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李軒家人

第五章 李軒家人

回到家鄉的李軒,為了融入群眾之中,與鄉親們打成一片,他首先在衣裝上進行了變換。他脫掉了學生裝,讓母親為其找出了一套打着不少補丁的衣裳,並將皮鞋換成布鞋。這種平民穿布衣的裝束,使他感到與鄉親們的距離拉近了許多。

李軒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全家共有8口人。他的父母都是五十六七歲的人了。其父李繼山,大字不識幾個,一生在家老老實實地種地,他的活動半徑超不過十五里,一年四季竟日在田地忙碌。雖有一副好身板和一身犁、樓、鋤、耙、收割、放滾、揚場的全套農活技術,但他這個全村有名的種地好把式,還是難以維持全家人的生計。除了自家的四畝山崗薄地外,還租種了地主李繼福的兩畝水田,但山崗地是望天收,遇到豐調雨順,還可有個好收成,遇有旱災,常常是只能獲得半產或顆粒不進的絕收。租種地主的水田,除了交租,也常常是所剩無幾。所以他起早貪黑、頂風抗暑地在田地里勞作,唯一的心愿就是企盼地里能多收幾斤糧食,讓孩子老婆不挨餓,遇到災荒年少去外面討荒要飯。由於年復一年重活的勞累,他那高大的身板變得有些彎曲,加上年齡的增高,一些挑、扛、刨、犁的重話已感力不從心了,但他依然擔承着家庭農活的主力,因為農活是他人生收穫的唯一希冀,他離不開像養育孩子似的對莊稼的精心侍弄。

李軒的母親常玉蘭是離李村十多里地的常庄人。常玉蘭的娘家家境也是十分的貧寒,常常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常玉蘭打小就養成了不怕吃苦,生活儉樸和不懼禍、明事理的習慣與稟性。母親的言傳身教對李軒影響頗深,也受益匪淺。常玉蘭對自己的四個子女從小不溺愛,但在困苦的家境中,設法讓每個孩子吃飽穿暖,這是她孜孜追求的夢想和做母親的奮鬥目標。紡花織布,做衣納鞋,縫補洗涮,儉糧籌油,省米節面、繞鍋做飯是常玉蘭四季不變的重要活計。除此,還要到田裏幫助丈夫李繼山干農活,整天是家裏地里忙個不停。在窮家裏拉扯大四個孩子真是不易。

李軒的大哥李甘,30歲。因家裏窮,上了兩年小學便被迫輟學。性格內向,生性怕事的李甘便一直跟着父親種地,從幫手到主力,一直勤勒墾墾,任勞任怨,直至六年前與大嫂王小枝結婚,三年前生子。

李軒的二哥李剛,23歲。長的人高馬大,虎背熊腰,劍眉牛眼,性情暴烈,剛直不阿,疾惡如仇,路見不平事,挺身而出,打抱不平,打小就是孩子王。長大后也是聯絡窮家子弟,帶頭與那些欺負窮人的有錢人家的紈絝子弟作對的主角。因他與地主們結下樑子,使得財主李繼福等富庶人家不是找上門來興師問罪,逼得其父將其暴打一頓,賠禮賠錢了事。就是被李繼福買通官府,對李剛誣良為盜,罔陷罪責,將其捉拿坐牢。害得李剛出獄后不是背井離鄉,跑到遠地給地主打短工、抗長話,就是跑到黑暗的礦井下挖煤。過着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度日如年的隱匿生活。二子有家不能歸的揪心事,常使李繼山、常玉蘭夫婦牽腸掛肚,憂心忡忡,暗自落淚。

李軒的小妹李娟,17歲。讀完小學后,因家庭經濟條件不允,便早早結束了學業,在家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並幫助母親操持家務。但性格率直,敢做敢為,辦事利落的李娟幹些體力活不在話下,學得快,拿得起,做得好,辦得成。但母親教她的穿針引線的做衣繡花細活,總是學不會,也不想學。弄的母親常玉蘭對她這位唯一的待閣閨女甚傷腦筋,常常數落她學針線活不上心,並多次警告她日後出嫁怎樣在夫家樹名立樣。但身材標緻,眉清目秀、胸有大志的李娟,不改其志,不願做傳統女性攻於針線,精於縫織,合巹生子,相夫教子,囿於家庭瑣事的小女人。她要像三哥李軒那樣,做一個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的大女人。

李繼山與常玉蘭夫婦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深知沒有文化帶給他們的苦難和遭受到別人的欺凌。所以,夫婦倆下決心要讓自己的孩子們讀書,要讓他們都成為有文化的人。但終因經濟條件所限,拮据的家裏拿不出錢供孩子們上學,使大兒、二兒和閨女基本又走了他們的老路。唯有三子李軒,自幼求知慾旺盛,記憶力超眾,頭腦機敏聰穎,是棵人見人誇的讀書好苗苗,便使繼山夫婦萌生了砸鍋賣鐵也要讓軒兒上學的決心和念頭。通過省吃儉用,求親借友,總算讓軒兒考上了全縣的最高學府一一邯鄲縣鄉村師範學校。這使不識一丁的繼山老漢感到莫大的榮耀。總感到這是李家從來沒有的頂天大事,所以常常是喜上眉梢,見人便愛提提軒兒在邯鄲上學的事。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他最開心的時刻,才是他腰板挺的最直的時刻。但就在他企盼軒兒從師範畢業回家光宗耀祖的關鍵時日,東洋小鬼子驟然轟炸了邯鄲城,迫使學校停課,軒兒也不能繼續他的學業。這使花費了大半輩子心血與積蓄的李繼山彷彿挨了當頭一棒,氣的渾身發抖,對日本鬼子恨的牙根發疼。

【作者題外話】:發新書了,請大家多多支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山烽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西山烽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李軒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