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第二天軒轅徹在紅袖的喚生中醒來,不得不拖着疲憊的身子,去了上書房,聽他外公上官太傅講的史記,昨天介紹了史記,今天正式開始講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的祖上是代代相傳的太史令(相當於歷史學家和天文學家的組合),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也是擔任太史令的官職,這個官職對任者的文化要求很高,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讀書萬卷,行路萬里。從司馬家歷代擔任此職來看,可知其有深厚家學淵源。

司馬遷十歲時,父親讓他讀古文,為他打下堅實的基礎。二十歲時,父親讓他外出遊歷,遍游大好河山,名勝古迹。

司馬遷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逐步成長為一個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青年才子,他已經有能力將來接替父親的班了。

司馬遷二十多歲時,父親病危了。

公元前110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古人認為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要去泰山祭拜天地,才算受命於天。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文治武功極盛的帝王才有資格去封禪。

漢武帝的首次封禪是極為隆重的大事件,作為專職的歷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原本應該參與這次封禪,但由於種種原因,漢武帝並沒有讓司馬談參與,自然司馬談也就錯過了這次大事件,更無從記錄這次封禪過程,這是作為歷史學家的巨大遺憾。受了這次事件的刺激,司馬談鬱郁不得志,不久就病倒了。

司馬遷在父親病危時來到跟前,父親拉着司馬遷的手,哭着告訴他自己未了的心事:“我們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很早就顯揚功名。後世衰落,今天會斷絕在我手裏嗎?如今天子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而我卻不能隨行,這就是命啊!”

司馬談喘了口氣接著說:“我死之後,你必定要做太史,你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想要撰寫的著述啊。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史書丟失殆盡。如今漢朝興起,明主賢士忠臣死義之士,我作為太史都沒能記載,斷絕了修史的傳統,對此我很是惶恐,你一定要完成我未了的心愿啊,你可要記在心上啊!”

這是偉大的遺言。父親臨死前的遺言不是如何分財產,而是一次偉大的文化事業的接力。

司馬遷聽了父親的話,痛哭着說:“兒子雖然愚笨,但我一定會詳述先人所整理的歷史舊聞,不敢有所缺漏。”這也是偉大的承諾,字字千鈞!

當漢武帝因李陵事件問大臣意見時,也問到了司馬遷。司馬遷在文化修養上無人能敵,但在政治上還不是很成熟。司馬遷雖然與李陵沒有交集,但他對李陵印象並不壞。

他認為李陵此次出征,以少敵多,孤軍深入,彈盡糧絕,救兵不至,最終兵敗而降,實屬事出有因。而且素聞李陵關心士卒,深受兵士愛戴,軍中威望很高。司馬遷就把內心所想全說了出來。其實司馬遷的本意是想寬慰漢武帝,但他太不了解漢武帝了,他發起火來,一般人是招架不住的。

漢武帝一聽,火冒三丈,竟然還有人替李陵辯護,漢武帝做出了一個讓後世之人唏噓不已的約定,判處司馬遷死刑!漢武帝一旦冷酷起來,真是讓人不寒而慄。這也是專制帝王的絕對權威,君王可以因為你的一句話就把你的人生軌跡完全改變。

漢朝法律規定,被判死刑可以有三個選擇:

1、拿五十萬錢抵罪,

獲得新生。

2、接受宮刑,免除一死。

3、直接認罪受死。

司馬遷一介文吏,哪裏去弄五十萬錢,第一種方法是不可能的了。

司馬遷不懼怕死,但是他不能死,因為他的使命還沒完成,《史記》才寫了一半,他怎能死去。那只有第二種方法:接受宮刑。

也許司馬遷此時深刻理解了錢的重要性,錢雖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如果有錢自己就可以免受刑罰,所以他專門在《史記》中寫了一篇《貨殖列傳》,就是專門論述金錢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但是司馬遷並沒有從此消沉下去,他想到了古代先賢們大多在身處逆境之中完成了不朽之大業,於是又寫了下面一段著名的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司馬遷忍受着非人的日子。他打掉牙,和血吞。如果現在死去,他將會一名不值。這條殘軀還要再支撐些年,一切都要等大功告成之後。因為死,有時候比活下去更容易。

從此,司馬遷再也不問政治,一心埋頭著書。正是在這種身心遭受巨大創作的情況下,他終於寫出了那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皇皇巨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辰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