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乾清宮的御書房內,張彥正出神地看着面前一幅巨大的《大清帝國全圖》,此時的地圖上中國還不是後世的“雄雞”狀,外蒙古等地還在大清的控制之下。
現在離張彥的“顛覆行動”已經過去了三周,在奕譞和李鴻章的支持之下張彥很快就控制住了局勢,完成了從慈禧到光緒的權利過渡。唯一的麻煩倒是張彥和李鴻章孫女的婚事,以奕訢為首的一幫子大臣的反對聲浪完全超出了張彥的預期,最終這件事也只能暫且不提,倒是由於這麼一鬧李鴻章被徹底推到了自己這邊,也算是達成了預定目標。現在張彥要做的就是利用好中法戰爭這次機會,提高自己的聲望的同時剷除朝中的頑固勢力。
歷史上慈禧在中法戰爭之後做了三件事,其中兩件是正式設立台灣省和擴建北洋海師,而第三件事也就是借用戰事不利的罪名將軍機處奕訢為首的一干人等全部罷黜,而這也就是張彥目前最為看重的。現在對於他這樣一個已經知道歷史進程的穿越着來說所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不過在此之前,張彥必須要照着歷史上慈禧所做的來行事,好讓歷史照着它原來的樣子演繹下去,現在還不是他這個蝴蝶扇動翅膀的時候。
不過他知道機會就快來了。
一八八四年三月北寧戰役的消息終於傳到了北京城,清軍全面失利,太原、諒山、郎甲等地相繼失陷。法軍接着進攻西線的滇軍,雲貴總督岑毓英不戰而退,將滇軍撤至中越邊界的河口、保勝一帶,興化、臨洮、宣光因之淪於敵手。
敗訊傳來,朝野震驚。光緒皇帝勃然大怒,以廣西巡撫徐延旭株守諒山、調度乖方,致使北寧失陷,於三月十六日下旨革職留任,並責令收集敗軍,儘力抵禦;命湖南巡撫潘鼎新馳赴廣西督辦軍務,以龐際雲暫護湖南巡撫。二十六日,又下旨,以雲南巡撫唐炯率行退縮,致使軍心怠散,北寧、太原相繼失守,著革職拿問;徐延旭喪師辱國,交刑部治罪。命張凱嵩署雲南巡撫,李用清暫理貴州巡撫,潘鼎新署廣西巡撫。四月三日,日講起居官右庶子盛昱,彈劾張佩綸及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李鴻藻保薦唐炯、徐延旭之不當,並指責恭親王奕、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寶鋆無知人之明,用所非人,致使前線失利;要求將張佩綸和軍機大臣下部嚴處。四月八日,光緒帝下旨,免去奕訢、寶鋆、李鴻藻、景廉、翁同龢在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一切職務。其中奕訢開去一切差使並撤去恩加雙俸,著令其“家居養疾”;寶鋆著原品休致;李鴻藻開去一切差使,降二級調用;翁同龢革職留任、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同天,又任命禮親王世鐸,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工部侍郎孫毓汶為軍機大臣。四月九日,下旨,命軍機處若遇緊急要事,著會同醇親王奕譞商辦。四月十日,光緒帝再次下旨,召左宗棠入京任軍機大臣。自此光緒皇帝徹底掌握了朝堂大權,史稱“甲申易樞”。看小說最快更新)
上書房內,張彥正細細品着碗中的貢茶,時不時瞄一眼面前坐着的大臣,在他邊上除了醇親王奕譞和李鴻章外,另外還坐着兩位大臣。一位就是前不久剛剛應召進京的左宗棠,而另一位則是彭玉麟。與之前幾位相比彭玉麟的名聲似乎並不十分顯赫,但張彥知道,這位看起來瘦不拉幾的老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地位可絕不簡單。彭玉麟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大清“中興四大名臣”,湘軍水師創建者,更是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不過相比於這些,張彥更看重的則是他的清廉剛正。彭玉麟還在地方當官時就以“清官”聞名,自咸豐五年至同治元年,彭玉麟將應得養廉銀二萬一千五百餘兩,全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同治七年六月,彭玉麟在奏摺中寫道:“臣素無聲色之好、室家之樂,性尤不耽安逸,治軍十餘年,未嘗營一瓦之覆一畝之殖,以庇妻子。身受重傷,積勞多疾,未嘗請一日之假回籍調治。終年風濤矢石之中,雖甚病未嘗一日移居岸上。”彭玉麟晚年巡視長江,曾先後彈劾官吏一百餘人,安慶候補副將胡開泰召娼殺妻,彭玉麟殺之;湖北總兵銜副將譚祖綸誘姦張清勝之妻劉氏,殺人滅口,彭玉麟斬之,其人之清廉剛正可見一斑!
