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眾矢之的
面對李信即將到來的進攻,馬士英十分果斷地進入了徐州城,召集了原本一團散沙般的眾將議事,將自己‘避虜平寇’的方案向眾將進行宣揚,並且很快得到了許多明軍將領的一致認可。
從表面來看,這件事給人的感覺十分荒誕,但實際上它的基本思想有其歷史淵源,主要有兩點,一是自楊嗣昌以來大明朝內部長期存在的“攘外必先安內”思想,認為從對大明朝的危害上,寇大於虜;至於另一點則是因為官兵更害怕建虜,而非流寇。
除此之外,馬士英又說了一件歷史上的典故,來為他的理論做註腳。
什麼理論呢?那就是唐朝末年平定黃巢起義這一件大事。
不得不說,黃巢起義作為一場間接摧毀了大唐的龐大農民起義,這件事情常常會引來大明君臣的思考,他們希望從中找到能給對抗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的答案。
找來找去,還真讓他們找到了一個,那就是需要藉助外虜之力來評定內亂。
在歷史上,大唐之所以能給平定黃巢起義,絕不僅僅只是單純依靠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大將,還需要藉助李克用這種沙陀人、招降朱溫這樣的義軍叛徒,才能實現平定。
在此之前,大明朝更多是希望多招降一些義軍叛將,比如張獻忠、羅汝才這樣的人,用他們來徹底剿滅義軍,只是這一計策很快隨着張獻忠的復叛而破產,因此聯虜平寇的出現也不會讓人們感覺到多麼驚訝。
當然,在此之前馬士英也給崇禎皇帝寫下了一封奏摺,陳述了‘避虜平寇’的原因。
“大明社稷,目前最急者,莫逾於辦寇矣。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從旁有牽我者,則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而從旁有助我者,則寇之勢弱。或雲假虜以破賊,或雲借虜以成功,音信杳然,未審孰是?”
“然以理籌度,此時畿輔之間必為虜有。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平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數也。”
“今北虜南寇俱至,威脅兩淮,斷絕漕運交通,而寇已據南直隸,實為天下之恥,未見廟堂之下,議定遣何官,用何敕,辦何銀幣,派何從人?萬一虜至河上,然後遣行,是虜有助我之心,而我反拒之;虜有圖我之志,而我反迎之。”
最後,馬士英認為,想要把這件事辦妥,最好讓皇帝召集群臣商議,定下一個議和之人,要麼直接前往盛京聯絡虜酋皇太極,要麼就直接聯絡阿巴泰,從而藉助虜兵,來實現滅寇之舉。特別是眼下這個時候,既然建虜已經殺到了山東,何不出錢讓他們繼續去殺流寇呢?
不得不說,馬士英的這一策略極為膽大,近乎於引狼入室,但是在面前這番危急的態勢下,他又不得不如此,甚至打算直接派人去聯絡虜軍副將圖爾格,以期共擊李晟。
一旁的山東總兵劉澤清見狀,連忙站出來道:“督師,末將願意派人前去聯絡圖爾格。”
馬士英聽到這裏,頓時大喜,道:“那就有勞劉將軍了。”
劉澤清哈哈一笑,連聲遜謝,使得馬士英對他的好感憑白又多了幾分。
實際上,劉澤清這個人可不簡單,他原本是總兵楊肇基的部下,後來在崇禎三年的鐵廠一役中,劉澤清曾經與后金軍展開了一場激戰,雙方從清早打到中午,始終不分勝負,最終拖到了援軍抵達,接連轉戰遵化,因此被連升兩級當了副總兵。
要知道,當時能夠跟后金軍搏殺相持而不落下風的明軍將領可沒幾個,因此劉澤清很快就進入了朝廷的沿線,很快被升為了總兵,且到了崇禎十三年山東大亂的時候,崇禎還專門任命劉澤清、楊御藩二總兵率軍圍剿山東的義軍。
崇禎的想法是好的,劉澤清的確能打仗,但問題是這個人本身品行極為惡劣,劉澤清率軍進入山東后,堪稱肆無忌憚,屢屢縱兵搶劫,滋擾地方,他的部下在臨清更是犯下了種種惡行,致使當地百姓無不心向義軍。
後來兵科給事中韓如愈在聽聞劉澤清的暴行后,便上疏彈劾劉澤清,而劉澤清則是伺機報復,在後來韓如愈奉旨前往江浙督餉,途徑山東東昌時,被劉澤清派人刺殺。
可以說,整個山東都極為不待見這個劉澤清,畏他更甚於畏匪。
馬士英雖然知道一點情況,但是他卻並不以為意,畢竟只要劉澤清能打,那就是一柄好刀,至於用了這把刀,對百姓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基本上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
很快,劉澤清便派人找到了在建虜大軍中的圖爾格,將自身的來意簡單陳述了一番,也就是‘避虜平寇’,約定雙方在消滅李晟之前,不再互相攻擊。
圖爾格雖然不將這些明軍放在眼裏,但是這件事也的確符合他的想法,於是便點頭答應了下來,雙方為了表示誠意,還各自撤離了一部分兵力,將主要的矛頭則對準了徐州方向的李信所部。
一時間,李信大軍已成眾矢之的,處於漩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