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舊事

君王舊事

曾經與李嶠相處的點點滴滴突然襲上李隆基的心頭。李嶠曾經給中宗李顯秘密地上過一道奏章,請求將相王李旦的兒子們全都趕出京城,以防後患。李隆基登基稱帝后,這份奏章恰巧被他看到了,於是將這份奏章交給近臣們閱覽,很多人提議誅殺李嶠,但張說卻說:“吠非其主,不可追討其罪。[1]”

[1]《舊唐書》卷九十四。

雖然張說將李嶠比喻成狗,卻意在救他。狗向當時並不是自己主人的人狂吠,怎麼能因此而向狗興師問罪呢?正是在張說的竭力勸解下,當時被憤怒沖昏頭腦的李隆基才沒有因意氣用事而一意孤行,只是以“不知逆順,狀陳詭計”的罪名將李嶠趕出了長安。雖然李隆基將李嶠的建議定性為詭計,但他卻深知如果當時中宗皇帝李顯真的採納了李嶠的建議,或許李隆基就再也不會有發動政變的機會了。

此時此刻的李隆基忽然想起了張說,想起了姚崇,想起了宋璟,更想起了張九齡。如果執掌帝國權柄的是他們,而不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而不是心胸狹隘的楊國忠,那麼或許能夠避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可這又怪得了誰呢?李隆基親手將他們送上了宰相之位,又親手將他們趕下了宰相之位,唯獨讓李林甫身居相位達十九年之久。

李隆基的眼睛突然間變得濕潤了。他的雙頰掛滿了淚痕,再也無心歌舞,再也無心飲酒,悵然若失地轉身離開。楊玉環猛然發覺在剛剛過去的短短數月之中李隆基彷彿一下子老了好幾歲,於是急忙起身攙扶着步履有些蹣跚的李隆基離開了這座曾經充滿歡笑、如今卻滿是憂傷的花萼相輝樓。

當初李隆基之所以給這座樓起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的兄弟們就像花萼那樣拱衛着他這朵盡情綻放的花,兩者和諧相處,相映生輝。如今兄弟們卻都已相繼故去,他這朵花只得獨自面對這場暴風雨的侵襲。

李隆基和楊玉環留給花萼相輝樓的是兩個蒼涼的背影,但兩個人的手卻挽得更緊了,一起走向燈火暗淡的前方。

對於身邊的這個男人,楊玉環曾經恨過,也曾經愛過,如今她對他早已超越了愛恨,只想與他一起攜手走過這場突如其來的風雨。

隨着兩人的遠去,花萼相輝樓瑰麗的容貌即將被叛軍踐踏得面目全非。即使李隆基後來得以重返長安,他因擔心睹物思人也不再登臨此樓。這座銘記着開元盛世景象的花萼相輝樓就這樣漸漸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

當天晚上,楊玉環跟隨李隆基移駕北內。唐朝政府將漢代未央宮舊址闢為皇家園林,稱為“北內”,不過唐帝國的皇帝們卻很少光顧那裏,雖然那裏也會時不時地進行修繕,卻依舊抵不過歲月的侵襲,難掩破敗之感。

對於李隆基的異常舉動,或許只有包括楊玉環在內的為數不多的幾個知情人才會知道他這麼做的真實意圖。位於宮城之外的北內無疑是踏上秘密逃亡之路的最佳選擇,從這裏悄悄地離開不會驚動城中的官員和百姓。

與長安道別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了,一種不祥之感卻始終縈繞在楊玉環的心頭。她總是感覺自己恐怕再也回不來了。

雖然平時有專人負責打掃照料,但暮氣沉沉的北內卻依舊顯得有些蕭瑟。在這座陌生的寢殿裏,楊玉環久久無法入睡,而李隆基卻很快就鼾聲大作。近來楊玉環覺得李隆基一下子憔悴了許多,也蒼老了許多,不忍心驚擾他,只得一動不動地默默躺在床榻之上。

微微的月光透過簾櫳,閃閃的熒光穿透碧空,遠方的夜色變得縹緲,近處的樹影一片摩挲,無論是鸞鳥飛過井旁的桐樹,還是清風掠過院中的竹子,都沒能打破這裏的寧靜,但又有幾人知道這個看似安靜而又祥和的普通夏夜過後,無數人的命運將會改變,無數人的人生將會重寫。那時和平將不在,安寧將不在,有的只有血腥的殺戮和殘酷的掠奪。

這天晚上,楊玉環愁得一夜無眠,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卻忙得一夜未睡。他逐一視察禁軍各個軍營,而且並不是空着手來的,而是從國庫里拿出來大把大把的銅錢和大捆大捆的布帛賞賜給將士們。將士們不解陳將軍為何突然間變得如此慷慨,紛紛猜測肯定有重大行動等着他們去完成。

逃跑前的一切準備都是在秘密中進行的,以至於很多近臣都不知道他們即將被自己效忠的皇帝無情地拋棄。

六月十三日凌晨,天色剛剛蒙蒙亮,熟睡的長安城還沒有被朝霞徹底地喚醒,蒙蒙的細雨就猶如滾落的顆顆淚珠,滴落在即將遭受前所未有浩劫的都城。

(本章完,下一章:千乘萬騎西南行(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紙嫁衣之緣起奘鈴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紙嫁衣之緣起奘鈴村
上一章下一章

君王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