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終開竅1目10行,勤早學再遇誣陷

第6章 終開竅1目10行,勤早學再遇誣陷

二年級的時候,張清河的父親給他買了兩本書,分別是《神話故事》和《成語故事》,張清河對此印象極為深刻,因為那是他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課外書,而且還是父親給的禮物。《神話故事》的第一篇是《開天闢地》,接着就是《女媧補天》和《夸父逐日》,而《成語故事》的第一篇是《狐假虎威》。前者可能是按照天地初開的順序去寫的,而後者嘛,真不知道那編者的腦子裏在想些什麼。每一則故事都有精美的插圖,文字上面都標註了拼音,張清河每天都要把這兩本書翻開來反覆看,沒過多久就把那些內容熟記於心了。這些事情,只有張清河跟他的父親知道,其他人壓根不知道也完全不關心。

二年級下學期,張清河轉到成章小學,分到了二(5)班,剛好在表哥所在的班級隔壁。表哥陳陽家距離成章小學很近,所以表哥家裏人每天都專門送飯到學校。初來乍到,張清河並不是很適應新學校的環境,新學校的食堂也沒有正式對這些轉校生開放,張清河的父母也不可能每天走六七公里的路去送飯。於是,張清河的母親回了趟娘家,特意交代娘家人每天去送飯的時候順帶多準備一份。就這樣,張清河每天中午就跟表哥坐在一起,吃着外公外婆帶來的飯菜,雖說是兩個孩子兩份飯,但彼此之間的菜卻不太一樣。小孩子沒有那麼多花花心思,回家之後也只是跟母親說,今天有飯吃了,而母親也沒說,其實那天她回娘家,專門帶了五百塊錢作伙食費。當然,這些都是後來才知道的事情。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陳陽比張清河大一歲,為何兩個人同樣是一年級呢?後來張清河想了很久也沒徹底搞清楚,或許是因為“小月生”入學,也可能是因為他一年級並沒有完全上完,後者更為可信。因為張清河再長大以後發現,當年一起上幼兒園的同學,現在都比他低一屆。這麼想的話,中間環節肯定出了什麼問題,那“天資愚鈍”的說法恐怕只是一頂假帽子罷了,畢竟你讓一個六歲的孩子去學七八歲的東西,有時候靠的並不是天資。外國有個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名為“格賽爾雙生子”的爬梯實驗,應當可以作為這個說法的事實憑據。但是,誰會在乎這些道理和原因呢,大家只關注“哎呀呀,張清河,大笨蛋,留晚學,大笨蛋”。事實上,那時候的張清河對此也不至於深惡痛絕,因為成績不好並不代表腦子有問題,更何況一個小孩子管你什麼學習成績呢,只要好吃好玩就行了。

轉到成章小學后,張清河放學后總是去外公外婆家玩,有時候乾脆就住在那跟表哥一起看電視了,日子過得也算開心愉快。直到發生了這麼幾件事:周末早晨,外公趕集回來,給哥倆帶了早餐。這本是一件舒服愜意的事情,但事實是外公買了三個包子,給陳陽兩個,留了一個給張清河。小孩子可能不懂什麼大道理,也不知道什麼是寄人籬下,只是單純地覺得,為什麼我就要比表哥少一個。舅舅是個酒鬼,一日三餐都把酒當飯吃,且酒量極差、酒品極差,稍微喝兩杯就開始撒酒瘋,喝得爛醉如泥就往床上一躺,睡着睡着又突然坐起來大喊一聲,把某天半夜起來上廁所的張清河嚇得好幾天不敢說話。某次張清河在集市上買了一個氣球,舅舅拿起打火機就把氣球給點着了,然後被濺射的火焰燒掉了頭髮和鬍子。還有次,張清河在二樓看電視,發現遙控機失靈,就下樓找舅舅,結果他卻一口咬定是張清河給弄壞了,

氣得張清河當場就往家走。除此之外,舅舅和外婆都非常邋遢,家裏幾乎從不收拾,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張清河似乎與這戶人家八字不合,或者到了這塊寶地就會水土不服,所以每次去吃完飯就會拉肚子,每次住在那就一定會生病。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因此,等張清河稍微再長大一些,就再也不去外公家了,如果一定要去,那麼絕對不會在那過夜。

