美化,其實並非如渲染所述。
且不說陶謙其人在歷史上如何評價,單就他對徐州前後的一系列作法,在謀求穩定上有其連續性,以這一前提,再回過頭來看他對曹嵩問題,顯然,陶謙犯不上殺曹嵩惹怒曹操,如若殺曹嵩,後果他是十分清楚的。至於說陶謙派兵護送原因,曹嵩帶百餘車細軟,大搖大擺招搖就途,在戰亂年代,儘管徐州平靜,也是冒風險的事,看來這一點,他趕不上其子曹操精明。但這也間接透露出,在曹嵩看來,陶謙不會對他如何,才敢放心而行,對於陶謙來說,也是敏感問題,不可等閑視之,出於對徐州大局考慮,與曹操緩和一下關係,表示一些態度,派兵護送一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有別於《三國演義》所說,“向欲結納曹操,正無其由”的討好方式。
關於對陶謙的評價,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陳壽、范曄等人對他評價很低,但時人東吳張昭卻對他持肯定意見,張昭被陶謙硬邀請出仕,拒絕,陶謙以為被輕視,把他拘押,為好友趙昱所救,逃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