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故事
時代不同,也就了不同時代人之間的認知誤差,這也是為什麼子女和父母之間會產生分歧的原因。父母認為,我幾十年的社會經驗給子女的選擇一定是對的,因為他們遵從的是由時間積累出來的閱歷和認知,而子女為什麼反對父母的安排,那是因為時代的不同演變出了新的思維和新的認知。
當然,這些事情對於劉勇來說,還比較遠,可能再過十多年,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現在卻有必要讓劉勇對他父親有個新的認知。
今晚,爺爺劉振貴在床上給劉勇說起了以前的故事。
劉西元出生於五十年代末,由於祖上家庭成分的問題,小時候曾受過很多同村人的異樣眼光,成為孩子眼中調笑的對象,而且那時候的經濟條件相當的艱苦,也曾經歷過飢荒的時代,所謂的稀粥裏面只有一點點的米,紅薯成為了主食(而現在紅薯是用來餵豬的),但就算是紅薯,也基本吃不飽。
不僅如此,還在在七八歲的時候,也要幹活,只是和成年人不一樣,而是去山上割草,每天的任務是一背簍,這樣才能分得到口糧,平時大人們地里幹活,孩子們負責看守曬得糧食,都需要為國家和公社出一份力。
這些其實相對來說還好,畢竟那個時代所有人都是這樣過的,但是六七十年代,由於當時特殊的環境,學校停工停課,所有的讀書人全部參與社會勞動,喪失了繼續讀書的可能。
劉振貴嘆了口氣說道;“在那個時代,你就算成績再好,再努力,都沒有任何的可能”。
“等到後續恢復高考,但是你爸依然沒有資格”,劉振貴眨了眨眼。“出身家庭的成分註定了你爸難以走出農村的結果”。
劉勇似懂非懂,似乎並沒有理解到其中的艱辛和無奈。劉振貴也沒有指責劉勇,講完后只是默默的閉上了眼睛。
“小勇啊,你是想像不到那個時候我們是怎麼生活的,好多人在那個時候都不在了,很多孩子還沒活到你這麼大就不在了,你曉得不”。劉振貴眼睛微微眯着,好像陷入了回憶。
時代的不同,生活環境的不同,思維的不同,都造就了人思想的不同。雖然劉振貴說的只是寥寥數語,但是事實只會比我們想像中的會更殘酷。
沒挨過餓的人永遠不知飢餓是什麼感覺,歷史上餓殍千里的事例不勝其數,劉勇應該慶幸他生活的時代,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卻已經遠離了飢餓的時代。
劉振貴的一席話並未在劉勇的心裏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但是卻種下了一顆種子,一顆不斷發芽的種子,這顆種子會隨着劉勇的長大慢慢發芽、成長。
時間才能證明一切,或許劉勇長大后的時代會跟現在有天翻地覆的差別,他的想法或許會發生變化。但是自古以來,多讀書總是好的,不僅會多一條出路,而且多讀書會更明事理。
而今天劉勇父子發生問題的根本點就在於劉西元想要劉勇多讀書,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養成自律的規矩,才能讀更多的書,這就是劉西元最真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