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龍舟海上行

第27章 龍舟海上行

“當務之急就是遷都之事了,從燕京到金陵,路途遙遠,走水路,當以運河為先,然最便捷者莫過於海路。”

原本朝廷大臣極力反對皇帝以身試險,但朱翊鈞以‘國朝初年亦有海運’為由,駁回了他們的上書。

1415年,大明宣佈停止海運,全部採用河運。

到如今,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海運廢弛已久,大宗運輸主要靠河運。

趙銘重生為朱翊鈞后,大明的風向大變,海洋成為新的樂土。

一日,聖旨從宮內傳出。

“於蘇州府太倉衛,設海道都漕運使司衙門。

左右運使二員,秩從二品;同知二員,秩從三品;副使四員,秩從四品;

經歷、照磨各首領官及吏,悉依布政司。

各沿海衛所,俱屬提調。”

萬曆元年五月十一日,擁有五百艘海船的超豪華船隊從天津直沽海口啟航,經過十數日海上航行,於二十五日抵達崇明三沙。

萬曆皇帝的龍舟就在這支船隊中,地方官府並未事前得知皇帝的行程。

大明皇帝的海上航線和當初海運如出一轍,不過方向相反而已。

大明海運,從劉家港(太倉瀏河)入海至崇明島的三沙進入深海,北去經成山角折而西北行,經劉家島、沙門島過萊州灣抵達直沽海口。

這一條線路比較以前的線路更短更快,順風時十幾天就可到達天津。

而這次朱翊鈞從天津出發到南直隸崇明,用時十四天,五百艘大海船幾乎將燕京的金銀財寶都帶到南方。

之前,萬曆帝有旨:在京文武,五月二十六日前,務必抵達金陵,違者革職論處,永不敘用。

萬曆帝朱翊鈞給在京的文武官員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大約一個月前就已經罷朝,官員們在家丁的護送下,早已提前啟程赴金陵。

他們已於數日前,抵達大明的開國之城,如今的京師。

數月前,皇帝已將留都恢復為‘大明京師’,而原先的京師則降為‘留都燕京’,北直隸順天府之名未變。

此時,南京皇宮修復工程已接近完工,為了這項曠世工程,大明工部調集了數十萬民工,幾乎是日夜不停地勞作。

這是萬曆帝首肯的,但他也沒虧待民工,不僅照付工錢,還是市價的雙倍,他還叮囑工部官員確保參建民工每天都能吃到肉。

對南直隸各地到金陵服勞役的民工來說,日常工作雖說辛苦勞累,可他們卻稱讚皇帝的賢名,將他和太祖皇帝相提並論。

他們發自肺腑地擁戴當今皇帝陛下,他雖是少年天子,卻愛民如子,不願意虧待老百姓,原本服勞役,朝廷只管飯,沒付工錢的先例,萬曆帝打破陳規陋習,既付工錢又管吃管住。

除徵調了大量民工外,金陵皇宮修復工程還徵召了不少有手藝的職業工匠。

國朝初年,工匠們還承擔繁重的勞役,甚至要輪班到京師服役。

但明中期始,服役的口子越發寬鬆,工匠們有了更多的自由度,手工業也得以加速發展。

趙銘翻開工部的統計年鑒,得知如今的工匠行當,多達三百六十行,正應了那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大明徽州府冶鐵業發達,每夜冶鍊操作,輪番上工的工匠就有四五十人。

而浙江布政司嘉興府石門鎮,僅油坊就有二十多家,以此為生的油工高達八百人之多。

再說大明的制瓷中心江西景德鎮,傭工一度高達數萬人。

在明朝時代,以造紙聞名的石塘鎮,全鎮紙工在兩千人以上。

江南紡織業高度發達,此地的機戶,每家都有二三十台織機,動輒雇傭數十名工人。

僅蘇州城,染工與織工都各有數千人,更細化為‘車工’、‘紡工’、‘緞工’等不同工種。

據史料記載,每日清晨,蘇州玄廟口,數百工人在此集聚,等着機戶們雇傭做工,按工作天數領取薪水。

大明中後期,有技術的工人並不比衙門裏的人拿得少。

明代縣衙的差役,歲收二十兩白銀;與之相比,衙門裏的更夫與鋪兵,就差很多,歲入三四兩,僅為縣衙差役的五分之一左右。

趕車的馬夫也算是‘工人階級’,他們的待遇很高,年入可達四十兩。

裝釘匠按天計薪,每日工食銀七分,裝炭匠每天可拿到三錢。

此次金陵宮殿大修,朱翊鈞曉瑜工部官員,對參建工匠的工價進行調整,在市價的基礎上增加百分之五十。

原本工匠們還擔心參於官家工程會影響自己賺錢,聽說皇爺的諭旨后,大呼萬歲,干起活來,額外賣力,為大明朝,也為自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大明之神宗皇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生大明之神宗皇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章 龍舟海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