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禪寺內說佛法
若說什麼法子能最快了解一個陌生的地方,讀當地的史書記載一定是一味最好的方子。
大梁朝,青陽城,半禪寺,雖說不是什麼專門收藏典籍的地方,但仍是收錄有一國史冊與本城周邊的地方縣誌。只不過這種東西,除了一些考究學問的老夫子,一年到頭都不會有什麼人翻閱,多數時候還是放在樓閣里吃灰。
今日這位外來人說要借史書,了凡雖然一愣,卻也沒有拒絕。反正也不是什麼佛經孤本,借閱兩本史書,了凡還是能夠做主的。
於是,這一日中午,緩過勁來的林抒就拿着一本《青陽志》在閱讀,桌上還放着幾本關於附近州縣與大梁朝的記載。
不知為何,書本上的字其實與家鄉並不相同,但林抒卻能夠很自然的知道每個字、每個句子的意思。不過這種事情,似乎也無從探知原因,或許是這具身體本身的肌肉記憶。
這些書不厚,許多事情只是大概的描述了一下。不過這正對上了林抒的需要,不知道是不是了凡揣摩出了他的心思。他本來也不是為了詳細了解這些來讀的,只是為了掌握一些基本信息。即使後續再有需要,再行考慮就是了。
“大梁地廣物博,享朝有八百餘載,設州十三,有縣一百有餘,這青陽便是其中一州。可即使大梁如此廣闊,卻也只是浩如煙海的無數王朝當中一個完全不起眼的存在,甚至連周邊王朝之外的其他存在,都是由雲遊之人的隻言片語當中窺見的。”
這裏面描述的大梁竟然比他前世的國家都要大上許多,還僅僅是這個世界滄海一粟的存在,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不過,雖然這方面差距頗多,但其他方面相通之處卻是許多。且不談這郡縣的設置,此時更有着科舉的存在。鄉試、會試、殿試與家鄉一般無二,杏榜、桂榜、金榜也是相當的熟悉。這讓人有些分不清家鄉與異鄉。
“算了,反正暫時我也不會去考科舉,估計與王朝不會有太多關係。或許應該在奇人異事當中探尋一番,有些當時感覺奇怪的東西可能就是其他的力量在干預,能為我打開通往修行界的大門。”
於是這一日下午,林抒就一直在禪房裏讀着書,甚至有小沙彌進來為觀音畫像增補香燭,林抒也未曾發覺。直到月華開始顯露,天外的光輝換作了清幽態,林抒方才醒轉。
晚飯已經有人送來,簡單的粥飯而已。不過後來必明又送來了一劑湯藥,是了凡開的藥方,只用作滋補調養之用。只是據必明所說,這葯也頗費了些銀兩,監寺和幾位長老有所意見。
“不過也沒事,了凡師叔在寺里的威望還是很大的,沒什麼問題,只不過······”
“小師傅放心,林某不是那種白白受人恩惠而不報恩的,過些日子一定有所回報。”
其實林抒會錯了意,必明並沒有尋求報答之意,了凡也沒有。
那些寺院的長老們也是覺得,救急不救貧。救苦救難是出家人的本分,但如果什麼條件都不講,一味給予幫助,只能造成痴懶之徒與日俱增。若是有朝一日這種救助少了,或許更是升米恩斗米仇。所以,他們提出的條件,其實只是希望林抒能夠憑藉自己的勞動換取日常的湯藥和粥飯。不需要什麼對等,但仍希望去做些事情。
林抒得知,先是一愣,隨後哈哈大笑起來。
必明自然不解,連忙詢問自己是否有什麼說錯的地方。
“沒有沒有,我只是覺得長老們這樣做很好。”
這自然讓必明有些疑惑,好從何處來?於是林抒就和他講起緣由。
“打個比方吧,這天下有着一張無形的網子與梯子。所謂網子,就是保證大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保障。只不過,如果這個網子設置得太高又沒有任何條件,就會導致很多人躺在網子上享福,碌碌無為一生。這梯子就是讓人向上攀爬,或是以勞動換取酬勞,或是以知識換取上進。總歸,一個好的地方就應該用好網子和梯子,才能讓大家都不為生活所憂,又能奮進向上。”
林抒說完這一套來自前世的理論,自然整得必明一愣一愣的。他立馬發覺這位林施主一定不是簡單的乞丐。
必明覺得林抒又看書,又懂得這麼些大道理,不像他一樣,師傅交代的佛經,他讀得頭大。別說理解其中的內涵了,光是抄寫背誦就要了他半條小命。
“林施主在丐幫里一定是很厲害的乞丐吧,懂得真多。”
“是啊,我估計也是個七袋長老之類的。”
“什麼是七袋長老啊?”
