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隨筆

百家爭鳴--中國文化和思想之大成

周朝在歷史上的另一個重要地位,就是純正的中國哲學、文化、以及各種思想,均在此期間形成。這個形成的過程,就是“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大討論。

當時周天子已經被所有人事實上擺在一邊了,各國君主所面臨的問題,既有社會的大變動,外部還有激烈的競爭壓力。在急於圖強的情況下,對這些討論採取了再也沒有過的包容態度。

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純正”。這個純正,一是指這種討論或辯論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思想的影響,二就是也沒有任何宗教思想文化的背景。

漢以後,中國文化已經遭到了第一次“入侵”,也就是佛教思想的傳入。

這幾個條件在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所以,講純正的中國文化和思想,就必須追述到秦漢以前。

雖然“百家爭鳴”的當時有“百家”,但真正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着眼的,其實只有儒、道、法、墨四家。

其它的“各家”所涉及到的,更多的只是社會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比如兵家講的是軍事;農家關注的是農事;至於其它的什麼陰陽家、縱橫家、名家、小說家等等,格局上顯然無法和上述四家相提並論。

而在“儒”、“道”、“法”、“墨”四家當中,更早出現的,是“儒”和“道”。“法”和“墨”兩家其實是在借鑒了他們的理論基礎上才出現的。

墨家的祖師墨翟,早年學的是儒術,后脫離單獨立派。他這一家除了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當時還在科學和工藝上獨步天下,本應在後世佔有一席之地。但可惜的是他們似乎走偏了,其所形成的組織類似於後世的幫會,這大約是除漢代“獨尊儒術”之外,墨家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幫會的真正鼻祖,其實應該是墨家。)

法家與道家的關係,實際上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最後寫得很明白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司馬遷認為,法家的思想和做法,從根本上來說,仍源自於道德。因此,如果法家講的是“帝王之術”,那麼老子所講的,就是“帝王之道”。而這,恐怕也是漢初“崇尚黃老”的原因之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