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新奇的觀點
誰不知道,大明王朝如今財政枯竭,打仗沒錢!
甚至連百姓遭受災害,都沒有辦法拿錢出來。
真可謂是窮的就剩下這大片大片的國土了。
因此,財政危機,是朱元璋心中的頭等大事。
但這聚財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艱難。
歷朝歷代為錢發愁的皇帝,不在少數,能臣幹吏,也如過江之卿一般!
但,卻少有人能夠徹底解決王朝財政危機。
「難道,你所說的的不聽你言,大明將亡,就是亡於財政危機嗎?」
「此乃其中之一!」
朱楨侃侃而談,臉上毫無懼色!好像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一般。
朱標見狀,知道,這一次朱楨把馬蜂窩捅了,如果說不出一個子丑寅卯出來,勢必會引起朱元璋震怒!
作為太子,眼看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他也已經無能為力了。
「那之二呢?」
「父皇,您有多少兒子嗎?」
「這還用說嘛!二十六個。」
朱元璋白了朱楨一眼,彷彿再說你小子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嗎?
「這些兒子以後,可要分封?」
朱元璋已經將他的侄子朱文正封王了,兒子封王也是早晚的事,因此,此事說出來倒也不違任何規矩。
「封,你們一個一個的,這些崽子都要封王!」
朱元璋接着朱楨的話,將分封王子為王的事情說了出來,省的這些人背後議論了。
「您有二十六個兒子,每個人封王,每個人都要朝廷給養,食碌田畝,敢問三代之後,您有多少子孫嗎?」
每個王以後兒子最少也要十個左右,三代就是10的三次方,一千個,以後以此類推。
以三十歲為一代人計算的話,180年後,就有6代,10的6次方,即使考慮到後面子孫繁衍能力不足,至少也有八十萬以上的刃口。
事實上知道,在明朝276年歷史之後,被李自成剿滅時,全國有朱元璋後代男性一百多萬,巨大的財政負擔,也是明朝滅亡原因之一!
這幾十甚至甚至上百萬人,需要幾千萬人子民來養,那些官吏、軍隊的開支加在一起不事生產的足有幾百萬人之多。
這些人大部分還不納稅,而且還會出現兼并土地,百姓為逃避稅收,將土地寄存在這些王爺的賬下等行為,朝廷向誰收稅?
「1000個!」
「以三十年為一代,六代之後呢?就足足有百萬人了吧?這些人不納糧收租,朝廷要養軍隊,官吏,試問百姓能負擔得起嗎?負擔不起,就不會造反嗎?」
此話一出,現場所有人都陷入到沉寂之中。
六代之後百萬,之後那些皇子皇孫繁衍能力可能弱了,畢竟財力、權力達不到了,妹子也不可能那麼多了。
但在十代之後,皇室成員上千萬是沒問題的。
到時候偌大的大明可養不起這些閑散的皇室子孫啊!
百姓負擔一重,肯定還會再出現朱元璋一樣的人物!
那大明不就是重複大元的國運了嗎?
想到這兒后,朱元璋冷汗之流,朱楨的這一番言論,雖然有誇大、販賣焦慮的嫌疑在。
但細細想來,百年之後,大明皇室成員的增多,勢必會讓大明的統治基礎搖搖欲墜。
胡惟庸、宋濂皆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他們沒有想到,朱楨小小年紀居然心思縝密,想到了大明百年之後之事。
朱元璋神情肅穆,盯着朱楨,沉默了片刻;
「你可有解決之法?」【恭喜宿主,再度顛覆他人認知,獲取獎勵神級飼養戰馬技術,可以提高戰馬繁殖率十倍!】
聽到提高戰馬繁殖率十倍,這朱楨便面露喜色!
戰馬是騎兵的基礎,沒有戰馬一切面談!有了戰馬,有了糧食,還愁沒有騎兵嗎?
在大明朝,真正的殺傷力軍隊還是騎兵,步兵根本難以抗衡!
「有!父皇,只需要開展沿海貿易和收取省與省之間的過路費、車船費,即可養活我大明百萬士兵!」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面面相覷。
實在難以相信,開展貿易就能夠解決大明的財政危機?
其實對於明朝人而言,對於貿易在經濟中所佔有的比重一直是一個謎。
有人認為貿易只是增加總體生產量百分之十幾,更有甚至認為貿易只是盤剝弱者,對總體經濟總量增加沒有用處。
作為現代人,朱楨讀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知道唯有合作,發展貿易,才能夠真正的讓產值最優。
「父皇!兒臣就做個比喻吧,川蜀之地盛產糧食、稻穀,蘇杭之地生產絲綢,閩越之地盛產茶葉,而河套陝北則盛產馬匹
我們以糧食換取川人所需的絲綢、馬匹甚至茶葉,蘇杭則以絲綢換取稻穀、茶葉、馬匹,河套陝北則以馬匹獲取糧食、絲綢、茶葉,如此生產馬匹即為生產各類產品,各地只需要各安其職,各自生產自己所擅長的,然後進行交易,他們就能在交易中獲取利潤最大化!我朝只收稅便可源源不斷」.
這些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經濟學所提出觀點,作為經濟學博士的朱楨還是曉得的。
此話一出,胡惟庸、劉伯溫、宋濂,甚至朱元璋都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這,…。這等言論你們以為如何?」
朱元璋有些結巴,他此刻腦子還在飛速旋轉。
【叮!恭喜宿主,再度顛覆眾人認知,獲能工巧匠一百名,這些有石匠、木匠、鐵匠、畫匠等!】
有了這些能工巧匠,就可以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了,造兵器、造船,發展貿易都離不開工匠,嘖嘖!真是天助我也!
朱楨的內心掀起一陣狂喜;
壓抑住內心的狂喜,朱楨接著說道;
「而且父皇,兒臣還認為,貿易的發展可以大大拓展勞動力,比如,在一方圓三十里地的地方,一個鐵匠、一個鞋匠,他們終其一生也只能在這方圓三十里的地方打鐵,作鞋,他們會為了客源常常犯愁,如果將他們的鐵、鞋通過貿易方式,行銷全國各地,甚至海洋之外的南方諸國,那麼這個地方就會產生一群鐵匠、一群鞋匠,這就是增加了生產力,我們還可以收稅!」
這些觀點則是出自國富論,交易可以使職業價值最大化。
這種觀點的出現,對於宋濂、劉伯溫這等大儒而言,可謂是醍醐灌頂,如遭雷擊。
畢竟,對於明朝這個年代,思想還不開化,很多人都處於感性的狀態。
還在研究天人感應這些東西,無法將這些虛頭巴腦知識完全落入現實之中。
「六皇子,真乃千古英才啊!」
劉伯溫此刻心悅誠服啊!
他劉伯溫也算是學富五車,名傳海內,但,卻從未聽過如此新穎又富有創造力的富民強國之策。
「此外,兒臣還建議,我們應該重視各種人才的合作,例如,造船師,我們需要專門尋找木材的人、砍伐木材的人,運輸木材的人,切割木材的人,拼湊木材的人,設計如何去做的人,如此才能夠將一件產品更優,更快的完成,鐵匠、石匠、茶農、都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