足足有半碗茶時間的沉默,張彥才微微清了清喉嚨說道:“諸位愛卿,朕這次召集大家是有事要議”
“皇上臣有本要奏!”左宗棠突然站了起來說道。
張彥看了眼這位大清的名宿,前長期的邊疆生活,在這位老人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身子也微微有些佝僂,但這位一生倔強的老人卻儘力挺直着身子,如同一顆古松一般,蒼老卻不屈服,正如他的性格一樣。太平天國初期,那時的左宗棠還只是個幕僚,便以剛正出名,後來得罪了當時的永州鎮總兵樊燮,被其陷害幾乎被殺,幸得朝廷多位官員說情才免於一死。不過即便如此依舊改變不來左宗棠不屈的性格。後來當上巡撫,官及三品,脾氣卻越來越小,待人極其寬厚,“窮困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妒。”這句話便是他說的。這位老人,他的功績便是一天一夜也細數不完,操辦洋務、平定回亂..哪件不是功在千秋披澤後世的偉業?老實講相較於李鴻章,張彥更喜歡面前的這位老人。
張彥笑了笑“愛卿請坐,現在不是朝堂之上,坐下來咋們慢慢說?”
“臣以為,皇上委派幼樵至福建督辦海疆事務實為不妥”左宗棠依舊站着說道“幼樵學識淵博,忠誠朝廷,但其書生氣過重只怕難以勝任”幼樵即是張佩綸的字,“甲申易樞”后便被張彥打發到了福建去督辦海務。
“左大人,您這樣說只怕有些言過其實吧”李鴻章反對道,左宗棠反對張佩綸去福建也許是從國家利益上來考慮,但李鴻章可不這麼想。明眼人都知道張佩綸是他李鴻章淮系的人,這次委派張佩綸去福建也是他的注意,這回左宗棠跳出來反對,他李鴻章自熱以為是針對他的!“幼樵任職天津時便參議海防事務多年,經驗豐富怎可謂書生氣!”
“所謂參議,便未有實踐之經驗”左宗棠不依不饒地說道。
“其多次上疏請求發展水師,設南北洋水師四鎮以防備,言辭縝密,實為海防良策。”
“紙上談兵而已!”
..!”
“好啦好啦!”眼見兩位朝廷重臣就這麼互掐起來,張彥立馬發聲制止,李鴻章、左宗棠兩人不和,這是盡人皆知的事,但沒想到居然這麼公開化,張彥都有些後悔讓這兩人見面了。..朕派張愛卿前去福建,其實也就行使監督之權,福建海防一職朕會另派人選,兩位大人就別爭論了。”開玩笑,歷史上福建海師全軍覆滅就是有這張佩綸的功勞,張彥自然不會再讓他管事,但時派他去其實就是為了表示對李鴻章建議的尊重而已,畢竟很多事還是要靠他的,總不能太駁人家面子吧。
眼見着兩位大臣停下了爭吵,張彥接著說道“咋們別的先放放,還是談談此次的議題吧”
“皇上可是心憂法夷滋擾”一旁的醇親王奕譞問道。
“不不不”張彥擺了擺手手“法夷猶如跗骨之蛆,惡毒之致!但此次朕要說的並不是這個。”張彥從桌上拿起了一疊厚厚的冊子遞給了邊上的四位大臣“這是朕花了幾天時間編寫的‘大清五年發展規劃’,希望諸位能給些建議。”
自從“甲申易樞”之後,張彥在醇親王奕譞和李鴻章的支持之下,基本上已經掌控住了朝堂。而現在對他來說最為緊迫的就是如何利用手頭上有些的資源和時間,儘快將中國發展起來。為此張彥才結合古今中外的經驗特別編寫了這一部“規劃”,當然如此一部跨時代的規劃居然從一位剛滿十四歲的少年手中寫出,總免不了有些驚世駭俗,但張彥自知時間緊迫也顧不得多少了。
整個“五年規劃”洋洋洒洒好幾萬字,其實其中只有三個中心,就是大力發展重工業,大力發展軍隊,大力發展教育。
