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涳嗡
基地的大幕逐漸展開,南疆戈壁,一望無垠的空曠,前方視野的邊際,一條筆直的線,若隱若現,橫在那裏。
“那應該就是飛船加速軌道了,還真是壯觀。”一位飛行駕駛員,看着遠方的那條線說道。
“第一次來嗎?”
“是的。第一次來新疆執行飛行任務,也是第一次來空間基地,心裏很是有些激動。”
戈壁上空,一排後勤機隊,勻速的朝着空間基地方向飛去。
機隊飛行器都是電能動力,迎着戈壁上的風,螺旋槳與空氣摩擦的氣噪聲,嗡嗡的攪動着,機身上偶爾往外噴出一些氣體,調整着飛舟的姿態。
領頭的是一架軍用載人飛舟,後面跟着7架軍用運輸飛舟,間隔排列,上下左右,錯落有致的飛行着。
這樣的飛行隊列,就算突然有飛舟失速,也可以避免相互衝撞。
機隊左右還有兩架戰鬥飛舟,一頭一尾、一上一下,也是同樣的速度,電動模式伴飛,保障機隊的安全。
只見運輸飛舟,比載人飛舟大了一圈,像扁平的六稜柱,由四架功率很大的螺旋無人機,吊著往前飛,應該是裝載着不少物資。
又見那螺旋無人機,間隔兩兩飛回運輸機,又輪換出兩架頂替,想來是輪換充電,補充動力。
“還有幾天,就開啟空間緩移,涳算法,最新版的測試進展如何了?”
“差不多了,聶隊,這次應該更平滑些。”王衛答道,年輕的聲音透露着自信,“雖然緩移距離沒有變,但飛船會更穩定,振蕩幅度有明顯的減弱,我們也不用再嘔吐了。”
“那就好。”聶臻說道,心裏也還是微微一緊:已經二十年了,這項技術依然沒有大的進展,涳算法核心代碼也增加到兩億行,還是無法駕馭那團神秘物質........不管了,只要有效、能用,倒是不會阻礙我們的星空探測行動。
“孫行,涳算法的代碼了解的怎麼樣”,聶臻看向王衛身邊的孫行。
“聶隊,你就別操心啦”,王衛搶着說道,“孫行這傢伙,去年研究生畢業論文,就是對涳算法的部分穩定結構效果解構,還是你安排的嘛,感覺都快超過我了。”
“衛老師,你過獎了。涳語言,是漢字二維語言,我只是優化封裝了部分調用對象組,讓單體漢字或詞組承載更多的二維信息,減少代碼冗餘,方便調用罷了。”孫行謙虛的說。
“是啊、是啊,你小子都學會煉丹了,我看這涳算法以後還是交給你們,我是想着加入聶隊的星雲行動組,還是這個帶勁。”王衛說著笑眯眯的看向聶隊。
載人飛舟里的5位乘客,分別是兩位臨時組隊的後勤飛行員,星雲號飛船指令長聶臻,星雲號船員王衛、孫行。
“小雲,現在能聯接基地了么?”王衛撥弄着無屏電腦,口中喊出一聲。
“是的,信號穩定。”
小雲是飛舟的核心智腦,與基地智能計算中心-核心智腦小雲,是一個智腦算法主體,但各自具有本地化部署的權限,即部分通用權限可以相互融合,發出調用指令,相互執行;部分本地化權限是相互獨立,不能相互接收調用指令,互不執行。
“小雲,打開星雲號投影,看看準備的怎麼樣了。”
“好的”,小雲答道,隨後,飛舟內部從頂部向下,在半空中投影出一團立體影像。
整個星雲號在立影上投射出來,像是橫着的玉琮,各個指標實時的顯示着。
“燃料加註還需要一天時間。生活物資已經儲存完成。飛船實時調試通暢。涳算法程序等待更新。”小雲報告到。
前方基地逐漸清晰起來,現代科技文明點亮了這片枯燥的戈壁灘,頓感親切。
一眼望去,整個基地劃分成一塊塊園區,分佈在那一片曠野上,有生產區、組裝區、維修區、後勤區、休閑區和發射區。
若干條公路、磁懸浮鐵路軌道,也是連着基地伸向遠方。要說最為震撼的,還是發射區的那兩條飛船加速軌道,橫亘在那裏,看不到盡頭。
此時便看的清楚,原來不是一條軌道,是兩條,其實基地稱呼這兩條軌道,為飛船速度補償軌道。
空曠平坦的戈壁上,那橫亘的飛船補償軌道,由一座座高大的水泥橋墩,通體灰白色,似有百米高,連貫的矗立、支撐起來的,伸向遠方。
橋墩上的厚重基座,由似銀色又似黑的發亮的特質鋼材鋪設其上,泛着白天的光,想來就是重功率磁懸浮速度補償軌道了。這龐大的人工建築,千百年後,估計也會像長城一樣,成為一座讓後人驚嘆的遺迹吧。
