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自投羅網
數日之後,失國流亡而來的陳天平向朱棣請辭,便欲迴轉安南。
奉天殿之上,朱棣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要寬仁待下,並傳下旨意,命大理寺卿薛品,監察御史聶聰為正副使者,率使團陪同陳天平迴轉安南。命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統率明軍五千護送。另有密旨交予薛品,聶聰,黃中,呂毅等文武官員,領軍到達安南都城后,不必即刻返回,當盡心竭力,協助陳氏收羅部眾官員,穩固王位”“。
朱權內心中雖猶自存有一線狐疑,畢竟胡家父子請罪上書中有言“迎歸天平,以君事之”以表誠意,加之陳天平急迫回國登位,更為重要的還是丘溫,慶遠等地已然拿回,他對此事也實在無話可說。
月余時光后,陳天平以及薛品,聶聰等官員匆匆南下,來到廣西境內匯合早已接到朱棣諭旨,領兵等待的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帶着五千明軍朝安南進發。
大軍前行自然緩慢,待得進入安南之境時,胡一元派遣的使者黃晦卿等人前來迎接,並奉上牛羊牲畜,糧草美酒酒犒勞護送的明軍,卑辭云:“屬有微疾,難以成行,尚乞天使恕罪。”
陳天平此時志得意滿,以為胡家父子不敢面對自己,薛品,聶聰身為文官,不知兵事倒也罷了,左副將軍黃中卻不盡心中略微起疑,暗自忖道:讓位與人,此事何等敏感,胡一元縱使病重,何不遣兒子代父來迎,以示誠意?
領兵在外,深入他國,豈容大意?黃中當即密令手下數十個斥候快馬出營,哨探四方。待得斥候們盡皆回稟,周遭多見安南百姓前來迎接陳天平歸國,並未見有伏兵跡象,這才暗笑自己多慮,繼續率軍前行。
數千明軍一路無恙,過隘留,雞陵,進至芹站。
策馬行進間,黃中,呂毅連得哨探的斥候回稟,說是前方必經的山谷細雨漫漫下已然起霧,甚是難行。
黃中聽得前方山谷起霧,不禁皺起了眉頭。他領兵日久,警惕之心頓起,轉頭對一側皺着眉頭策馬前行的大理寺卿薛品拱手言道:“薛老大人,山路泥濘難行,以末將愚見,不如我等今夜駐紮於此,待明日天氣放晴,視野開闊,再行出發如何?”
右副將軍呂毅也笑着拱手道:“雨落不止,山路崎嶇,士卒們跋涉艱難,末將敢情老大人體諒則個,反正我等又不是前去攻城掠地,晚到兩日想來也無關大礙。”
年過五旬,花白頭髮的薛品策馬趕路半日,也感甚是勞乏,聞得兩個領兵的將軍都要求自己體恤士卒,正要開口同意之際,卻見一人策馬自身側而前,朗聲笑道:“一路行來,安南百姓自發相迎,可見人心所向還在我陳氏家族。此時不過晌午時分,這山谷天氣瞬息萬變,不出半個時辰后,說不定便是天清氣朗,不如咱們快馬加鞭,趁着天黑之前穿過山谷,在城鎮歇息為上,也免得在這荒山野嶺紮營,累得士卒吃苦。”
薛品聽得陳天平訴說過了山谷便有城鎮歇腳之處,頗為動心,微笑捻須說道:“既是前方有歇馬之處,我等還是抓緊趕路吧。待到了城鎮,再讓大軍好生歇息一宿。我這把老骨頭,當真是乏了。”一面說著話,一面伸手捶了捶腰際。他年老體弱,奉旨一路南下,到了此時也深感疲乏,眼見此時不過晌午時分,與其在這荒山野林紮營受苦,不如抓緊趕路,到達城鎮再行歇息為上。身為大理寺卿,此次出使安南的首腦,他一路眼見胡一元遣來的使者言辭卑微,認為此行當一路順風順水,絲毫無虞,也就不介意倚老賣老一回。
