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加俸漲祿
陳建提議‘通過獻祭來殺人立威’,劉勝自是不無不允。
但反貪反腐,從來都不是上位者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可以得到徹底解決的簡單問題。
——要知道後世,連小學生抄作業這樣的小事,都是屢禁不絕的死結;
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官員貪污腐敗的問題,和從根源上杜絕學生抄作業一樣:堵,不如疏。
簡而言之,與其強硬的下令‘不許抄作業!’‘不許貪污腐敗!’,不如靜下心去好好想想: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寧願抄也不願意自己做作業、官員寧願貪污腐敗,也不願意老實做人、本分做事。
歸根結底,其實也很簡單:某幾個學生抄作業,老師可以將其歸類為‘學習能力差導致學習水平不足,在無力獨自完成作業的客觀條件趨勢下,無奈只能通過另闢蹊徑的方式完成作業任務’。
官員貪污腐敗也一樣:某幾個官員貪污腐敗,除去人性的貪念不說,更大的可能性,是官員固有的俸祿已經無法滿足官員的日常生活需求,迫於生存壓力無奈伸手。
有一句話,陳建說到了點子上。
——太祖高皇帝年間至今,官員的俸祿雷打不動,糧價卻隨着世道愈發太平,而從開國初的數以千錢每石,降到了如今的五十錢每石。
坊間也已經傳出消息:當今天子勝已經在計劃將關中的糧價,進一步下降到四十五錢每石的上限。
按照這個趨勢,糧價跌破四十錢,乃至三十錢,只怕也不過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
那麼,通過一道極為簡單的算術題,我們就可以明白陳建所提到的問題,究竟有多麼嚴重。
以丞相為例;
作為禮絕百僚,群臣避道的百官之首,丞相食祿萬石,實際俸祿則為四千石;
按照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官員俸祿,半錢半俸’的規定,便是兩千石粟米,以及與兩千石糧食價值匹配的銅錢。
而在開國之初,漢家米石八千錢,單是丞相的俸祿,便是兩千石每石價值八千錢的粟米,外加可以買到二千石粟米的銅錢,即一千六百萬錢。
銅錢一千六百萬,外加價值一千六百萬錢的二千石粟米,當時的丞相即便是不靠徹侯封國的食邑產出,也能通過年薪完成‘累富巨萬’的成就。
從現實角度而言,二千石粟米,絕對夠丞相府一家,乃至於旁支別脈、故舊部眾,乃至家僕屬從的日常消耗需求;
剩下的銅錢一千六百萬,也足以讓丞相得到和地位相匹配的財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財富。
現在呢?
米石五十錢,還是那個丞相,還是秩祿萬石、實俸四千石,其年收入較之開國之初,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千石糧食,如今作價不過十萬錢!
比起開國時的一千六百萬錢,可謂是零頭的零頭都算不上!
就算糧食依舊可以用來養活家人、僕從等,得到的銅錢,也已經只剩下每年十萬錢。
十萬錢,是個什麼概念?
用太宗孝文皇帝的說法,十萬錢,便是一戶中產之家的全部家貲;
用農戶百姓的話來說,十萬錢,可以在長安附近買上三五畝田,為子孫置備下一份祖產,亦或是在關中偏遠一些的地方購買十幾二十畝田,讓某一個兒子從此擁有立身之本。
但對丞相來說,十萬錢真的多嗎?
長安城內的紈絝二代們只想說:十萬錢,不過十金而已,別說買匹良駒了,連個像樣的奴僕都買不到!
過去這些年,‘當官的不指望俸祿過活’,也早已經成為了朝堂內外的共識。
——有徹侯封國的,那就靠封國產出的租稅嘛~
哪怕只是個千戶食邑的小徹侯,每年也能有上萬石糧食的租稅收入,足足是丞相的二點五倍!
若是有個幾千戶,甚至大幾千上萬戶食邑,那就更是完全不用在意自己的俸祿,有沒有被天子巧立名目的罰掉了。
食邑千戶的侯爵,已經很小了~
這等級別的侯爵,除非是個人能力確實出色,如太宗皇帝年間的北平侯張蒼那樣,否則,就不能染指公卿之位!
