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〇六章 常常被忽視的冷知識
對於土地的威力,作為後來者並在初中就接受過土地革命教育的李平當然比章曠和米倉認識的更為深刻。
但同時,他現在又不會過份看中分田分地在短期內的效果。
明末由於統治階級的壓榨和戰爭關係,農民大規模逃亡和耕地大面積拋荒的現象十分普遍。農民軍所到之處,明朝宗室和官紳更是被大量消滅或者逃往他鄉,無主之田比比皆是。
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有沒有耕地種的問題其實並不突出。
甚至在提出了“均田免賦”口號的李自成統治區,其均田活動也從來都沒有佔據過重要地位。
免賦才是當時農民軍爭取民心的主要手段。
廣泛流傳的宣傳口號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
這倒不是農民軍們不想重視均田,而是實在沒什麼可重視的。
老百姓想要地,給他就是,無主之田有的是。
比如何老頭在李自成控制的襄陽就是分過地的,所以何老頭在成都這回分了地,他和米倉其實都沒有那麼大的驚喜。
關鍵還是要解決農民種不起地的問題。
章曠對李平搞土地代管沒有那麼大反應也跟此有直接關係。
畢竟戰爭之後,先恢復生產才是第一位的。
別說李平了,就是讓明朝的文官們來干,可能很多目前也不會鳥地是誰的。
至於以後,那是以後的事。
章曠其實就干過把暫時逃走的豪強鄉紳土地分給農民們種的事,然後還只收取低賦稅,並成為他跟地方豪強鄉紳們關係不睦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何老頭還是米倉由於位置和見識的問題都還看不到這麼多。他們所能看到的就是李平連藩王的地都敢占,都敢給他們,然後還以後只需交納軍糧之後就再也不用向任何其他人交納任何苛捐雜稅。
他們自然心驚並感恩戴德。
但章曠就不覺得有什麼了!
真正讓章曠受到刺激的其實還是李平這麼搞的規模太大了,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或者是需要的範疇,讓人想不懷疑李平的居心都難。
另外,李平還在這些地上直接建立起了行政機構。
這個性質就更是變了。
不過,李平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
除了以村鄉之名明確地權是對一直跟着他到處流浪的保障營有了一個交代並穩定了其基本盤之外,李平也必須確保他吃到嘴裏就不會再吐出去。
但這裏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宋寶來責任重大。
為此,在沒到達成都前,他就已經開始了給宋寶來講課,要確保這個馬上當爹的傢伙不偷懶。
很多人喜歡承襲“古制”,覺得現代之制套到古代有點不倫不類。
但其實這是對中國歷史的不了解。
古制可不只有宋明之制。
在宋明之前,中國的權力體系其實很接近於現代,漢唐與宋明的權力體系也是有着巨大差別的。
只是大多數人並不清楚漢唐和宋明的差別其實不在高層,而是在社會基層。
略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明的權力體系中,基層在縣一級,往下則靠胥吏(基本上是世襲的)和鄉紳大戶統治。
也就是說,一個縣的財政和稅收,只有一個主管副縣長(主簿)是公務員,其他的都是當地的社會人士。這種在現代看來不可想像的事在明朝卻是事實。
當然,基層的具體權利分配,北宋、南宋甚至明代不同時期都有差別,但大致格局都一樣。
而秦漢社會則是完全不同的。
這對很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來說是一個冷知識。
但這個冷知識卻又直接左右着國家的強盛。
先說漢唐時社會基層政權是什麼樣子?
以東漢為例,和現代一樣,最基層的團體是村子。只是漢代村子比現代小得多,人口也少的多。
在漢代村和上一級的鄉之間還有一個單位,叫亭。比如關羽的爵位就是漢壽亭侯。從規模來看,實際上亭和現代的村差不多。
漢代基層比較完善的政權是鄉。這一點與現代一樣。村子太小,不可能設立政權,所以有不完全政府職能的最基層是亭,設亭長。
劉邦最早做的就是泗水亭長。
亭長負責治安和軍事。治安好說,主要是捕盜和維持治安。也就是現代派出所的幹活。軍事上則主要體現在組織百姓,同時也負責郵局和招待所。平常時期,亭長要負責對百姓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
在漢代這不但是出於防盜,也是對周禮的繼承。周禮的“田獵”乾的就是這個。
國家徵發徭役時,亭長則負責管理。劉邦斬白蛇造反(實際上是亡命逃亡)就是因為他這方面工作沒做好。亭長也有下屬,比如相當於刑警的捕盜。這些也是吃公糧的。
而到了鄉一級,漢代政府就比較完善了。
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鄉之人;三老,由地方上有身份地位和德望的人擔任,掌教化;游徼,巡行鄉里,禁捕盜賊;還有鄉佐,主民收賦稅。
其他就不多說了,有很多特別的情況。比如鄉小者,置的是嗇夫。
由此可見,漢代鄉官就像一張巨大的網,對基層組織的非常嚴密,從組織上甚至能和近現代國家媲美。
所以在漢代,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是非常強的,同樣也能把國家的所有潛力都動員起來,加上中國廣大的地盤和海量人口,這才造就了強大到無敵的漢朝。
這個道理,在現代只要是略通軍事的人都知道。
因為影響國家興亡的大規模戰爭,最首先的就是國家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
可以說,沒有漢代恐怖的國家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漢武帝也不可能成就驚天的偉業。
但到了北宋建立后,由於科舉大興,官吏分家為官和吏兩個不同的階層,加上中央逐步放棄了地方基層的權力。比如說,您很難想像北宋一個負責稅收縣吏實際上是北宋縣裏徵發的連工資都沒有的民伕,但事實就是如此。
因而和漢唐相比,北宋的政權網絡實際上在基層是脫節的。也就是說在緊急情況下,包括首都被人家干,北宋基層實際上沒有任何有效的社會組織能行使政府權力,也不具備任何有效的動員能力。
明朝的情況也是如此,其奇葩程度也沒必要再多說一遍。
蒙古人和女真人面對兩個統一的大中原王朝的成功,與其說是其武力職強大,不如說是這兩個中原王朝在制度上出現了問題,根本無法有效動員出王朝的力量。
但我們再從歷史中看一看。
遼國滅後晉時,中國的情況其實遠比北宋被金滅亡時更為險惡。
後晉本來就缺乏底蘊,遼國也遠比新興的金國更為強大。但遼國滅亡後晉后只能退出中原,金國則可以佔據整個北方,兩者的差別就是遼國遭到了北方民間勢力的頑強抵抗。這一點和漢唐時代基層政權有很大關係。
還有中原王朝最虛弱南北朝時期。
虛弱到什麼程度?