後勤機隊運輸着貨物,速度並不快,需要持續保持穩定。約莫再過半個小時,就能達到基地。本次機隊降落的區域,是基地的後勤區。前方已能看見部分飛行器,在基地各區之間穿梭起降,地面上也有車輛、磁懸浮車皮等來往行駛着,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
“我們降落後,王衛你去更新星雲號的涳算法,讓小雲輔助調試”,聶隊說道,“要實際運行幾次,做到最後一步的安全核查。”
“好的,聶隊。”
“三天後,我們就出發,這幾天,你們也儘快熟悉下。其他6名隊員,已經先期到基地準備了,王衛,到時候你帶着孫行,和大家認識認識。”
“好的,沒問題!”王衛有些興奮的看向孫行,“太好了,又可以上月球了,嘿嘿。”
“不過,你小子可是第一次,雖然之前已經很充分的訓練,但這空間緩移,由重力環境一下緩移到真空環境,真實的體驗.....嘿嘿,你這個關鍵人物,還是得做好準備喔。”王衛笑着。
孫行這麼一聽,心裏也是打鼓:目前涳算法支撐的緩移距離最長為10萬公里,一次月球之行需要緩移最少3次。第一次緩移,直接從重力環境緩移到真空環境,目前飛船還沒有緩衝措施,聽說第一次緩移到真空環境的隊員,頭脹胃翻,身體會有那麼一刻好似不受使喚,個中酸爽滋味,只有經歷一下才知道......
聶臻看向孫行,“不用擔心,你的訓練成績很好,會很快適應。另外,我們緩移到真空環境后,會在太空中飛行兩個小時,讓大家充分適應真空環境。”
原來,空間緩移科技,是三十年前才有的一項技術,準確的說,是拿來技術。
這項技術,起先我們只能看到現象,甚感奇異,卻不能駕馭。不過,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這項技術已經與我們地球科技較好的融合,當下雖不成熟,但也能為我們所用了。
之所以稱它為拿來技術,是因為,這項技術是由一位體質與人類很不同的人帶來的,或者說是一項外星科技,亦或者說是一項“神技”。
這個人說,這項技術符合宇宙規則,他的體質能夠掌握,隨意運用,只是地球的人類科技,目前還不能觸達破解而已。
有人問他,從哪兒來的,為什麼他能掌握,他也沒有解釋,只是告訴大家,不用好奇,他是真實客觀的,就比如同樣是地球上的生靈,同樣起源於億萬年前,卻生出有智慧的生命如人類,也有普通動物如貓狗。這一切就這樣的客觀、存在。
這個人擁有空間移動能力,有駐足踏空飛行的能力,每次憑空出現,都伴隨短促輕微的“涳~嗡~”聲響,像似空間被擾動,帶動空氣震蕩發出的聲音。
後來,人們就叫他“涳嗡”,等熟悉之後,就稱他嗡先生。
嗡先生在進行空間移動的時候,用他話講,其實周身有一層物質覆蓋,只是肉眼不可見。
科學家用光譜磁儀透視發現,每當嗡先生髮動空間移動能力的時候,嗡先生周身有一層薄薄的透明物質,超高倍放大看,像夏天被烤熱的蒸騰空氣,似在與空間共振,輕微的涳嗡聲,通過高頻聲學放大器放大后,這涳嗡聲格外的清晰,就像有人在使勁的撞着大鐘,“涳~嗡~涳~嗡~”聲激蕩,像是能夠振開空間,又似在向空間發出指令,這都是一瞬間發生的現象。
嗡先生表示,這種物質,在他們的文明中,叫做“紫元流質”,具體的物質成份他也不清楚,地球人類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研究。
但這種物質,當前實在是無法捕捉,更沒辦法去研究這個成份了,哪怕嗡先生在實驗室配合發動空間緩移能力,科學家使出各種儀器探測,仍無可奈何,除了能夠感應到這個透明物質的存在,其他的成份研究、物理化學現象研究都沒有任何進展。
且不說大家都不了解紫元流質,即使有了紫元流質,給了人類,人類也不知道怎麼使用。
嗡先生能夠憑藉紫元流質在空間穿梭,來去自如,是因為他有駕馭該物質物理規則的能力,他沒說是天生的,還是後期實現的。
總之,科學家們都束手無措,不知道紫元流質是單類元素體,還是多種元素合成體,為便於研究和保密,就給紫元流質起了一個代號,喚作1號元素體。
翁先生眼看人類科學家無法破解紫元流質,便另闢蹊徑,告訴了我們人類間接的使用方法。他說,如果要啟動紫元流質,進行空間移動,還需要兩個前提,一是需要大量的可持續的穩定能量維持,二是需要靠“意念”來啟用。
能量,嗡先生說,這點人類已經解決了。