二千石的官職都撈不到,封國租稅卻是丞相俸祿的二點五倍,這怎麼說?
至於丞相,那更是動輒三五千戶的大侯爵,封國租稅往往是俸祿的十倍不止;
作為丞相,又有誰會在乎那二千石粟米、十萬枚銅錢?
明白此件種種,再來看陳建指出的這個弊病,便會一目了然了。
——漢家的丞相,只有一個······
在太尉不常設,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的情況下,丞相是普天之下,唯一一個達到‘食祿萬石,實俸四千石’級別的高官。
僅此一例,絕對找不出第二人!
那那些不是丞相的人怎麼辦?
御史大夫和九卿在內的中二千石,實際年俸祿二千一百六十石,到手糧食一千零八十石、銅錢五萬四千錢;
諸侯王相、後宮姬嬪為主體的真二千石,實際年俸祿一千八百石,到手糧食九百石、銅錢四萬五千錢;
郡太守為代表的二千石,實際年俸一千四百四十石,到手糧食七百二十石,銅錢三萬六千錢;
郡都尉、中郎將、光祿大夫在內的比二千石,實際年俸一千二百石,到手糧食六百石,銅錢三萬錢。
再到底下千石、六百石的縣令,以及四百石、二百石的長吏,乃至百石小吏、百石以下的‘無秩’編外人員······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丞相那樣,擁有四千石每年的實俸;
甚至就連‘千石以上’這道坎,都可以刷下去漢家官僚群體當中的九成九。
這些人怎麼辦?
沒有動輒一千多石二千石的實際俸祿,更沒有上千戶乃至數千戶的徹侯封國食邑,只能靠百十來石粟米、三五千錢銅錢過活的小官兒——官僚群體當中的‘大多數’們,又能怎麼辦?
在縣衙,好歹是個二百石的官職,獨自掌管縣衙的某個獨立部門,怎麼都算是個體面人;
結果年俸粟米才一百石,甚至都不夠養活一家五口的肚子!
得到的銅錢五千,要拿出一部分買糧食貼補家用不說,還要用於迎來往送、人際交往、人脈維護,以及家庭內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毫不誇張的說:如今漢室所面臨的狀況,和千百年後的日月王朝洪武年間的情形,可謂是一模一樣。
——除非家裏有礦,否則,官就必須貪!
——不貪就活不下去!
類似的例子,在過去這些年的長安朝堂,也可謂是屢見不鮮。
先是太宗孝文皇帝時期的廷尉張釋之,早年因為其商籍出身而得不到重用,連續十幾年在尚書台擔任郎官,負責整理文檔,以及蹉跎時光。
在得道重用,也就是得到當時的袁盎舉薦之前,張釋之已經萌生出了辭官返鄉的打算。
而對於自己即將辭官返鄉這件事,張釋之給出的理由是:久宦減仲產。
——久宦減仲產。
——做官做久了,導致兄長為了支持我在長安做官,而使自己的產業縮水。
除了張釋之這句名垂青史的‘久宦減仲產’,當然還有先帝時期兩袖清風的老丞相:故安貞武侯申屠嘉。
對於這位老丞相,在劉勝與其確立師徒關係之前,坊間風評可謂是褒貶不一。
有人說申屠嘉是個除了清廉一無是處,甚至是個為了‘清廉’的名聲、為了愛惜自己的羽毛,而寧願將政務荒廢的敗類;
也有人說,申屠嘉忘記了自己為人臣下的本分,只仗着自己是開國元勛、太祖隨從,就倚老賣老,肆意欺壓太祖高皇帝的子孫。
但在申屠嘉故去之後,卻再也沒有人說這位老丞相的壞話了。
哪怕沒有劉勝,也不會再有人說申屠嘉的壞話。
因為在申屠嘉病故之後,長安朝堂才在劉勝的刻意引導下驚訝的發現:堂堂大漢相宰,在丞相的位置上坐了十來年,結果臨了臨了,還要兒子到處去借錢,才能勉強操辦完後世。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這也與如今漢室的厚葬之風盛行有關,但一個在丞相之位上做了十幾年的人,積攢下里的財富卻連自己的後世都辦不了,也實在是有些駭人聽聞了。
