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2
Chapter12
總有人商業嗅覺敏銳,從對珀爾的專訪報道窺見出版新書的利潤。
第一個找上門的是《倫敦時報》的主編艾倫。
艾倫近水樓台,通過手下記者馬龍了解更多情況。
聽聞珀爾·蘭茨在船上就已經着手寫書,推測這本書十有八九快要完稿。
深知趁熱打鐵對書籍銷量的重要性,這就立刻上門。
艾倫狀似豪爽,甚至都沒有提出試讀一段稿件,上來就報價。
“蘭茨先生,儘管之前我們沒見過面,但刊登在我社時報上的專訪,也算有過一次愉快合作經歷。
你就是我的朋友了。對朋友,我從不吝嗇。可以向你一次性支付稿酬八百英鎊,購買出版你希望出版的那本書。
放心好了。時報出版社體系成熟,你把出版權交給我社,無需再擔憂各項瑣碎手續,從印刷到零銷由我社全權代理。”
艾倫撂下這些話,微微抬起下巴,認為下一秒就會聽到珀爾的感恩式答應。
他認為足夠了解眼前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不只通過新人記者馬龍的專題訪問,也向幾位尼亞號船客旁敲側擊過。
珀爾·蘭茨性情堅毅樂觀,好不容易離開了荒島,但身家財產幾乎都在海難中毀了,目前正需要一筆足量錢款過生活。
八百英鎊的報價,可不就是一筆巨款,它在1835年足夠在倫敦一套很好的房子還有富餘。
海難倖存者剛到倫敦,第一份稿費就實現房產自由,這是多麼令人心潮澎湃且激動不已的事。
艾倫就等着對方的激動感謝。
珀爾不露聲色地瞧着艾倫的自得姿態。
此刻,她豈止沒任何驚喜。恰恰相反,心底有淡淡的不悅,這把她當成哪種型號的傻子?
與八百英鎊不夠去開銀行保險柜盲盒無關,她純粹為遇上給職場新人挖坑的公司高層而不爽。
如今給稿酬大概三種方式。
一口價,基礎稿費+加印分成,以及版稅。
版稅不是通俗認知要支付的稅收,而是指出版社使用書籍要給作者付的版權使用費。
大致公式:版稅=單本書零售價x印書數量x版稅率
通常,也可以說它就是稿費。
不難看出,公式中版稅率的高低決定了圖書分成的高底。
珀爾在旅途中向有出版經驗的學者做過詳細了解。
如果選擇以版稅方式支付,版稅率最低有6%。向上可以不封頂,但基本在百分之十到十五左右,那已經是高人氣作家所得。
回頭來看,艾倫報出一口價八百英鎊是高還是低呢?
珀爾來不及做充分圖書市場調研,卻能粗略推算出自然類書籍的市場銷售情況。
一本少插圖的自然類通俗科普圖書,零售價低至2-3先令。
僅看倫敦普通工人,月薪60先令上下,這樣的書籍還在他們的消費能力範圍內。
對博物學的興趣熱愛早就蔓延至大眾之間。
倫敦人口已有兩三百萬,還不談自然類書籍沒有文化壁壘,能銷往歐洲美國各地。
工人階層能買得起大眾科普讀物,並且對這類書很感興趣。
那代表龐大的潛在讀者人口基數,也為此類書籍的銷售總額持續升高提供堅實的基礎。
眼下,『魯濱遜二世』的新聞熱度正在頂峰,人們對蘭茨先生的傳奇經歷正在最好奇的時候。
珀爾無需出版社等候,可以立刻供稿。將這個時機精準拿捏,豈止是省了一大筆宣傳費。
對比暢銷熱榜上的書籍動則年銷百萬,她退一步只做保守估計,在新聞熱度檔口賣出二三十萬冊不難。之後的加印數量還沒算進去。
以一本2、3先令的售價,第一版總銷售額能高達兩三萬英鎊。即便按照最低版稅率6%,也有1200到1800英鎊。
艾倫給的一口價800英鎊,根本不是豪氣衝天,而是挖了一個大坑。
欺負的就是第一次賣書的作者,對市場估測沒有經驗。畢竟新人沒名氣,吃不準銷量如何。
這種新人的弱點在珀爾身上完全不成立。
憑着“魯濱遜二世”的新聞熱度,誰不知道蘭茨先生。她還算謙虛的,都沒有往高了算。
艾倫作為《倫敦時報》主編對圖書市場的行情不說瞭若指掌,也能判斷得七七八八。
他不可能不清楚八百英鎊的報價毫無誠意。不看文稿一上來就報價,自是清楚其中暴利,而不是兩人是朋友之類的託詞。
“謝謝您的慷慨。能獲得您的友情報價,我倍感榮幸。”
珀爾沒有直言艾倫的滿滿算計,和和氣氣地道謝。
下一秒,轉口就提出自己的訴求。
“不過,恕我直言,比起一口價,我想要接受市場的考驗採取版稅制。賣出多少冊,我就賺多少分成。這才公平,不是嗎?”
