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完結
孫遜在西北支教的生活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管理着一所幾十個學生的中學,完成日常教學之餘,帶領着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更有每月一節課的“未來展望”,剩下經歷用來改善教學和生活環境,最後的時間都用來種樹。
一轉眼時間,孫遜看起來已經不在年輕,西北的風沙大,黝黑的皮膚下,不大能看出來孫遜的年齡,孫遜自己也覺得該做的事情差不多了,在兩年支教即將到期時,向教育局打了申請,再次申請回到原單位。
但畢竟孫遜當年走的時候已經和不少縣裏領導“撕破臉”,自己就這樣回去也的確沒有什麼意思,索性孫遜直接回到市裡,回到了珠珠身邊。
漂泊久了,孫遜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珠珠也沒有提以往的事情,珠珠接孫遜出站那天,孫遜看見珠珠,先是傻笑着,然後滿眼淚水的把珠珠擁在懷裏。也許是內心的歉意,也許是這個孫遜在外面的世界奔波久了,真的內心累了,開始嚮往這個“小家”,因為這裏才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寧靜的港灣”。
再後來,孫遜和珠珠在市裡做了自己的買賣,孫遜偶爾還是回到青嶺村看望父母,看望以前一起“戰鬥過的戰友”,看看小時候喜歡的大山、大河,有時候和林峰一起喝酒擼串、談天說地。
孫遜時常還是習慣一人走在大河的堤壩上,踱着步子向西,習慣夕陽餘暉下大河流水映出的波光粼粼,累了,就坐在岸邊,隨手拿起一塊石頭,拋向水面,激起波紋蕩漾。夕陽照在大鐵橋上,透過鐵欄杆,打在孫遜的身上;沿着鐵軌向西,孫遜不知道走了多久,到了自己家原先的種糧地,如今已經是成片綠油油的大豆,地頭隔不遠就會有一個牌子,上面寫着管理人、種植品種和時間等等的信息;再向北穿過一片鋼筋骨架的蔬菜大棚,沿着山腳下一路向東,就到了孫遜小時候生活的那個山溝,如今一個個農家小院弄得頗有風味,孫遜再次觸摸那一排排石牆、一棵棵果樹,心裏五味雜陳。如今青嶺村的山林是鬱鬱蔥蔥的綠,大河水是清澈的,傍晚時分炊煙裊裊,每個家裏都在準備着晚飯,準備犒勞一天的勞作。
生活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時間從未靜止,也從未從我們身邊離開,就是這樣默默的守護着彼此,因此,平凡的每一天可能才是生活的本身,就像柴米油鹽一樣,不同的搭配決定着每一天的味道,就像調色板一樣,不同的配色決定着每一天的顏色,而留在這個世界的就是那些我們曾經為了實現夢想而付出的努力,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改變的這個世界的樣子,是那一棟棟的民居,是那農家院,是那蔬菜大棚,是那學校讀書朗朗,一代又一代把美好和希望進行傳遞。
這可能就是孫遜這一代人在這個時代的使命和價值,幫助那些農村人走出了、站起來、富起來,擺脫貧苦農民的家庭背景。孫遜在生命中無數個節點中,都感激那些生命中的“暖客”,致使孫遜的前半生更願意去複製這些善意,讓這個世界多一些暖意。
每一代人都會受到這個時代的局限,主要是思維上的,大部分普通人選擇普通生活、勞作、掙錢養家,也許自己也樂在其中,但更多時候人性的貪婪會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豐富化,在沒有理性的大腦構建好時,貪婪就已經“霸佔”了人心,所以其實正反面每個人都有,但對於得到的太容易東西往往不會太珍惜,說到底是自身的知識水平和人性積累還沒有達到承載的水平。
於是,孫遜還是更為懷念那個自己年輕時構想的“理想國”,或者說一個更為偏安的一種生活方式。
或者,就是自己對於嚮往生活的一種頭腦的假想,把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放在了想像中,來完結自己在現實中的一種未實現的遺憾,所以每個人對於美好的假想恐怕都是不一樣的,細節上更是千差萬別,更別說對於總體的構想了。
所以孫遜的“理想國”也僅僅就是孫遜的理想,他覺得幸福的點和追求的方向,不一定是你和我的,所以凡事別太認真,生活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樹蔭下的葉子根本無法找到兩個完全一樣的,所以:呼吸、閉眼、聆聽、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