明白這一點,再回頭看官員層出不窮的貪污腐敗問題,情況就明朗多了。
——當然有壞人。
——當然有貪得無厭,為了貪而貪的人。
但絕大多數人,都是被逼的生活都無法保證,才沒能抵擋住誘惑。
試想一下:你是一個秩祿四百石的官員,年俸三百六十石,每個月的俸祿是粟米十五石,外加七百五十錢;
你上有老母,家有嬌妻,下還有三子兒女,共計一家八口人;
糧食倒是夠吃,雖然是八口人,但兒子都還小,飯量遠不及成年人。
就是這每月七百五錢的俸錢,實在是讓你有些捉急。
有時候,是老母親腰酸腿疼的,要去找縣城的藥鋪抓藥;
也有時,是妻子念叨着已經小半個月,沒有從飯菜里聞到過葷腥。
更要命的是:作為四百石級別的縣衙長吏,縣領導班子核心圈內的人物,你的人情往來實在說有點多;
上面的人婚喪嫁娶,你得去隨禮;
下面的人有紅白事,你也得有所表示。
逢年過節,還要給自己的嫡系發點酒肉布帛,才能將‘以後一定不虧待你們’的大餅繼續畫下去。
你的俸祿早就不夠用了,老丈人甚至還得罵罵咧咧着,三五不時再給你補貼一些。
就在這種時候,有個富豪找上了你,要你幫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忙。
這個忙,甚至小到了你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在縣衙關於某一件事發起討論時,不要發表任何看法。
簡而言之:讓你在某一場會議過程中閉口不談。
只需要安靜個把時辰,你的收穫,就是你好幾年,甚是十幾年、幾十年的俸祿。
你,會答應嗎?
你願意用‘一個時辰之內基本不開口說話’為代價,換來一筆能讓家庭狀況大幅改善,甚至從此不再需要為錢發愁的龐大財富嗎······
“關於行賄受賄蔚然成風,朕倒是認為:當年太宗孝文皇帝的舉措,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厚養其廉。”
“只是當年,太宗孝文皇帝是在將軍張武受賄被舉發之後,才給張武賜了‘養廉金’,以至於這個舉動有些變了味道。”
“而且在張武之後,也再也沒有人領到過養廉金。”
漫長的思慮之後,劉勝終還是下定決心,將自己籌謀已久的計劃和盤托出。
“朕的意思,是通過增加官員俸祿的方式,來減輕官員的生活壓力,從而避免某些原本無意受賄的清官,迫於生計而無奈受賄。”
“大致的章程,是俸祿的發放方式,從過去半糧半錢,改為全部發錢。”
“——反正得了錢,官員也同樣可以自己去買糧食,有治粟都尉在,不會出現糧價鼎沸,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狀況。”
···
“其次,便是將官員俸祿的發放標準,定為過去每一石實際俸祿,折算為一百錢。”
“即:丞相秩祿萬石,實際俸祿四千石,就折為四十萬錢。”
“御史大夫,又朝中九卿中二千石,實際俸祿二千一百六十石,折算為二十一萬六千錢。”
“這樣一來,就算以後糧價繼續穩步下跌,官員的俸祿也不至於隨着糧價一起下降,導致生活愈發拮据。”
···
“除了固定的俸祿之外,還可以根據狀況,由少府內帑調錢,賜養廉金。”
“同樣以實際俸祿折算,每一石的實際俸祿,每年賜二十錢養廉金。”
“如此一來,俸祿便是翻了倍,更另有朕御賜的養廉金,若還有人貪污受賄,墮我漢官威儀,便可以由廷尉拿人了。”
“——即是拿了朕的御賜養廉金,還膽敢貪污受賄,那便是大不敬!”
“有如此震懾,我漢家現有的貪污受賄之風,當也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
“諸公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