艾倫本來信心滿滿,八百英鎊能砸暈初到倫敦的年輕人。
不料對方和和氣氣就反手一個絕殺,居然異想天開要以銷售額分成來算稿費。
開什麼玩笑,這是痴人說夢!
巨額利潤,報社怎麼可能拱手讓人。
艾倫早就算了賬,他憑着多年經驗大膽估測憑着“魯濱遜二世”的風頭,哪怕珀爾的書寫得再爛也能衝到百萬銷量。
百萬銷量的總銷量金額能達十幾萬英鎊。
就沖這一點,報社才不在乎這本書寫得爛或不爛。
報社沒必要看文稿,反正這次的購買者多是衝著探秘“魯濱遜二世”的稱號去的。
內容爛,這次也能獲得十幾萬利潤,是珀爾損失忠實讀者;內容口碑好,下次再與珀爾合作就行。
反正這一筆大的是能穩賺就行。
因此,只可能是一口價,甚至不給「基礎稿酬+加印稿酬」。涉及到加印就要看銷售量了,在預估勢必大爆的情況下,那就是把錢往外推。
至於版稅制的分成方式,是絕不可能答應珀爾的。
“蘭茨先生恐怕不懂,能以銷量分成做稿費的作者,必須是出版社合作已久的老夥計。”
艾倫沒說的是有個前提,必須是有好些本暢銷書的作者,出版社為了留人才開高價。
像是珀爾·蘭茨這樣的新人,報社只想做先做一鎚子買賣。
即便這位的人氣正盛,誰能保證不是一閃而逝的流星,而能成為長明不滅的恆星。
艾倫頗有信心,他了解如今倫敦出版業的那些當權者,多是與他一樣的想法。
“這樣吧,我做主,再加五百英鎊。一千三百英鎊,是非常有誠意的報價了。你詢問倫敦其他出版,他們的給價只低不高。”
一千三英鎊,踩在了最低版稅率的門檻上。
是將珀爾當做徹頭徹尾的新人對待,不肯再多給一點點。
說到這裏,艾倫又嘆氣賣慘。
“哎!你剛來倫敦,真不了解報刊出版。別看一本通俗類讀物能賣2、3先令,但其中的利潤真不多。
除了印刷成本與銷售成本,報社也就是勉強度日。看在上次幫你宣傳荒島求生事迹合作愉快的份上,我才能做主多出五百英鎊。”
對此,珀爾一個字都不信。
工業革命后,媒體出版業快速發展。
如今各個商家都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商家支付的廣告費就足以讓報社盆滿缽滿。
報社先要有吸引人的報道。
人們紛紛購買,讓報紙銷量上去。願意花錢的商家往往傾向於熱銷報紙,那樣投放的廣告效果更好。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循環。
巧了!
珀爾剛剛做過一回《倫敦時報》的恩人,但艾倫當著她的面顛倒黑白。
“或許我不懂出版業,但意識清醒。我確定從未懇求貴報社刊登專訪。
上次的專訪是無償採訪,我沒收過費用。激增的報紙銷售額,也沒有一分落到我的口袋裏,又從和談起讓你們幫忙宣傳?”
