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開元盛世(5)
科技
王孝通,唐朝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代數方程解法的數學家。
孫思邈,醫學家,時人尊為藥王,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
呂才,唐朝自然科學家,著有本土因明邏輯學著作。
李淳風,唐朝數學家兼天文學家,貞觀七年(633年),李淳風通過改進傳統渾儀,創造性的在赤道環上增加了黃道環和白道環,研製出當時絕無僅有的「三重環」渾天儀,名為渾天黃道儀。貞觀十五年(641年)撰研究渾天儀的《法象志》[5]。註釋《算經十書、《***》、《典章文物志》、《秘閣錄》、《乙巳占》等書。指出《戊寅元歷》的錯誤。又以劉焯的《皇極曆》為據,編成《麟德歷》。麟德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風的《麟德歷》。
一行,本名張遂。唐朝天文學家和釋學家。開元九年(721年),經張說推薦,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法《大衍曆》。同年,他和梁令瓚一起,設計製造了黃道游儀、渾儀、復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製成的黃道游儀測量恆星的赤道坐標,發現和漢代的測量結果有很大的變動。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一千年後(1712年)提出自行運動的觀點。開元十一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區)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結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傳統說法。根據其測量結果可以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開創了科學史上用觀測方法確定子午線長度的先河。
民族
唐玄宗時期的周邊少數民族
7世紀前期,吐蕃(今XZ)傑出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帶去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增進了漢藏之間友好關係。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回紇
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靺鞨
7世紀末,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統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粟末靺鞨有「海東盛國」之稱。唐朝管理東北邊疆的機構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南詔
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外交
《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多達70餘國。這些蕃國,從東亞的日本、突厥到東南亞地區的諸國,從今日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到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種朝貢的政治關係。
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製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高昌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高昌商人來中國經商,高昌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開元時期,長安、揚州、廣州等城市,雲聚着從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胡商蕃客,成為溝通中外經濟、文化與政治聯繫的重要渠道。亞洲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於途。與李白結下深厚友誼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學生。不少外國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職。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
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裏彙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真正創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圓寂,此後,在玄宗統治的四十多年時間裏,禪宗迅速興起,儒佛道合流成為歷史的潮流,玄宗就曾親自為《孝經》、《老子》、《金剛經》作注。所謂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華得到傳播。正是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使唐朝在社會風氣上顯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滿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寫照。Z.br>
後續
但在繁榮強盛的背面,深刻的社會及政治危機也在發展。土地兼并激烈,大量農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調製都瀕於崩潰,特別是節度使統轄的軍事力量加強而內地軍備廢馳,導致內輕外重,成為後來安史之亂的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