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破廟
濁龍城的城南偏僻處的一片空地上,有一座破廟。
這破廟荒廢了很久了,連城裏的老人都不知道這座廟叫什麼名字,有多少個年頭了,因為這座廟實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甚至可能有一天這座廟塌了都不會有人在意。
它就孤零零的立在那一片荒蕪之上,旁邊除了幾棵杏樹和幾塊菜地外,再無其他。
廟很破,牆上隨處可見一些裂縫,屋頂的瓦片也是破爛不堪。
裏面有一個院子,院子裏也有些菜地,種了些青菜,或許是主人悉心照料的緣故,這些青菜長勢喜人,菜地的旁邊還曬了些許小魚乾。
廟的裏面,矗立着一尊佛像,是用石頭雕刻的,佛像約有三人高,盤坐在石台之上,左手拿着佛珠,右手敲着木魚,神情淡然的目視着前方。
佛像的前面還有一張桌子,桌子正中間擺有一個香火盆,盆里有一些早已燃盡的長香。兩邊擺有一顆已經焉了的青菜,和幾顆山上的野果。
在佛像的後面,有一張木製的小床,床上僅僅只有一塊床板和一層薄薄的的被褥。床的旁邊還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整齊的擺了一些乾淨的碗筷。
除此之外,牆上還掛有一條臘肉。這是少年給大戶人家當了一個月車夫換來的,少年一直掛在牆上不敢吃。
晌午,少年回到破廟,走進廟裏,先是把曬在院子裏的小魚乾翻了一遍,又把菜地里的青菜澆了一些水。
隨後少年走進房內,站在佛像前,看了看那高高在上的佛像。隨後少年雙手合十,一臉虔誠的閉上眼睛心中默念道:“願佛祖保佑父母平安,我們一家早日團圓。”
少年自詡不信神佛,可為了未曾謀面的父母,他依舊會在佛像前每日祈禱。
………………
大淮京城內,一男人坐於高台之上,男人莫約有四十歲上下,眉宇間透出一股凌厲之氣。
此人正是當今大淮王朝的右賢王———褚承嗣
高台下,一黑袍男子低頭沉聲道:“王爺,據探子來報,西南邊的濁龍城發生了一起滅門案,但這件事被濁龍城城主方正奇有意隱瞞,所以,具體發生了什麼事還尚未查明。”
高台上的男人聽后,臉上略微流露出一股不惑之色,片刻后,臉色歸於平靜,喃喃道:“濁龍城?那地方雖然說是有些偏僻,可卻是有點意思,那方正奇也不是什麼無用之輩。”
台下的男子此刻有些摸不着頭腦,疑惑的問道:“王爺,你說那方正奇為何會刻意隱瞞此事呢?他難道就不怕朝廷問責嘛?”
高台上的男人臉上帶有一絲笑容,道:“你可別小看了這方正奇,他可聰明的很。況且,他姓方,來頭也不小。”
“而且那濁龍城也不簡單,你以為那只是偏僻的小城,其實那地方可有大有門道。”
台下的男子剛想開口,卻被男人直接打斷,“好了,多派些探子去那濁龍城去,把這事給打聽清楚了。”
“屬下遵命!”
台下的男人立即領命。隨後,男子緩緩退了出去。
高台上的中年男人抬起酒杯往嘴裏灌了一口烈酒,隨後自言自語道:“有意思,有意思,閑了這麼久,終於可以找些事情做了。”
…………….
濁龍城城南邊的一處水井邊上,一瘦弱的少年正吃力的把井中的水桶提上來,少年看似瘦弱,其實力氣並不小,這得益於從小便自己上山採藥,下河打魚。
這麼多年來,少年早就練就了一膀子力氣。
不一會兒,少年便提着滿滿的水桶走在了回破廟的路上。
在路上,少年聽見男女老少都在紛紛議論趙家慘遭滅門一事。畢竟在這個只有兩萬左右人口的小城來說,這是大事。
“我今天去買酒的時候路過趙府,發現那大門死死的關着,當真是全死光了?”
“可不是嘛,可慘了,據說是那趙家惹了個厲害的神仙,一下子把五十多口人全殺了。”
“我還聽說,城主方大人發話了,這件事不要到處伸張,不然要治罪的。而且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朝廷那邊一點反應都沒有,你說這是為啥?”
“管他為啥,我倒是覺得死得好,這趙家這些年在着濁龍城裏害死多少人你們不知道?我看啊,就是那神仙知道了他趙家這些年的所做所為,所以來替天行道了,這都是他們趙家活該,自找的!”
“對,活該!前兩年趙家那二小子還打斷了我爹一條腿呢,現在遭報應了。”
“哈哈哈哈,就是,就是,真他娘痛快!”
……………
少年聽着這些話,心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但那既不是喜悅,也不是憤恨,反倒是覺得自己心裏有些不自在。
他加快腳步,提着水桶飛快的往城南的破廟走去。
回到破廟裏,少年往菜地里澆了些水,后又再次將曬在院子裏的魚乾收到了屋檐下,才開始生火做飯,不一會兒,破廟裏升出裊裊炊煙。
少年的晚飯很簡單,一碗糙米飯,一隻小魚乾,和一鍋煮熟的青菜。
少年很享受吃飯的時光,因為小時候經常餓肚子,吃了上頓沒下頓。有時候,會為了一些酒樓的剩菜剩飯和一群野狗去搶。有時候,為了吃到山上的野果,從幾丈高的樹上掉落下來。他怕下次就填不飽肚子了,所以他每次都吃得很飽,很享受。
夜晚,少年藉著月光,坐在破廟前的杏樹下編草鞋,這也是他的一份營生,兩晚上可以編一雙草鞋,一雙草鞋可以賣二兩錢,二兩錢又可以買一斤米。所以,少年很樂意來編草鞋去買。
月過梢頭,少年回到廟裏,將編好的草鞋在桌子上放好后,少年上了床打算睡覺,可半個時辰過去了,少年卻翻來覆去困意全無。
索性,少年學着那佛像一般盤坐起來,閉眼靜坐。
月光下,破廟裏,一大佛,一小佛,盤坐其中,即靜心,亦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