珀爾語氣不緊不慢,但用詞非常直白地揭穿艾倫的謊言。
從頭到尾都沒求過《倫敦時報》辦事。即便她收穫了名氣又如何,誰蹭誰熱度得分清楚了。
如果不是馬龍在登島小隊中,珀爾來到歐洲后不可能一文不取就接受《倫敦時報》的專訪。
沒有收馬龍的錢,是出於對登島小隊的感謝,也是了解到實習記者的不容易。答應兩人約一頓飯就好,當做朋友間的相互幫助。
有的錢不必不斤斤計較,但《倫敦時報》不能大言不慚地邀功。
那篇專訪有太多媒體同行想要搶着做,誰求誰,誰該給誰好處更多該分清楚。
“艾倫主編,我相信不選擇貴報社,多的是其他媒體願意刊登專訪。專訪如此,出書也一樣。”
珀爾毫不在意艾倫的臉色變得僵硬,直接回絕了。
“抱歉了,你能提供的條件,不是我可以接受的誠意。”
之前客氣提出要求,對方非但沒有給出合理的報價,而不要臉地居功,就別怪她戳破真相。
趁熱打鐵地出版書籍,本來能合則兩利,但艾倫貪心不足蛇吞象,也就沒什麼好談的。
珀爾想到旅途中聽聞的各家報社出版社情況。
人們說主編艾倫很會蹭熱度,這是說得沒錯。但沒有說后一段,這人太過自利而不懂雙贏。
艾倫被打了臉,萬萬沒有想到會被回絕得如此徹底。
頓時臉上些掛不住。這次何止沒把人忽悠住,對方把實情給看穿了。
一口氣堵在心頭。
艾倫很快就強硬地挺直身板,他的一通算計被看穿又如何。
好多年了,沒有新人膽敢這樣與他討價還價。給一千三百英鎊還不知足,以為自己是出版社股東嗎?!
“小夥子!我教你一個道理。你瞧得明白也沒用。書寫得再好,人氣再高,要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才有人買賬。”
艾倫語氣嚴厲,一改剛剛的示弱賣慘變為強硬威懾。
“今天,你拒絕了《倫敦時報》,難道指望其他出版社答應你版稅式稿費?
可以明確告訴你,你這樣的新人不管多有名氣,除非是維多利亞女王寫自傳,否則別在倫敦做這樣的白日夢!”
末了,艾倫還擠出一個笑容,努力放緩了語氣。
“我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忠言逆耳。為你着想,才會說出這條出版業潛規則。”
此話一出,室內氣氛變成凝固的安靜。
珀爾沒有立刻回應,而是垂下眼眸,似乎被艾倫威嚇住了。
她緊緊蹙眉,臉色變了又變,似乎被殘酷的社會現狀給打擊到了,不得不努力適應倫敦出版界的不合理潛規則。
過了三分鐘,有些無奈又愁苦地抬頭。
她再開口時,語氣也軟和了不少。“艾倫主編,謝謝您的提醒。請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再考慮半個月,可以嗎?”
艾倫見到珀爾明顯服軟的樣子,剛剛被懟的那一股憋屈氣出了。
他心情一下子就爽了。果然,對年輕人就要態度強硬,嚇一嚇就好,讓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哦不!珀爾清楚出版業的價格情況,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艾倫自得地想,自己教育新人果然有一套,就要讓這些有才華的人懂社會不好混。
他繼續施壓地說:“你大可以去倫敦別的出版社問問,沒人會同意你的版稅式稿費。你能考慮,但不能給你半個月。十二天,我只等到下周六下班前,過期不候!”
“好吧。”
珀爾似乎無可奈何地認輸般點頭,然後客客氣氣地送人出門。
等艾倫主編離開,她把門一關。
回頭看了一眼書桌,眼神平靜無波地看向法國、意大利、德意志等國的不同報刊。
**
**
一眨眼,十一天過去。
周五上午,艾倫按慣例參加報社高層會議。
他勝券在握,近期留意了倫敦出版商的情況,沒人與珀爾簽約。非常肯定就是今明兩天的事了,珀爾一定會上門求籤約。
沒想到一進會議室,發現老闆的臉色不對勁。
桌上躺着一本嶄新的書。
掃一眼,法語書名《歐美人少的四十九個理由》,出版社「巴黎新勢力」。
等一下!
作者名怎麼有點眼熟?居然是珀爾·蘭茨。
報社老闆面無表情拿起書晃了晃,“艾倫,我以為你是很懂把握時機的。看來,我也有走眼的時候。”
艾倫面色慘白,如遭雷擊,愣在當場。
這不可能!半個月也不到,怎麼就刊印出了新書?而且還是做事慢慢悠悠的法國出版社!
這一刻,艾倫忘了金錢有多吸引人。
如果是他負責出版,必是要抓緊時間趁熱打鐵,越快越好讓新書上架。
因此,沒什麼不可能的。
只要出版社平時各方關係到位,上下游的合作商家辦事靠譜,僅僅用一周上新書不是夢。
艾倫無法思考了,滿腦子僅剩一句話:
小白臉蘭茨居然無恥地與法國佬勾結,狼狽為奸地搞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