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關中起義軍
眾人無不震驚,郡守急忙告一聲罪。
「金賊南渡黃河,本官須趕緊回府整頓軍備嚴防死守,秦解元、諸位來日再聚」。
諸人顧不上客套,起身送出寨門而去。
好好的一頓慶功宴,突然草草結束。撤了宴席之後,溫先生、秦叔德以及秦玄等有功名在身的幾個舉人秀才,加上寨中元老墩子、大牛和夏寨的赫英眾人,仍留在秦家大院。
「金賊來勢洶洶,過境寸草不留,我們也得儘早防備呀」,秦叔德看向眾人,憂心的說到。
秦寨主說得對,眾人複議。
「那明天就讓民團在東、北各二十里處加緊巡防,諸位以為如何」?秦叔德繼續說道。
全憑寨主吩咐。
秦叔德看溫先生一直沒有發言,恭敬的說道:「溫先生,不知學生安排可有遺漏之處,還請先生教我」。
溫先生看向眾人,目光鎖定秦玄幾人:「秦玄,你說金賊此來何意?」
眾人看向秦玄,秦玄思忖一番說道:「我以前本以為金人游牧民族,只圖錢財人口。與大宋又有海上盟約,出兵伐我只為借口,本質還是為了利益。如今看來卻是大錯特錯!」
「何錯之有?」幾個同窗不禁問道。
「昔年,大宋為奪回燕雲之地,唆使金國與我結盟夾擊滅遼。遼國雖亡,卻非宋軍之利。金國受我漢家文化影響,已然轉變為王朝思想。如今深知我大宋根腳,大舉興兵渡黃河而來,除了利益更是要攻城掠地,滅我大宋數百年基業呀」。
「我大宋精兵百萬,何懼金狗」!有人不忿說道。
「雖精兵百萬裝備精良,但又分散各處,處處制肘。武將不掌兵權被文臣所掣,文臣又勾心鬥角不擅長用兵,有力使不出也是枉然。我軍與金兵交鋒已久,軍心已失,面對金兵不戰而逃數不勝數。如今黃河天險已失,中原大地只能任其宰割」。
秦玄不在言語。
「如此說來,我等淪為亡國奴只怕近在眼前」,有人不禁嘆息。
眾人議論紛紛,覺得不無可能。
「為今之計,我等只能全力自保,方為上策。」溫先生這才開口。
「既如此,明日開始全寨募兵三千。凡十六至四十歲男丁,非家中獨子者都要參加訓練,以備不時之需」,秦叔德沉思一番說道。
「三哥,既然招兵買馬,器械糧草也得有所準備」。
「墩子說的有理,以後寨里產出不再外售全部囤積,軍械要麼自己打造,要麼着專人去採辦」。
「一人計短,眾人計長,光我們自己怕是難成氣候。還得打出旗號,讓有志之士前來投奔」。
「溫先生所言甚是,這旗號該怎麼打,叔德才疏學淺有勞先生指教」?
「你家自有秦解元在此,何勞老夫」?
秦玄見讓他起番號,也不推辭,開口說到:「如今大宋尚存,民心尚在。我們既是自保,當然不能自立,不然萬夫所指。不如就成立個「義軍」,我軍發自秦地,大秦之名震鑠古今,就用秦字。秦地在大宋西陲,為表忠義,前面加一個西,對外就稱「西秦義軍」,也好讓天下英雄投師有名,諸位以為如何」?
「哈哈,西秦義軍,威武霸氣,正好我們舉寨都是因秦家而來,倒也名副其實」。大牛拍手稱讚,表示贊同。
在座眾人均表示同意。
赫英起身說道:「我夏寨均是大夏遺民,我們也起一支軍馬就叫「西夏」。與「西秦」彼此策應,歸秦軍調動,諸位以為如何?」
秦叔德與溫先生對了個眼神,點頭默許。
不出月余,五帝原西秦義軍兩隻隊伍已經五千餘眾,兵強馬壯。遠近有了不小的名氣,關中眾多義士聞名來投。
京兆府定西軍對此也有耳聞,聽說是義軍,領頭之人都是有功名的舉人秀才,也就沒有過多干涉。
府中和郡里也都派了幾個校尉住在小寨軍中,一來幫忙操練,二來監視動向。
官道上十里亭邊,立着一個丈許高的大旗杆,旗杆頂端掛着一面旗子,上書一「秦」字,迎風招展。
每隔十里設有一個兵營,駐紮百十人不等。小寨也築起城牆,真正成了一座城。改名「平康邑」,說是改名,其實也是恢復原有的名字罷了。.z.br>
以前的校場成了軍營大帳所在,秦叔德為大帥,秦玄為少帥,溫先生為軍師,其他舉人秀才等各自掛個頭銜分管後勤。
以前與秦玄一起煉體的丑牛幾人都是先天武者,以一當十不在話下。各自掛個裨將的頭銜,號稱西秦七將。
秦叔德與溫先生還有定西軍的幾個校尉坐在大帳中。
「秦帥,眼下金兵勢如破竹,直奔汴京而去。制使大人擔心京師安慰,令我等帶西秦義軍即日發兵與定西軍一起進京勤王。」
一個府中校尉說道。
「京城危機自然要去,只是我等如若發兵,金兵又從北方而來襲我後方,到時候進退兩難呀。」秦叔德分析厲害。
「大帥無需擔憂,金兵主力意在京城,只要京城無虞後方自然安定」,又一個校尉分析了局勢說道。
秦叔德與幾位校尉就發兵勤王一事,商議不下。
溫先生開口說到:「眾位將軍稍安勿躁,且聽溫某一言」。
「溫先生有何良策」?
溫先生悠然說道:「分兵」!
「好主意,具體如何分」,幾位校尉忙問道。
「我寨中兵馬共計五千,分出兩千與定西軍同往京城,留下三千守備後方,方可兼顧」。溫先生喝口茶緩緩說到。
「兩千會不會太少了點,不如掉過來,留守兩千發兵三千」?
幾個校尉見事有可為,討價還價一番。
「定西軍兩萬餘眾,也只出兵一萬。我小寨勢單力薄,士兵皆是寨中百姓,自給自足。出的多了一旦有個閃失,怕寨中無以為繼呀!」
幾個校尉猶自和溫先生就出兵人數爭論不休。
秦叔德咬咬牙,嘆口氣說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罷了,就出三千兵馬隨定西軍進京勤王吧。」
「秦帥大義,我等定稟明制使大人知道。」
寒暄幾句,幾人高興的離帳而去。
「溫先生慧眼,不然我寨中軍民怕是要折去一半」,秦叔德佩服的說到。
自從這幾個校尉來到寨中之後,小寨明面上的兵力就定在五千之數,不再擴充。其實暗地裏,兩寨符合條件的人怕是上萬有餘。
溫先生為留後路,建議秦叔德暫緩擴軍。每天只是操練這五千人馬,剩餘五千人全部登記在冊成了預備隊。
軍中的糧草,器械都是按萬人配置,只是人只有五千,美其名曰備用。
第二日,小寨出兩千人馬,夏寨出一千人馬。自帶糧草,過了渭水直奔潼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