當了凡再次進入禪院,想要為林抒診脈的時候。他只看到小小的必明坐在林抒的身邊,聽着他講着各種有趣的故事。此刻的必明宛如發現了十分珍貴的禮物,一分半刻都不捨得離開。
這種感覺讓了凡覺得很好,至少自己與必明救助的這個人看來並不是什麼兇惡之徒,多少也算值得。
林抒看到了凡,便以一句經典的“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結束了與必明的聊天,拍了拍他的肩膀,就囑咐他休息去了。必明雖然仍然意猶未盡,但看到師叔來了,估計有正經事要談,也就沒有再糾纏着林抒了。
必明也不知道怎麼這位施主怎麼有這麼多新奇的故事,更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佛祖怪罪,因為聽故事耽誤誦經修行。
“了凡大師有興緻出去散散步嗎?”
“樂意至極。”
林抒忽然興起,想起一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就打算邀請了凡散散步,順便了解一下半禪寺的情況,以及這大梁的一些消息。之前聽必明講,他這位師叔年輕時曾周遊天下,懸壺濟世。不僅習得了精湛了醫術,體悟了娑婆百態,也得知了許多各方各面的奇聞異事,民俗歷史。在此之前,必明等一眾小和尚在做完日常功課和洒掃任務后,便喜歡纏着了凡講那些寺廟外的故事。
至於了凡,自然仍然對這位客人的身份有些好奇,對林抒的學識也有些興趣。
今夜自然不賞竹柏,也就沒有那種藻荇交橫的影子。兩人只是一人在前,一人稍後,如此慢步在各處禪房、殿宇與假山怪石間。
“不知道是否冒犯,貧僧想問一問林施主從何處而來,為何會倒在寺外呢?”
此刻看着已經步伐矯健、氣息平穩的林抒,了凡問出了本來最開始就應該知曉答案的問題。
收留一個陌生人,本來就沒有那麼簡單。誰知道自己的好心,到底帶來的是福是禍。即使不管福禍,也必須了解前因後果,否則好心反而釀成禍事,那便是罪過罪過了。
“這有什麼冒犯的,本該我主動提及的。我來自遠方的一個小縣城,讀過幾年學堂,後來遭受意外,顛沛流離來到此處。饑寒交迫,若不是必明小師傅拉我進來,又得到諸位的照看,我估計就活不到現在了。”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也算林施主與我們有緣,不必介懷。”
了凡自然知道對方聊得很淺,但這也已然足夠。畢竟觀察一人本來更多的就是看其行為而不是言語,這一日相處,他大抵也算知曉眼前人的品性。只要不是大奸大惡之徒,也就無所謂刨根問底了。
不過他自然不知道,林抒隱瞞的東西是那樣的天方夜譚。莫說他自己都無法說清楚期間的變化,便是說清楚了,也解釋不清楚。誰又能相信呢?
“了凡大師,想問你一件事情:你如何看待前世與今生?”
“嗯······十世輪迴,靈性不滅。前世與今生其實就是靈性的因果輪轉,前世多少業,今生多少報。或有人沉淪,墮入阿鼻地獄;或有人執着,在娑婆大千世界中錘鍊;或有人開悟,得升極樂。在貧僧嚴重,今生與來世,最重要的只在一個字上——悟。”
“如果有人今生知前世種種呢?”
“茫茫大千世界,無所不有,無奇不包。若果真如此,也並無妨礙。得知前世業障,若能勘破執着陳念,仍然可以修行愈深。只是如此,容易為前世所得所失干預,更容易痴迷,看得開,放得下,今生會是另一處風景。”
林抒沉默良久,隨後雙手合十,向了凡道謝。三兩句話讓人頓悟,即使了凡有這樣的本事,林抒也不覺得自己有這樣的悟性。不過,他突然想起了一首佛偈:
“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林抒突然道出的這首北派神秀所作的佛偈,這本是對自己的勸誡,但卻讓了凡宛如本當頭一喝,似有晨鐘響徹,暮鼓深沉,猶如聽佛祖獅子吼,整個心境都陷入了激動與寂靜的矛盾交織中。
直到林抒輕拍了凡肩頭,他才驀然醒轉,看向林抒的眼神都有了一絲變化。
不管如何說他醫術,了凡仍是一個佛門修行之人,聽得如此禪音,實在讓人驚喜。此刻,他面容肅穆,身軀端正,雙手合十,很正式地向林抒行禮。
“多謝賜教。”
他這個樣子,自然讓林抒也是一臉懵懂。他本是用那偈子來勸誡自己的,卻沒想到了凡這麼大反應。明明在家鄉,神秀這首偈子所言說的“漸悟”在佛門可是弱了那“頓悟”三分的。
不過此刻的他不清楚,佛法千萬,不同心境有不同道路,漸悟、頓悟皆為修行,而了凡這種經世致用的醫師自然更親近漸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