陳天平聞得薛品這般說,不禁意氣風發的朗聲道:“既是如此,本王當先帶路。”言罷縱馬朝前而去。他慘遭橫禍,昔日逃亡之時飽經患難,不意今日竟有復國之幸,內心之中已是極為迫切,希望早些趕回都城,登上王位。
左副將軍黃中眼見薛品執意趕路,也只得微微苦笑,傳令大軍繼續前行。
右副將軍呂毅年輕氣盛,耳聞陳天平已然口稱“本王”,一派衣錦還鄉的架勢,不禁低低唾道:“他娘的,這還沒登上王位,就不可一世了。”心細雨漫漫,山谷中的霧氣不但未見消散,反而越發大了起來。數千明軍士卒深一腳淺一腳的前行,隊伍逐漸散漫開來,綿延在數里長的山谷之中。
策馬而行的黃中遙遙觀看前方不過十餘丈外已然霧氣朦朧,回首再看後方也是如此,心中不自覺升起一股寒意,當即勒馬止步。正當他面色鐵青,便要厲聲傳令大軍,立即停止前進之時,兩側山壁上林木蔥蘢之處陡然號炮轟鳴,一時間無數攢動的人頭自草木間不斷出現,喊殺聲呼嘯不斷。掩映在茫茫霧氣之中,人影憧憧,也不知有多少伏兵出現。
與此同時,一個身穿文官服飾,年約三十餘歲的男子正和陳天平並騎而行,來到山谷中一個狹窄的瓶頸之處,正是奉旨出使安南的監察御史聶聰。
號炮轟然而起,在山谷中激蕩開來,陳,聶兩人驚駭之下尚來不及反應過來出了什麼變故,霧氣籠罩下的林木山壁之上,密如連珠的弓弦震動之聲接連響起,隨着破空之聲大作,無數箭矢撲面飛來,朝着行走在山谷中率領一眾明軍當先而行的陳天平,聶聰攢射而去。
聶聰連中數箭,慘呼聲中栽倒馬下,陳天平只覺肩膀手臂之上劇痛難當,大叫一聲后也是翻身落馬。
此次奉旨出行,護送陳天平返國的明軍士卒,大多將此行當成了遊山玩水一般,陡然間在這山谷中遭遇伏擊,給兩側山壁上的安南伏兵一陣亂箭射殺,登時倒下一片,再見得林木間潮水般湧出敵軍揮舞兵器砍殺而來,登時軍心大亂,掉頭朝後逃去。
數百安南士卒衝殺而來,將那些來不及逃走,尚自揮舞兵器的明軍士卒砍倒在地,一個手持身穿甲胄的青年將領來到近前,看了看重傷倒地,正在掙紮起身的陳天平,冷笑一聲后拔出腰間戰刀,惡狠狠揮手劈去。原來他便是此次率軍在此伏擊明軍,目下安南國王胡一元的兒子胡漢蒼。他父子一直視兔脫而去的陳天平為眼中釘,肉中刺,此次假意答允明朝朱棣的脅迫,表示願意退位讓賢,其用意便在於誘騙陳天平自投羅網,當此情景,自然再不會手下容情,當即將對方斬殺當場。
黃中大驚失色之下,連忙傳下軍令,讓前軍後撤,后軍火速跟上。目下大軍不但處在山谷這個極為不利的地形之中,最為可虞的還是數千士卒將校已然綿延數里,兵力分散。不論是要突圍而去,還是和伏擊的安南大軍拼個魚死網破,都須得儘快收攏兵力才是。
片刻之後前方潰敗下的數百丟盔棄甲的明軍衝擊而來,登時使得中軍一陣大亂,在黃中,呂毅揮劍斬殺數個之後才逐漸彈壓了下來后逃之勢。
一個渾身血污的百戶指了指身前一具屍身,顫聲稟道:“啟稟將軍,御史大人被賊軍暗襲,已然身亡。”原來他深知監察御史聶聰乃此次出使安南的副使,潰敗之下任然冒死將其屍身帶了回來。
黃中乃見慣廝殺的軍將,眼見御史聶聰身亡,面上雖則驚怒交加,卻還不至於方寸大亂。大理寺卿,此次出使安南的首腦薛品眼見安南竟在此伏擊,射殺了御史聶聰,不禁面色灰敗,氣得手足亂顫,心中悔恨難當。
左副將軍黃中眼見兩側山壁上雖有喊殺之聲,卻不見箭矢亂石飛下,心中不禁一奇,暗自忖道:“安南賊軍若想將我等一網打盡,何以並不四面八方一擁而上?”
