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十 章 魂歸故里 (七)

第 二十 章 魂歸故里 (七)

劉傳經飄蕩在空中,他向東望去,那裏是窯頭隊,大運動時期改名為“東升隊”,本村也改為“前哨隊”至於坡上的幾個隊改成什麼名稱他不知道,也不重要。劉傳經飛到窯頭隊西頭的沙地,這裏和沙河隊江邊差不多,以前也種過花生紅薯等作物。翻過大堤往北,這裏是沙河隊的耕地,從大堤下去兩百米有一個稻場,傍邊有一個四間房屋的倉庫,倉庫東邊有一間房子,是給職工們做午飯的食堂,夏季生產隊在這裏熬綠豆湯,用於職工們防暑降溫。劉傳經記得事的時候,是王懷仁的爺爺在這裏照倉庫,他走後就把一個河南搬來的張姓老人安排在這裏了,張老漢養了一個獨子,在外地工作,據說是個木匠,獨子給老張頭養了三個孫子。兒媳是新洲嫁過來的,名喚袁詠,大家都說她傻,劉傳經沒有看出來她到底怎麼傻。

隊裏人出工得走二十來分鐘才能到地里,因此,自行車成了必須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家都有。這裏大小溝渠縱橫交錯,很適合機械化耕作。可是,劉傳經在隊裏只干過不到兩年的農活兒,後來怎麼樣了,他着實不知道。

突然,他若有所思地向江中間的天興洲望去,那裏有他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他決定去哪裏尋找一個人。想速就是這麼快,他已經就到了天興洲。天興洲以前只要是汛期都得淹沒,洲上居民搬向南岸去躲避洪災。劉傳經記得,每次去武鋼姐們那裏都得從四通口過對江到這個洲上,穿過天興洲再乘船去青山碼頭,再乘車去紅鋼城姐姐家裏。每年春節前夕,哥嫂和侄女們都要從應城回家過年,由於冬季枯水期,天興洲北邊不是主航道了。以前這裏的江水靠北邊還能看到許多大慶油輪,江里經常可以看到江豚成群結隊在江中間露出頭透氣,自從三峽大壩建成后,很少再有如此景觀了。

在乘車經過天興洲大橋的時候,劉傳經看下去,天興洲已經沒有村莊了,房屋很少,應該這裏的居民都去了長江南岸青山區,他的那個青蘋果也不知去向,他清楚地記得最後一次看到她的情形。劉傳經帶着妻子和兒子去乘船上四通口,就在沙河碼頭上遇到了她,她帶着一個兒子,有沒有丈夫隨行他不肯定,因為不認識。四目相遇,劉傳經趕緊移過目光;她看了看劉傳經,還有與他隨行的母子,眼神很平靜,後來一同上船去四通口,再就記不得了。

劉傳經心中的“青蘋果”,她叫黃玉珍,兩家中間只隔着張春生和黃春佬家,第三家就是她家,她的么叔黃么也挨着她家,黃家三兄弟房屋都連在一起。她的父親在劉傳經不記事的時候就離世了,據說死於肺結核。她有兩個哥,大哥叫黃官強,二哥叫黃官海,小哥夭折於十四五歲,具體什麼病誰也不知道。黃玉珍的母親是個半啞女人,她只是反覆地向村民們說,她的小兒子死於風灌肚痛。小時候孩子們常在一起玩耍,在隊裏上學,總是劉傳經去邀黃玉珍一起去東邊的小倉庫里上課。有時候去喊她居然還在夢裏,迷迷糊糊起來,背了書包就一起去上學,其實學校也不太遠,直線距離四百餘米的樣子。

夏季傍晚,暮色蒼茫。堤邊水塘邊有勤快的女人在洗涮衣物,再晚一點,有人把竹床搬到堤上納涼,堤上有三五人在一起聊天,……江邊的樹林中傳出男女的打情罵俏聲,月亮斜掛柳枝,半遮臉面。真是“月上柳樹頭,人約黃昏后”。這情形在當時司空見慣,劉傳經壓根沒往心裏去。

每次登上長江大堤,對岸十里鋼城,燈火輝煌,東邊漸升的玉盤似的月亮把銀色拋灑,淡淡江霧蒙朦朧朧其間伴有悠揚的笛聲,那笛聲彷彿憑輕風借淡霧回蕩在這幅自然水墨畫中。江水披着銀色的月光,喘息着緩慢地向東流淌,彷彿它們也想多停留片刻,好記住這美妙的笛聲。

濤聲依舊,笛聲未聞,因為當年的吹笛人後來落實政策,去了英山縣文工團。

劉傳經記得,高中畢業后回到廣闊天地,這天下午他與黃玉珍在棉地里交談過一次。由於她沒有讀什麼書,劉傳經覺得她應該學點文化,就想送她一本字典。可是他膽子小,不敢明着給。一夜,他偷偷地把字典從她家的窗戶里塞進去了,裏面還夾着一張字條,寫的什麼,到死也想不起來,可以肯定的是與愛情無關,他只是覺得她應該認識更多的字。

這段文字由一陣風提供,黃玉珍收到這本舊字典,裏面居然還有字條,她看了看有如甲骨文的內容,因為劉傳經的劉體字要趁熱看,時間長點,自己都認不全。也難為黃玉珍七猜八想,最後通過她的妹妹,(么叔的繼女)傳過來一張回復紙條。劉傳經展開看了“字典可以收下,可是她們家已經答應天興洲的親事了,謝謝你的關心。”

看到這紙條,劉傳經心裏覺得黃玉珍誤會自己了,因為他不是那個意思,但不能說出來,怕傷了她的自尊。再後來父親退休,劉傳經頂替就業成為吃商品糧的國家職工,就沒有後來了,那次碼頭一見成為最後的記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首望鄉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回首望鄉台
上一章下一章

第 二十 章 魂歸故里 (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