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別人的面試(圓缺)

第4章 別人的面試(圓缺)

“下水道的蓋子為什麼是圓的,不是方的?”

【可是現實中有方形的蓋子呀。記得以前出去旅遊的時候,就見過方形的蓋子。當時我還突發奇想地問過這個問題。所以我是應該直接指出來,還是忽略掉它呢?】魏銘澤想了一下,還是大膽道:“抱歉,這道題可能有點小問題,其實有方形的蓋子。因為方形佔用的路面寬度更小,且容易和路邊對齊,便於設計,所以有些地方特意將蓋子設計成方形。不過大部分的下水道蓋子的確是圓形的。這受到成本、運輸等多種因素影響,不過最直接的原因是下水道自身為了受力均勻設計成圓柱形,因而蓋子大多數情況下也只能設計成圓形,否則不匹配。

這些都是我偶然從網上看到的解釋,但作為一名文科生,我覺得其實可以從文化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圓象徵著美滿之意:賈島在《絕句》一詩中曾寫道:‘海底有明月,圓於天上輪。得之一寸光,可買千里春。’古時中秋佳節賞月,親友好友之間聚在一起把酒言歡,實乃是人生的一大樂事;而眾所周知的《水調歌頭》更是其中的翹楚,其開篇第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就將人帶入了一種對仙境的遐想中,圓月寄託着人們對美的一種嚮往和追求。

反觀,方形在古代卻不太受人待見,更多的時候‘方’字不是形容形狀,而是作為副詞來使用。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而到了現代,形容一個人死板、僵化的時候,也有人會說:‘這個人方得很’。

因而圓比方更能代表一種對美好的寄託

——用美好的圓蓋住城市地下的污穢,鎖住惡臭對城市侵擾,也留住一種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嚮往。”

“有意思的答案,竟然能夠‘扯’到文化上來,如果剛才不是叫你收着點,你是不是還能繼續‘扯’下去?”主考官笑問道。

“可能吧。”魏銘澤說著撓了一下自己的後腦勺。

“保持第二題的感覺,第三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他(她)們最後的結局是死後化蝶而去,那麼請問梁祝死後為什麼化的是蝶,而不是比翼鳥呢?”

【梁祝的故事作為學生都很熟悉,而這裏的第三題和第二題之間明顯存在着一定的關聯性,所以……】魏銘澤簡單想了一下連接詞,迅速說道:“這道題要分兩面來說:

一方面,承接上題,蝴蝶其實也和井蓋一樣代表着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童年時,我們或曾經歷過‘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天真爛漫;少年時,我們或許領會過‘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清新自然;成年時,我們或許秉持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的純真初心……蝴蝶代表着一種記憶,一次堅守,更是一份追求。

但蝴蝶的美卻是有代價的,要想成為蝴蝶它必須經歷‘幼蟲’和‘化蛹’兩個過程。幼蟲時的醜陋,那肥碩且只能蠕動的身軀更是獵食者們的上佳之選。在幸運地躲過一次次獵殺后,蝴蝶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個關鍵階段‘化蛹’,這一階段是異變的開始,可長時間呆在一個地方,不能動彈分毫,這本身就是極度危險的事情。

因此,蝴蝶的美來之不易,這一過程象徵著梁祝生前的命途多舛。

另一方面,比翼鳥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名。此鳥僅一目一翼,雌雄須並翼飛行,且雌鳥不會鳴叫,僅雄鳥可鳴,常比喻夫妻恩愛,感情深厚。比翼鳥的傳說同樣起源於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柳生賣身救母入黃府為奴,因一隻金絲雀與黃府小姐結緣,后被黃府得知,柳生被打致半死,眾人慾將柳生投入黃河,黃府小姐得知,氣血攻心,自心口幻化出一隻雌鳥。此鳥單目單翼,不會飛翔,但跑得極快,來到黃河,柳生見之,心生感應,也從心口幻化成一隻雄鳥,二鳥結合在一起,飛離了黃河。

或許是不想兩個凄美的故事都是同樣的結局收場,也或許是不想梁祝死後再受身體殘缺之苦,《梁祝》的作者才將故事的結局以化蝶收場。

不過,在我看來,還有另一個原因,《梁祝》作為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改編於真實歷史事件,故事的結局雖然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裏面出現的事物都立足現實,蝴蝶相比於比翼鳥更能引起讀者或聽眾的共鳴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留與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留與流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別人的面試(圓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