現在的大清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好幾十年,在工業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基礎,除了官辦的幾家大型企業外,洋務派更在“求富”的口號下,從七十年代起採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庄鐵路、上海機器織佈局、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為當時清朝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而在武器製造上就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等多家軍械製造廠,特別是“江南製造總局”,作為中國第一家官辦大型軍事工廠,除了能製造槍炮、彈藥、水雷等軍用品,同時還製造輪船。除此之外還有左宗棠在福州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在湖北建立的漢陽煉鐵廠、漢陽兵工廠等等。當然這些東西對於那些歐美列強來說依舊是不值一提,但張彥相信如果運用合理依舊能夠建設起一套完整的近代工業體系。
至於軍隊,首先便是籌建一支正真意義上聽他指揮的現代化陸軍,對於毒販出身的張彥來說,“槍杆子底下出政權”這句話他可是深信不疑的。張彥起初也曾想過陸軍、海軍一同建設,最後弄個海陸大元帥噹噹豈不拉風!不過很快他就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且不說建設海軍所需要的技術,便是向歐美購買這也是一筆天大的數字,這還沒有計算日後的人員訓練與船隻維護的費用。海軍可不同於陸軍,從它誕生之日起便是一個吞金獸,一般國家根本無法負擔,當初大清末期財力吃緊也是有這海軍的一份功勞。而陸軍則不同,投資少成效快,裝備的作用也沒有海軍那麼明顯。而且作為中國這樣一個路權國家,還是集中力量建設陸軍來得實惠高效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原本應是張彥計劃中的重中之重,只可惜工業和軍隊張彥尚可謀劃一番,但在教育上他實在是沒辦法了。畢竟機器可以向歐美購買,武器也可以向他們購買,但人才實在是買不到的啊。幸好,當初送往歐美留學的學子也已經陸續回來了,這稍稍緩解了張彥目前無人可用的窘態。對此張彥準備利用這些人,先集中力量在全國設立幾家官辦大學,而在各地鼓勵地方興辦各種民辦技校,通過星星之火的方式慢慢培養出一批人才來。
當然張彥整個規劃中還包括了興辦報社、修建公路、建設醫療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但總的來說這些都是建立在上面三點的基礎之上。綜合的講張彥現在的發展方向已經十分接近於二戰後某個超級大國的發展政策了,中央控制、重視工業、加強軍備無不彰顯出他紅色的特性來,但客觀上來講,這種發展方式的確高效並且實用,特別適合於現在剛剛起步發展的大清。
“諸位可有建議?”看着一言不發四位大臣張彥略有些不安地問道,“難道有什麼漏洞不成”張彥心裏不免打起了鼓。
“皇上!這簡直是功在百年的大規劃啊”李鴻章激動地說道,如果說對之前被張彥和奕譞下套還有所不滿的話,那此時的李鴻章可是真的心服口服,眼前這個還未成年的皇帝,竟比他這個活了大半百的人看的還透徹。
“皇上!確如漸甫所言”一向和李鴻章不合的左宗棠也難得同意道“這一規劃對當今大清的確可謂一帖良方”但他又微微皺了皺眉說道“但此間文字又未免過於籠統,其中施政細節還需細細研究啊!”
“沒錯”張彥拍手同意到,他的優勢是後世的視野和歷史的經驗,但這畢竟都是紙面上的,真正操作起來還是要依靠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老政客。“那各位可有好的建議,快快為朕分析分析!”
就這樣清廷的四位重臣圍着張彥的這一五年規劃開始了商討,而這已規劃也最終奠定了大清幾十年的發展方向,為中國的從新崛起打下了基礎,這一次上書房的會面也由此被後世稱道,史稱“書房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