可能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比那段時間更虛弱的了。
當時正值鮮卑繼匈奴之後崛起,並且武力值也非常厲害。
雖然中原王朝分裂又虛弱,但由於北魏的鮮卑人面臨的就是漢唐時代的中國,因而不可能去按後世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做法靠武力建立殖民政府,最後這也成了北魏政權試圖改革以融入中國的主因。
至於三國時代就不說了,中原的人口都快光了,那也沒把游牧民族當回事。
再回到明朝,我們都知道倭寇曾經長年肆虐中國沿海,常常很少的人就可以如入無人之境,甚至出現過幾十個倭寇就居然打到南京這樣匪夷所思的事。
原因當然是方方面面的。
但明朝基層組織能力的缺失無疑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這樣的事,別說後來村村有民兵的新中國,放在漢唐那也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而到了清朝,當清人入主中國后,因為種種原因基本直接採用了明代的行政體制。
結果大家也都知道。
他們實現了對自己武力和動員能力上的閹割,當面對西方入侵時,清朝的動員能力同樣成了笑話。
這與腐敗無關,其實就是體制出了問題。
因而當李平進入成都后,當他決心開始打造自己的基業時,第一個首先就必須要面對採取什麼樣的行政體制問題。
而在戰爭時期,無論是從對下面的掌控上、戰爭動員能力上還是集中力量做事情方面,近代體制都是對李平最好的選擇。
繼續採取宋明體制,除非他腦袋抽風了。
當然,這個工作量也將會相當龐大。
因為這個體制,除了李平等幾個現代人,別人都不懂,也沒有經歷過,所有的一切都要手把手交。
何老頭跟章曠和米倉完全就沒談鄉,根本原因就是他那個村上面的鄉不但剛剛組建,並且還在組建中,何老頭啥都不知道,也完全不了解,實在沒啥可說的。
而為了保證把基礎打好,李平也沒有貪大求全。
他決定搞以點帶面,先集中力量打造一個地區,把一個地方搞好搞明白,搞個樣板出來,然後再慢慢向外擴張發展。
說白了就是如果連樣板都沒有,都還沒搞明白,那靠什麼去輸出,靠什麼去複製黏貼
為此,李平把整個力量的絕大部分包括部隊都集中到了成都,重慶府交給了黃成東,順慶府和保寧府給了曾英,其他成都周邊的幾個府一共也只用了兩個團去控制。
但即使這樣,還是有一個問題很難解決。
那就是人才的問題。
從無到有來組建這樣的地方機構,無疑需要大量的人,而且還必須是放心的人,有一定能力的人。
那這些人從哪裏來?
不可能是憑空變出來的,也不可能用跟李平沒有任何瓜葛的四川本地讀書人。
保障營當然是一個來源,但它由於原有體制的問題,放心之人和可用之人是有限的,而且李平也不可能任其獨挑大樑。
這時候,軍隊無論從需求的角度還是從可借鑒的角度,無疑都是對李平最合適的群體。
當年的大規模轉業,可不是僅僅為了安置那麼簡單。
當然對李平來說,在目前的環境下保證軍隊的實力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但任何事情又都必須有取捨。
因而很多軍官包括士兵還是被他調入了保障營,然後成為各個新成立的地方行政部門的主力。
米倉其實也被談過話並徵求過意見。
而且還是被宋寶來點名想要的。
只是米倉還是堅決的想要留在部隊,由於在這個問題上不搞強求,米倉也就還是留在了部隊。
這時候,最尷尬的是章曠。
軍隊的事他實際上管不着,安置百姓也不讓他管,同樣李平還沒有任何恢復明朝地方政府的意思,甚至還鳩佔鵲巢的把明朝地方政府幾乎明着就給取代了。
章曠除了發發牢騷,也只能去古代文官們最重視和最本能關注的田間地頭看看了。
當天色就要黑下去的時候,章曠結束了連續幾日在城外的遊走。
看着眼前燈火通明的城門以及那後面依舊喧囂的城市,章曠的心情十分複雜。
但在嘆了口氣后,他還是躊躇着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