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夏周(上)一樁石破天驚的事
本卷名:【棗莊來的小羊羔】;前一篇:《一個民族的搖籃:周原》
*
*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國從軟實力的角度向世界的一個成果彙報,一個絢麗的展現。從上演的古代文化元素上看,她又彷彿是上下幾千年古今中國人的一場同台盛宴;而其中很突出的一個“和”字,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千年傳承,她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周族的傑出領袖古公亶父。
以儒家文化為根基,中華文化的直接源頭是周文化。不過,周朝以前有夏、商和史前。堯舜禹是孔子所熱情推崇的,尤其是大禹,他的精靈至今在神州大地縈繞。商朝的敬神思想通過甲骨文影響到了周朝以降。商朝人民的西遷南移,猶如鋪天蓋地的春雨,無聲地浸透、滋補着神州的大西北和大西南。
周人始祖后稷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傑出先驅。夏朝興盛時,周族一度居關中平原腹地,從事農耕。約三千七百年前,夏朝衰微,周人被迫西移,進住游牧民族雜居的豳這個地方(今陝西旬邑一帶)。在首領公劉帶領下,周人農耕不輟,農業水平不斷提高。“周”字在甲骨文里就像是一片長滿了莊稼的田原。土地、農耕,造就了華夏先民骨血與品性的基因和文化的大氣候。
后稷的後代古公亶父率領周人舉族南遷,渡過漆、沮二水,翻過梁山,來到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一個叫周原的地方。此番南遷,是中華民族史上一樁石破天驚、具有深遠影響和意義的事情。《詩經·大雅·緜》記錄了古公亶父的這一歷史壯舉和之後的建樹。
關於古公亶父,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裏描述:古公亶父繼續從事後稷、公劉的大業,積德行義,備受國人愛戴。關於這次遷徙的導火線,司馬遷記載:戎狄來犯,欲奪財物,古公亶父給他們。戎狄不滿足,又來侵擾,想奪土地和人口。眾人憤怒,想反擊。古公說:“眾人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為大家謀利益。現在戎狄來犯,目的是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着我與跟着他們,有何區別呢?因了我的緣故而爆發爭戰,我犧牲百姓的父子兄弟而又做他們的君主,於心何忍!”
心胸寬廣的古公亶父選擇離開。他帶領家眾離開豳地,跋山涉水,到岐山腳下居住。豳邑百姓扶老攜幼,自動跟着來到岐下。周圍鄰國聞古公仁愛,紛紛歸從。這種情形下,古公毅然廢除戎狄風俗,營造城郭房舍,讓民眾定居下來,又設立不同官職來處理各項事務。
古公亶父,是有文字記載的華夏民族仁愛隱忍的最早代表和倡導者。時越三千多年,讀到這些事迹,仍然讓我們覺得親切和熟悉。因為,我們在這裏找到了自己民族有為有不為的取捨以及許多觀念和品德的源頭:以和為貴、退一步海闊天空、仁德施政、隱忍堅毅等等。
奠基華夏民族性格與文化的第二人,是古公亶父的曾孫,周初傑出的國家舵手周公旦。總結商朝覆滅的教訓,本着土地和農耕,周公倡導了一系列的社會群體倫理道德。儒家典籍《尚書》的《無逸》、《康誥》等篇,記載了周公對成王的諄諄教誨,其中包含敬天保民、勤勞、節儉、自律、勿貪圖安逸、積極務農等等內容。所有這些,構成了儒家的思想素材,又像基因一般,在中國人幾千年的農耕文化里代代傳遞。
殷鑒不遠,周公居安思危,制禮作樂,規定了分封制社會裏的人倫準則、禮儀和政治法度。樂配合禮,為社會營造一種和諧與變化的柔性氛圍。
周公親自實踐了自己的禮樂思想。攝政六年後,他還政成王,謹守君臣之禮。周公吐脯,生動體現了他身居高位卻依然克謹克謙的品性。周公的思想體系及實踐,後來在孔子那裏得到了繼承發揚、提煉和完善,最終形成了仁義禮忠恕等一整套儒家思想體系。竭力推行“克己復禮”的孔子,成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工程師”。稍後的儒家,更進一步推演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