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煤
站在村子西頭,依然可以聽到東頭煤球機咔噠、咔噠的作業聲,它是十里八鄉唯一的一台半自動化煤球機器,煤球廠老闆也是我們村8、90年代生意人的代表,那時村子裏沒有煤氣灶、也沒有天然氣,取暖主要依靠蜂窩煤、散煤或者燒柴火。那時煤球好像是8分錢一塊,一般家庭每天燒3塊,冬天會多燒一塊。
每隔一個月,父親和我拿10塊錢,拉的排子車去賣煤球,一般我負責把煤球遞到等在排子車前的父親,父親負責把煤球一層一層的碼放整齊,回去的路上父親在前雙手握着車桿,低頭彎腰拉車,我在後扶着車幫,弓着身子用力推車。有時候煤球廠的煤球價格較高,而且配比沒有控制不太好,燃燒時間比較短,父親便帶着我用家裏的手動煤球磨具自己打煤球,我們從村邊挖來膠泥,加水把打碎的煤塊和膠泥攪拌均勻,用煤球磨具在拌合好的煤泥上用力壓下去,然後輕輕的用拉杆把煤球推出來,剛成型的煤球比較軟,等乾燥一天後,便可以拿起來一塊一塊的整齊碼放在遮雨的柴火棚子下面。
打煤球的過程,看似比較簡單,自己下手去做煤球的過程還是比較複雜的,比如煤和膠泥配比不同,煤球的燃燒時間和燃燒時釋放的能力也不同;有時候土質不太好,煤球容易碎、易開裂的;煤粉不好,影響煤球的火力和燃燒時長等等各種問題。
隨着時間的發展,隔壁村子也有了半自動煤球廠,他們廠的煤球配比和用料比較好,比我們村東頭煤球廠的火力更足、燃燒時間更長,而且便宜。因此,我們村的和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更願意多走幾里路去隔壁村子賣煤球。我們村的老煤球廠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改良了配方,增加了煤粉的摻入比例,降低了價格,但是在激烈得而市場競爭下,先失一城的老煤球廠生意每況愈下,變得門可羅雀,再也無法回到大家排隊購買的場景,幾年後便關門歇業了,煤球廠老闆也失去了昔日的風光。這時村裏的人們坐在一起,話里話外對曾經精明的生意帶頭人進行着深刻批判,有時候我和父親、母親路過村東歇業的煤球廠也是一陣唏噓。
現在,村村接通了天然氣,安裝了壁掛爐。但生活越來越好的農村老百姓,冬季還是願意備上一些蜂窩煤,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