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愛情魔咒(二)

第十三章:愛情魔咒(二)

“這誰人不知?”比起討論那些沉重卻又無法迴避的問題,若喬對八卦更來勁兒,“只是沒人像你提得這麼直接罷了。我們這個年紀,配討論‘愛情’嗎?”

依喬接過玩笑,說:“不配不配,高考工廠里的我們只配做題!快上課去吧!”

二人分手,前方又是一個迎接習題、與習題交戰、勝負各半、“傷痕纍纍”的下午。

作為全省最好的高中之一,宜田七中為國家及社會輸送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積累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傳播學實踐證明,如果故事裏只有讀書考試與功成名就,似乎少了些趣味,流傳度欠佳。如果在奮鬥故事中融入一些情感話題——前有才子佳人惺惺相惜、攜手共進,後有街坊鄰居嘖嘖稱讚、口口相傳——以高考為主題、以青春為基調、以少男少女為主角的故事便可稱為宜田七中百年輝煌中最動人的篇章。

依喬口中的“愛情魔咒”便來自這些“動人篇章”中的一篇。

沈家兩姐妹出生的那一年,在連天大雨中,七中學生湯瑞、羅圳楠分別成為全省理科狀元、文科探花,另外還有十餘名同學收穫了水木和燕園兩所頂尖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驕人戰績讓七中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重點高中,從此成為省里最有名的“高考工廠”之一。這一年是七中建校以來高考成績最輝煌的一年,湯瑞與羅圳楠的青春也成為被談論最多的往事。

湯瑞屬於老天賞飯型,來自宜田下屬的農村初中,中考時數、理、化三科均為滿分,且因解出數學附加題,被科技大學少年班破格錄取。當時,湯同學的父母覺得他年紀太小,於是便留他在七中按部就班讀書高考。兩年後,湯瑞不負眾望成為省狀元,進入水木大學數學基地班。

羅圳楠是穩紮穩打型,從高一到高三,成績穩步提升,由她創造的七中文科史上最佳成績,至今依然無人超越。當年多數文科生首選是燕園大學,而羅圳楠卻非常堅決地去了水木大學的經濟學院。據說高考結束后不到一年,榮譽校友返校聚會時,湯瑞和羅圳楠已經成為男女朋友,大學畢業后兩人一同前往美國深造,再後來,他們獲得了博士學位,帶着一兒一女回國。

如今,湯學長和羅學姐定居在上海,湯瑞是一家基金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財經頻道和各大報章財經版;羅圳楠在讀博期間跟隨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敏先生參與了多項調研,深得賞識,當朱敏先生任期結束回到央行擔任副行長的時候,羅圳楠順理成章成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一員。

通過自己來傳播美好的故事會拉近普通人與美好的距離。湯瑞和羅圳楠等成了七中學生們從未謀面的“老熟人”,說起他們來,就像是在說自己的親哥親姐一樣。老師們的用心,是希望這些故事能夠激發出少年的鬥志,跟隨學長學姐的腳步再創輝煌。可老師們都已人到中年,估計是忘了,十六七歲的心,容易忽略事實和理性。不知哪位有心人總結出規律,1991年之後,1999年、2001年,七中文理科高考第一名後來都像湯瑞和羅圳楠一樣,成了“一對兒”——這便是七中的“愛情魔咒”。

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總會產生代入感,希望美妙的事情也可以遵循着某種美妙的規律,降臨於自己。依喬掐指一算,91、99、01,而她們這一屆正是09!

依喬多麼希望有人能在她之前發現並提出這個規律,以免顯得自己滿心期待。但不知是因為大家過於專註學習,還是都和她一樣隱而不發,最終還是依喬在高一春遊時,故作無意地提了出來,大家這才交口相傳,只是兜兜轉轉傳到若喬耳朵里的時候,大家已經忘記最初是誰貢獻這一“偉大發現”的了。

依喬數了數這一屆的同學——理科有備受矚目的蕭梓舟、張致、章曉菀,文科相對平淡,從目前看,自己穩坐第一,但鮑安琪、朱立冬鬥志滿滿,窮追不捨,在學校友好競爭的氛圍里,還暗藏着一批有潛力的同學,比如理科的江盛、劉小波、薛志翔,文科的吳小丹,甚至包括林栩栩……他們的努力正在呈現肉眼可見的進步。

準備大考的過程漫長又乏味,這樣的一點小心思彷彿是精神荒漠裏的一滴雨露、一灣清泉。沈依喬不知道還有沒有人像她這般“無聊”,在爭分奪秒的高三竟為了這等無用之事浪費時光。她甚至動用了紙筆,列出了一個個可能的名字,再心煩意亂的劃掉。

其實,依喬知道自己內心的最想要的答案。只是對未來,她的希冀中總帶着一些悲觀,這樣的情緒來自對未知的敬畏。高考的腳步越走越近,她緊張又迫切——緊張於稍縱即逝的時間,迫切於隱匿在未知中的精彩。

2009,“愛情魔咒”會顯靈嗎?

如果顯靈,最終,究竟會是誰跟誰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唯有歲月不回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唯有歲月不回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三章:愛情魔咒(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