聽母親說,外公外婆好像是近親結婚,所以生下的兄妹二人體質都不好。起初張清河是不信的,直到母親因為膽囊炎之類的病動了手術、舅舅在某天多喝了幾杯就中風進了醫院。外公那一輩有三兄弟,兄弟三人造了三間房,並排着住在一起,所以張清河每年過年都要一次性拜訪三對外公外婆。外公陳金林家處在正中間,正如排行老二一樣。這三戶人家的關係很微妙,孰是孰非很難分辨,唯一的共同點是這幾個人全都“精打細算”,不愧是一個娘胎里出來的。外公應該是很疼愛自己的親孫子的,逢人就說“我家陳陽怎麼怎麼優秀”之類,就算當時他的外孫明明和他的親孫子不分伯仲甚至更勝一籌。外婆的腳是瘸的,可能是從前出了車禍或是得了什麼病,尖嗓門、愛叨叨,說起話來沒完沒了。舅媽是四川人,不知道為什麼會來到這裏並嫁給舅舅,家裏的各種家務全都是舅媽一人承包,如果舅媽不在家,那張清河是絕對不會去的,因為一片狼藉,沒有一塊乾淨的地方,去衛生間撒尿還不如在路邊的樹底下解決。

談到這些,突然想起來老一輩的人總是說“狗咬狗”,剛好張清河是屬狗的,舅舅也是屬狗的,所以一見面就“互咬”起來;也有老人家說“天親地親不如娘舅親”,這些“老人言”真是自相矛盾,讓人摸不着頭腦。不過張清河知道,這和那些老祖宗傳下來的道理根本一點關係沒有,他不喜歡外公外婆和娘舅,完全是因為人品問題。自然,當外孫和外甥的,本是沒有資格說這種話的,多多少少有點違背儒家的綱常倫理,但“上不像上”,那麼“下不像下”也顯得格外合理了。後來,外公因為頂着大太陽在農田裏幹活中暑死了,張清河心不甘情不願地被拽去參加喪禮,全程一臉冷漠,跟周圍痛哭流涕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母親問,你怎麼不哭啊?張清河低着頭說,他對我又不好,他也不喜歡,跟我沒什麼關係。張清河與外公一家的關係,可見一斑。

話雖如此,但後來舅舅中風,張清河第一時間送他去了醫院;外婆患了急病,也是張清河第一時間送她去了醫院。有人問,他們的兒子、孫子呢?這說起來就更好笑了,陳陽結婚後就住到了城裏,平時除了節日就不會回來,舅媽回了四川,平時也不再回來。其中緣由難以言說,試着聯想一下先前提到的家庭環境或許能找到一點答案。某天,張清河問父母,那舅舅和外婆生病,為什麼不讓隔壁的兄弟們送去醫院呢?為什麼不打電話讓陳陽趕回來呢?父母笑了笑沒有回答,張清河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直到後來某天聽到外婆他們說,平日裏兄弟幾人關係不好,所以開不了口;陳陽在城裏,要工作,離得遠。張清河這才明白父母為什麼只是笑笑不說話了——明明是親兄弟,卻連急事送醫院都開不了口;城裏到鄉下也不過半小時的車程,陳陽要工作,張清河就不用工作了嗎?張清河從來沒想過做些什麼事情來博取美名,隨他們怎麼看待這個“不聽話”的外孫和外甥吧。越想越可笑,不談也罷。聯想到孟子說的“寡助之至,親戚畔之”,有點這種意味了。

其實,提到這些,本來只是想表達:張清河從小體弱多病,或許跟這遺傳有關;像那天資愚鈍的說法,或許也跟這遺傳有關。不過,要是把所有的不幸和失敗都歸咎於出生的話,那就太不符合張清河的性格了。有人開竅早,有人開竅晚,老子說“大器晚成”,總是有些道理的。當張清河看完那兩本《神話故事》和《成語故事》之後,突然發現自己有一種神奇的能力——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這真是太滑稽了,明明連“a、b、c、d”都不會背的小孩子,卻一下子開了竅。一篇故事,張清河只需要看上一遍就能複述出內容,再讀上一遍就可以全篇背誦了。當然,張清河自己並不知道這是一種驚人的天賦,只是把自己看過的故事講給父親聽,父親也沒有太在意,那年張清河三年級,八九歲的樣子,或許可以稱得上“神童”了吧。機緣巧合下,張清河又得到一本《唐詩三百首》,記得第一篇是唐代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換句話說,當同齡的孩子正在“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時候,張清河已經背完了大半本《唐詩三百首》。有句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也難怪長大后的張清河動不動就引經據典“之乎者也”了。

