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抑鬱症患者的17年奮鬥歷程

1個抑鬱症患者的17年奮鬥歷程

我是一個輕度思維障礙患者或者說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前者是我對自己的一種描述,後者是醫生給我的描述。)在通過長達近17年的努力,終於近乎完成了對自己大腦的開發和改造,過程是極其艱辛困難的,幾近崩潰,但結果卻令是令人欣慰的!我終於做到了自由思考,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思維空間,終於可以對事物進行仔細的深度的研究,終於可以順暢地梳理自己的情感,終於可以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讓自己憧憬的規劃,終於可以友好的和家人和朋友相處。從2002年秋天正式開始到2019年的秋天這已經過去了17個年頭,接近一個人從孩提到成人的時間。或許這也就是一個人的大腦重塑成長所需要的時間,那麼,這些年我究竟做了什麼?

1:在我上初三的時候也就是十六歲的時候開始意識到如何做好事情和做事情的步驟這個問題2:同年發現自己在跟別人解答問題的時候大腦思路和思維比平時狀態靈活的多。

3:十七歲上高中發現自己躺着的時候與人交流思維非常活躍,同年意識到自己在正常情況下處於無思維狀態,認識到自己問題嚴重,但沒有明確自己是什麼問題。

4:高二半年輟學,繼續探究自己大腦問題。

5:輟學半年並意識到自己與正常人智力的巨大差別,自殺未遂。

6:結婚以後繼續探索“躺着有思維”狀態,試着正常狀態下融進那種狀態,並且持續的進行探索。

7:直到18年年初內心才得到第一縷陽光,重新看見正常生活的希望,處理人際關係變得不那麼極端,看待問題才有了更寬廣的角度。18年下半年母親去世,因為少了牽挂,心裏釋放了更多的空間,思維空間進一步增大。

8:2019年10月5日終於在正常狀態下體會到之前躺卧狀態下與人交流的那種思考的愉悅感,那種思維深度,和思維的自由度,自此我認為大腦開發進入尾聲或新的我所未知的時期…

意識對思維的整體感知能力,是治癒思維困難以及有效控制思維和情緒的工具,通過探索,可以做到意識對思維良好的感知,雖然這個能力需要艱難的去開發和感知,但我的經歷證明,這是切實可行的。

意識對思維的感知,就是自我意識對自己的思維的脈路、思維深度廣度以及大腦空閑區域、思維活躍區域的所有大腦情況的感知能力。這種能力是我們對自己大腦的有效認識的工具。現代科技對人類大腦了解仍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採取這種方法我認為是對個人大腦自我認知的有效方法。

那麼人個人是如何做到對自己的大腦思維進行有效感知的呢?正常人又是否可以做到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有效感知呢?經過思考我覺得我所做的對自己的思維的感知,是在自己組建自己的思維繫統的過程中,由於意識對思維繫統的觀察和把握的需要而形成的,這種系統應該會在思維繫統構造成熟以後因為需要的減弱,逐漸會被自己遺忘。那麼正常人如何做到有效感知自己的思維呢?首先將自己的意識脫離自己的思維繫統,如何脫離系統呢?那就需要自己努力尋找自己思考的時候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迹和運行通道,這種運行通道應該是個固定的通道。舉個例子,思維繫統就像是人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意識就像人本身。這套衣服年久累月的不從身上脫下來,

那麼人就會很難確定自己的衣服和自己身體有着什麼區別,普通人在尋找自己思維繫統的過程中,也許會發現所找到的思維繫統虛無縹緲,不可捉摸。這是因為沒有對自己思維繫統的根基進行摸索和認知造成的,也就是沒有摸索到自己的根。假如能認識到自己思維繫統的根部,也就是自己的心所在的位置並對其進行清晰的認識的時候,人就可以比較客觀的感覺自己的思維繫統。思維繫統的構造基本就是由視覺、聽覺系統以及神經衝動傳遞管路和內心所在的小腦區域另外還有一個深度思考的尾巴區域構成的,我本人聽覺系統與思維融合比較好,所以我着重開發視力區域與內心思維的連接。

上圖表現的是我不同的時期自我意識在大腦中不同的狀況。基於對自己大腦的探究經歷,我描述一下對意識的理解:意識對於大腦,就像燈泡對於光。之所以說是光,是因為我對意識的感覺,感覺意識本身是虛飄的(這是我幾年前沒有完全解困時對自己意識的感覺),只可以感知,而不可以拿捏。我可以感覺到自己思維繫統的渠道管路,卻無法感知自己意識的質地,所以覺得它是虛飄的。另一個就是意識在大腦中的移動,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是客觀存在的,令人震撼的,但其原理我卻無從得知,意識在人腦中的移動(說人體更合適)可以直接對人的思維能力起影響,也就是說當意識脫離內心思維區域而移到其他地方,思維能力隨即失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智力障礙與抑鬱症:記人生自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智力障礙與抑鬱症:記人生自傳!
上一章下一章

1個抑鬱症患者的17年奮鬥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