當下,人類已經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尤其是已經開發出以氦-3做為燃料的穩定核聚變技術。
雖然以氘氚做為燃料,已經普遍應用,但是氘氚燃料在聚變時會產生中子污染,科學家們又努力研究出了以氦-3做為燃料的穩定核聚變技術,只是目前沒有大規模應用,主要是設備成本還是太高,燃料也是及其昂貴,因此目前也是小批量應用在實驗室或航空航天上。
氦-3燃料核聚變,沒有中子污染,也沒有其他放射性污染,科學家便將該技術小型化,做為太空飛船的核心能源,以便源源不斷的為飛船提供清潔的能源動力。氦-3燃料的核聚變能源,已然能夠滿足紫元流質持續運行的能量所需。
意念,嗡先生卻是這樣解釋。這個意念,類似中醫學的經絡,沒法具體明示指出,但經絡就是存在,意念也是如此。
如果非要解釋,這個意念,可以通過人類腦神經的神經元、突觸來激發,具體需要將紫元流質刻融到神經元與突觸之間的原生質中。
不過,嗡先生又比較遺憾的表示,這個看起來挺容易理解,而實際上,需要神經系統的原生質能夠與紫元流質產生共鳴,才能刻融,但根據嗡先生近幾年的調查,地球上能夠與紫元流質產生共鳴的人類,可能不到百萬分之一。
雖然嗡先生這麼說,或許有些悲觀,但科學家們卻是為之一振,地球人類竟然可以與這類物質產生共鳴。
嗡先生的點撥已經很明確了,只要滿足能量和原生質共鳴的條件,就有機會催動1號元素體,進行空間穿梭,進而,太空星地遨遊,也不再只是願景了。
這有點類似空間蟲洞的理論效果,但區別還是很大的,1號元素體包裹物體穿越空間,內部物體不會受影響,生物和非生物都能安全穿梭;而蟲洞理論,仍然只是假設,或者說根本沒可能實現,更遑論物體會被撕裂化為無形了。
“1號元素體,能在太空中穩定存在嗎?”有研究員問道。嗡先生表示,紫元流質很穩定,從無限低溫(即0k,-273℃宇宙最低溫)到5000℃溫度內,均有效。
既然能量條件已經滿足,接下來就是如何精準控制1號元素體了,需要通過某種方式,穩定的調節1號元素體所需要的能量。
科學家們在這方面也是毫無頭緒,“是啊,怎麼控制能量來維持1號元素體運行呢?又如何把能量傳遞給1號元素體?”
科學家中有一位叫老吳的研究人員,沒理會類似的討論,他在想,先不管能量和原生質問題了,首先這紫元流質怎麼產生呢?
嗡先生看出老吳的心思,直接說道,他所說的刻融,是將紫元流質的種子融熔到大腦神經原生質中,成功被刻融的人,可以激發此類物質的產生....。
對於如何控制能量與1號元素體起到有效作用,嗡先生表示,一旦紫元流質被人為催動,會自動吸收能量,這個時候需要發起催動的人,引導紫元流質對接具體的能量源,不然的話,紫元流質只能作用在催動紫元流質的人身上,對於周圍物體不會有聯繫。
至於如何引導紫元流質連接到能量源,嗡先生說這就愛莫能助了,但他提示眾研究人員,編譯器,既然人類能通過電信號來傳遞信息給沒有生命的機器,讓機器聽得懂人的語言,也可以沿着這個方向,研究通過某種編譯器,來傳遞並控制能量,導向紫元流質。
嗡先生已經給了足夠多的信息,研究方向也變得逐漸清晰了,那便是,一是找到能與1號元素體產生原生質共鳴的人,二是如何將能量信號通過某種編譯器的方式與1號元素體產生有效的作用。
有了頭緒,科學家們便開始埋頭苦幹,立即進入了1號元素體能量控制的研究中。而尋找能與1號元素體產生共鳴的人,就只有靠嗡先生幫忙了。
一晃三年過去了,不過,最終還是起到一些效果。這群科學家中,有一位剛博士畢業的年輕小夥子,名字叫做秦世名。這秦世名也算是個天才,22歲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博士畢業,同時兼修化學、生物雙碩士。
航天部早早就關注到這位跨學科能力的青年才俊,也不知道給出了什麼條件,讓秦世名在眾多就業聘書中,最終接受了航天部的邀請。
秦世名入職航天部后,被特意安排到1號元素體的研究隊伍。他也是不需多言,一頭扎進1號元素體的研究中,彷彿就是為了這個項目而來。正是因為他的到來,整個研究才有了實質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