正在此時,一個明軍斥候快步自山路上奔回,向主將傳遞軍情,說是追擊而來的伏兵和率軍迎敵的右副將軍呂毅小戰即退,並未趁着明軍的潰敗掩殺而來。負責探查後方山谷出口的斥候也接連回報,說是敵軍並未截斷大軍歸路。
黃中乃知兵善戰之輩,眼見敵軍主將並未圍而殲之,當即傳令前方率軍攔截的呂毅率軍後撤,大軍前後掉頭,朝來路緩緩退去。
兩側山壁之上喊殺之聲漸漸止歇,一個嘹亮的聲音在山谷上方大叫道:“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而敢肆其巧偽,以惑聖聽,勞師旅,死有餘責,今幸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上表待罪,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語氣中難掩志得意滿之情,正是率軍伏擊的胡漢蒼。原來胡一元雖不甘將到手的王位拱手相讓,卻也知曉目下僻處一隅的安南實難與大明抗衡,雖詐作恭順,服從永樂皇帝朱棣的命令,悄悄兒子胡漢蒼率領兩萬大軍在此設伏,僥倖殺死了心腹之患陳天平,卻也不敢趕盡殺絕,斷了自己後路。
呂毅聞言忍不住厲聲怒罵,黃中鐵青着臉,冷冷哼了一聲,不予理會。他眼見敵軍一不追擊,二不截斷歸路,心知對方所言不虛,此次背信棄義,伏擊大明官軍只為陳天平一人而來,咬牙切齒恨恨忖道:爾等不知我大明皇帝陛下睚眥必報的性子,且讓你們得意得意也罷。
垂頭喪氣策馬而走的大理寺卿薛品耳聞胡漢蒼那得意洋洋的聲音,不禁面如死灰,回想聶聰身亡,許多將校士卒戰死皆因自己貪圖安逸之故,心中痛悔難當,口中喃喃說道:“微臣辜負聖恩,致使同僚慘死,這許多士卒戰死,更折損大明國威,實在無顏生還大明國土,唯有以死謝罪了。”言罷疾伸右手,拔出馬鞍一側懸挂的長劍,朝頸項處狠狠抹去。
黃中耳中陡然傳來驚呼之聲,回頭看去之時,卻見身後不遠處的薛品翻身落馬,頸項之處鮮血泉涌而出,不禁大驚失色,跳下馬來。
聞訊而來的右副將軍呂毅眼見薛品自裁而死,血染官服的慘狀,心中對他的那股怨氣登時消散,悲嘆道:“老大人何苦如此。”
明軍主將,左副將軍黃中嘆息一聲后命手下士卒將薛品的屍身牢牢綁縛馬背之上,率領大軍朝來路退去。
出得山谷之後,清點之下,這才發覺被敵軍伏擊之下,死傷數百士卒。黃中率軍朝廣西撤退之時,心中卻是忐忑難安,此次被皇帝陛下諭旨冊封的安南國王陳天平,御史聶聰被敵軍所殺,大理寺卿薛品自裁謝罪,回到京師之後,自己這個率軍護送使團的主將,只怕也難逃重罪。
進到廣西境內,黃中,呂毅安置大軍后,當即快馬加鞭,朝南京趕回。
紫禁城御花園中小湖之畔,永樂皇帝朱棣正饒有興緻的接過鄭和雙手奉上,一個長約一尺半的小小木船,仔細打量。
朱棣細看之下,卻見這隻木船以堅實木材製成,上有八根桅杆,不但帆布俱全,雕刻精細,甚至連兩側艙壁之上,有十餘個正方缺口,並有竹管微微露出,以示這艘大船所裝備的火炮。
正在此時,一個小宦官緩步而來,向朱棣稟明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求見,現在御花園外候旨。
朱棣沉聲命紀綱前來后看着手中木船,轉頭對鄭和問道:“以這小船為樣,目下我大明能造出多大的海船?”
“啟稟陛下,以此小船的樣子,已然造出長約二十三丈,寬九丈的海船八十餘艘。”鄭和躬身答道。
朱棣微微頷首后又細問這般海船等容納多少士卒等事,顯見得對他日的船隊出海之事乃是志在必得。
片刻之後,身穿錦衣衛指揮使官服的紀綱來到近前,以君臣之禮參見朱棣后沉聲稟道:“啟奏陛下,日本使者堅中圭密率使團在浙江登船歸國之前,將那些押送到大明的倭寇頭子盡數置於大鍋中蒸死後,這才登船離去。”原來奉命出使安南的使團前腳剛走,由目下的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派遣,僧人堅中圭密率領的日本使團再次來到大明京師南京,不但朝貢的使團人數更勝於上次,亦且還攜帶了捕獲的二十餘名盤踞於日本大小島嶼上的倭寇頭子,交予朱棣發落。以顯示順服朱棣,願與大明進行海上貿易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