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風起雲湧 自薦
西安光復二十多天後,武漢三鎮的革命浪潮隨後波及上海。
上海本就是革命黨人薈萃之地,這時又有一批革命黨人從國外和南方各地湧入上海,或在租界,或奔波於市區郊區各處,秘密策劃上海起義。
沈衿、吳玄、邰錚得到了指令,立即出沒於工人群體,依靠阿壯、阿福這樣的工人同志,將槍支炸藥等武器從海路和陸路運進上海,藏在碼頭,再轉移到秘密倉庫,逐漸向工人分發,組織起了工人武裝,甚至聯絡商會、學生組織和新軍。
商會、學生和部分新軍早已被革命黨曉之以民族大義,或在革命思想影響下自覺站在了革命和正義的一邊,或直接參与武裝起義。
他們深知只有革故才能鼎新,清廷不亡,國家將亡,唯有最發達、與國際接軌最緊密、革命思潮最濃郁的上海起義,才能給清廷以當頭棒喝,雷霆一擊,絞索的大半便已套在清廷脖頸上了。
吳玄因着陳正元的關係認識阿美、阿壯和阿福,他吃驚而欣喜的是阿壯和阿福積極響應革命號召,成為了工人中最為積極活躍的分子,沖在最前面。
阿美看到兩個哥哥做着危險的事,既擔心他們,又擔心心上人,幾次找吳玄打聽陳正元的消息,吳玄都敷衍過去了。
阿美哭了很多次,把一張照片交給他,讓他捎給陳正元。那正是她和心上人離別前的合照。
隨着局勢的緊張,到處兵荒馬亂,吳玄便沒有再見到她,相片也擱下未寄出。
後來才聽阿壯和阿福說,他們把她送到了鄉下,怕留在混亂的城裏出事,等大功告成、局勢平穩下來,再讓他回城裏來,進紡織廠也行,自己開個小裁縫鋪子討生計也行,比在鄉下給地主家做工受苦受辱、租地主家地當佃戶入不敷出、去礦山幹活生死難料或給人放牛養羊苦海無邊要強一些,這也是鄉下人進城當糞工也不去種租稅繁重、天災水患不斷的荒田蕪地的原因。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日下午二時,上海起義隊伍集結於南市九畝地,誓師大會後,兵分兩路,敢死隊攻打江南製造局;商團攻佔上海道、縣衙門,相繼佔領東南西北各城及火藥廠,各城樓均懸挂起了大白旗,商團把控了城門,至晚上全城置於起義隊伍控制之下,社會秩序井然,並未出現大亂子。
上海光復不久,有革命黨人前去陝甘,吳玄想把陳正元和阿美唯一的合照交給他,讓他帶到蘭州交給陳正元,但此去清廷勢力依然頑固的西北十分兇險,不能稍稍分心,何況能否到達蘭州也未可知,只能作罷。
同盟會給黃鉞等人的指令輾轉從西安送出,先是秘密電報,後來專門派隴地人到達蘭州傳遞書信,讓黃鉞等人伺機在隴地舉行起義,策應陝西革命軍,將西北控制在革命黨手裏,不給清廷苟安西北的機會。
西安起義后,眼看隴地蠢蠢欲動,清廷陝甘總督長庚坐卧不寧,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
起初還能聽進以黃鉞為首的主和派的勸和建議,但隨着本地保守派、宗社黨勢力的合流主戰,兼之戰局於革命軍不利,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與南方革命軍勢成對峙,不分軒輊,整個北方逐漸被袁世凱篡取控制,這樣一來,長庚便被主戰派攛掇,遂決定派兵堵截陝西義軍,防止革命在甘爆發。
要入關中,就必須控制對關中居高臨下的隴右隴南,鎖死南可入川、東可通陝的甘南門戶、岐隴雄關之隴右。
於是,長庚計劃組織東征軍撲向隴東南,
隔斷關中與隴右、川北的聯繫,同時派大軍入關中剿殺革命軍。
緊急關頭,黃鉞獲悉長庚有意讓他帶兵前去,便主動請纓。
總督府里,黃鉞向長庚進言道:“總督大人,革命黨人在全國多地起事,風頭正盛。陝西革命黨人勢力極大,掌握的軍隊不少。此時隴地軍隊獨自入陝,怕會吃虧,何不靜觀其變,看看東邊有沒有朝廷的軍隊夾攻關中。”
“我等受浩蕩皇恩,就得為朝廷分憂。關隴自古一體,關中出現變亂,隴兵責無旁貸。”長庚說道,“我意已決,必須出兵。”
“用兵之道,貴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目前這樣的機會已經喪失。”黃鉞說道,“當下,重在先造勢,做好萬全準備,才能一擊制勝。”
“此話怎講?”長庚說道,“看是否與我心意不謀而合。”
“金城、河西、河東等地到達關中,路途險阻,而隴右之地,北扣金城一線,南觀川北,東可入關中,如關中革命黨人及軍隊要對我隴地不利,肯定也是先佔隴右。”黃鉞說道,“所以,必須派出一支軍隊,進一步增援隴右,做好防禦,適時入關中。”
“賢侄與我想到一塊兒去了。”長庚笑道。
“叔伯若要派兵入陝西,小侄願效犬馬,做一名先鋒。”黃鉞說道。
“我看你也是頗有見識之人,曉得其中利害。既然你要為叔伯分憂,我看將隴右交給你,我才放心。”長庚說道。
這正是黃鉞所需要的話,欣然從之。
於是,長庚任命黃鉞為驍銳軍統領,計劃讓其帶十營步騎兵入隴右,但受到宗社黨主戰派的猜忌與挑撥,長庚將其所領部眾減為六營,后又再減為三營。
黃鉞率領自己新招募編練的步兵一營和其它步騎兵二營共計五百人,帶着湖湘革命人士、陳正元、邰薈趕赴隴右秦源佈防。
他將部隊駐紮在城北天靖山麓東端的泰山廟。泰山廟背山面城,居高臨下,俯瞰闔城,盡收眼底。
廟內祭祀東嶽大帝黃飛虎。傳說東嶽大帝管轄十八地獄,執掌生死禍福,此廟向來香火旺盛,虔誠的信徒眾多。祈求外部拯救不可得,那就轉求可以麻痹內心和精神的宗教。
黃鉞名為堵擊陝西革命軍,實則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到時揭竿起義,一舉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