成章小學三年級便開始教英語,這個英語很有意思,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的順序和中文的字母表居然是一樣的。所以,嚴格來說,當時的張清河仍舊不會背字母表,只是剛好學英語的時候看到“ABCDEFG”,依葫蘆畫瓢罷了。教英語的是個叫董雪的年輕女老師,第一節課的時候說要給同學們取個英文名,問有沒有想要,張清河第一個舉手站了起來,董老師說,好,那你就叫“Mike”吧,Mike,你想不想當英語課代表啊?張清河點點頭,這就成了英語課代表,每天幫董老師收發作業,感覺人生到了巔峰。或許智力這種東西本身並沒有什麼發展規律,所以剛好到這個時候,一下子爆發了:張清河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事又增加了一項語言天賦,那些英文單詞,同樣只要看過一遍、讀過一遍就能背誦默寫,每次考試拿滿分,然後早讀課給同學們范讀。其實,天賦只是一方面,那時候張清河家裏有一台錄音機,父親平時用來放鄧麗君的磁帶,在這之後就被張清河專門用來聽英語錄音了。仔細想來,科技發展的確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如果當年學聲母韻母的時候張清河也能抱著錄音機,那麼也不至於一直學不會“講話”了。董老師性格溫和,舉手投足間都流露着傳統意義上的知性美,戴着金絲框的眼鏡、留着一頭烏黑的長發、身材勻稱修長,可以用“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之類的句子來形容,毫不誇張,絕非溢美。就這樣,張清河在英語這門課上開了花,同時帶着其它學科也一起飛躍起來。所以,讓張清河開竅的、以及張清河最擅長的,其實是英語,只是長大后一頭鑽進了語文研究,竟把這檔子事兒給忘了。

跟一二年級的背誦默寫不同,三年級的語文開始考察一些理解能力相關的東西,張清河終於嶄露頭角。一時之間,那些看不起他的同學,都把他當成了“神仙”,老師們對待他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學校有規定,五年級以下的學生,不允許自己騎車上學,而張清河家距離學校六七公里,每天走路上學實在麻煩,父母也沒時間接送,於是跟學校簽訂了類似“後果自負”的條文後,張清河便每日早起做好早餐,吃完后騎車去上學了,等到了學校,整個教室只有他一個人,於是就拿出書自顧自朗讀起來。沒想到的是,這麼勤奮勵志的事情,在某個早晨徹底毀了。那天,張清河跟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學校,整個教室依然空無一人,只是教室的後門敞開着,在風中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同學陸陸續續來到教室,突然有人大喊“哎呀呀,張清河倒霉啦,哎呀呀,倒大霉啦”,循聲望去,原來是那扇門壞了,難怪一直發出異響呢。但張清河哪裏知道這些,他的腦子裏壓根沒關心過什麼大門後門,只是他作為第一個來到教室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了第一嫌疑人,加上後續進教室的同學作證,一下子百口莫辯,畢竟“人證物證俱在”,那麼“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一群同學跟着興奮地大喊“哎呀呀,張清河倒霉啦,把門弄壞啦”,越喊越起勁,張清河只是瞥了一眼,繼續自顧自讀着書。班主任王老師,是教語文的,來到班級后也不問原因,就把張清河叫到了辦公室痛罵一頓,唉,如果那時候有監控該多好啊。張清河只是說了句“我是第一個來的,但是門不是我弄壞的,我也不知道什麼情況”,就不再辯解,後面王老師說了什麼,張清河也完全沒有聽進去。只是後來,張清河每天早上故意在家讀半小時的書之後再去學校,再也不當第一個進教室的人了。大家都說“早起的蟲兒有鳥吃”,張清河只覺得“早起的鳥兒被冤死”。除此之外,張清河一直都不太喜歡王老師,或許是因為某次運動會的時候,張清河搬來很多凳子,正要坐下看比賽的時候,王老師說,你的屁股倒是很快啊,也不看看這板凳是給誰坐的。張清河疑惑不解,怎麼,我搬來這麼多凳子,自己卻坐不得?莫非老師和校長就比學生要高級一些?雖然那時候的張清河心智不完全,也許這些都只是一面之詞,甚至無法保證某種意義上的眼見為實,但在張清河的記憶中,事情就是這樣。可能張清河在三年級的時候開了竅,一下子從“弱智”變成了“天才”,一時間不能適應真實的社會環境吧。至於王老師有沒有為了張清河的學習和成長煞費苦心,張清河相信一定是有的,因為那個年代的老師,還是可以稱得上“老師”的,只是某些想法和作為不敢苟同罷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希望記上的這一筆只當是撰寫回憶而已,千萬不要戴上“用心險惡”的復仇帽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張清河的三十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張清河的三十歲
上一章下一章

第6章 終開竅1目10行,勤早學再遇誣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