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準備下午的研究生組會(中)
倪匡的這篇文章,認為《俠客行》只有觀念上的突破,其它表現平平。
他認為,兩個極其相似的人引出的故事不好寫,後文並沒有對此進行論證,對男女之情的感觸進行了不少抒發。
但個人認為,這篇文章有幾處值得注意:
一是拙中有大巧的寫法為《鹿鼎記》這種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奠定了基礎,甚至可以在姬叉、憤怒的香蕉以及其它女頻快穿文等言情文中看到這種寫法的影子。
二是張三李四這一類的“獎善懲惡”行動,和他們的絕頂武功,以及對武林中各門各派各幫各會的的情形瞭若指掌的情節,成為濫觴,以後在許多武俠小說中可以看到。衍生到網文中,這已經發展為劇情文的常規套路,包括劇透群、偽裝神算、說書、國運流、輪迴戰等。
但這篇文章還是有歷史的局限性,那就是沒有把《俠客行》中的修仙可能性提煉出來,缺乏網文的思維。
點評完保存后,我又打開第2個文檔,《大俠的眼淚—金庸讀後感》,全文如下:
序與跋是散文中的一類.而且是很具精神與擅變化的一類。作者不當正文來拉架式,往往反得行文之美。
我個人是無論古今.書到手是先閱序跋.正好比入人門、坐下先聊天一樣。倘若屁股一挨凳即講正事,那線活馭輕中暗自駕重,正如談戀愛﹒開始全講的淡話、傻話。
字拿上來,總有些與人生氣的華子,無疑有所遜色。所要他在前後有個小文,就足以使我選擇此,而將那前後俱無的彼——光棍一條棄而不買。與我同癖的人決不會少,書店裏立讀的同志大多都像找路標一般取書下來.先找序與跤。
當然並非所有的序踐都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無庸多說。
金庸做多部頭小說,散文極少見。《俠客行》後記可視作少見的小品。一讀就將我吸引住了。反覆咀嚼、我甚至想、文章兩大家、不就一家姓俠一家姓禪嗎?
金庸用武俠小說的格局,熔歷史、人文、哲學、美術於一爐,大愛與大恨,貪慾與純拙、化境與韁繩,把人物寫得很文采、很精確。雖然部部之間也難免形成套路。避不了通俗的迎合,但俗中見雅、獨樹一幟是無庸置疑的。
他這篇重校後記,寫在他即將掛筆之前.看得出來,已有倦於套路之意了。他要“金盆洗手”、但感情之濃,絲毫不亞於他寶刀初試之際。甚至這600字、還有獨特的濃度.是他套路之外的電光石火﹐無意得之的勁招。
“眼淚又滴濕了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是什麼呢?即:“這孩兒雖然不肖、胡作非為、其實我愛他勝過自己性命。若有人要傷害於他.我寧可性命不在.也要護他周全。”金大俠在《明報》紀念文中引述這段文字為什麼特動感情.這實際上是代表了他對自己奮鬥歷程與成就的寶愛與百感交集。
生意場上的殺伐與紙上的殺伐。大約經久都會使人“俠氣消磨”.閱世深廣,即使“成者”也不全無“敗者”之嘆.特別是作為善良的文化人。
故而“遁禪”、是吾國文人一代又一代的老路,這簡直已討厭人舉例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刀光劍影中所向披靡衝出來的金大俠.也作如是觀.轉念人生.真乃一夢。
不過.就此文而言,我認為“無著”雖好.但幸好大俠讀經晚、頓悟得不早、否則.那幾部“書劍恩仇”都不會產生,遺憾我同胞姑且不論,僅出版社的損失也何只萬計矣。
大俠,這篇小品感人在“眼淚”.而不在《金剛經》。
附錄:《俠客行》後記
由於兩個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種種誤用會,這種古老的傳奇故事,決不能成為小說的堅實結構。雖然莎士比亞也曾一再使用孿生兄弟、孿生姊妹的題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戲劇。在“俠客行”這部小說中,我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所以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並不是重心之所在。
一九七五年冬天,在“明報月刊”十周年的紀念稿“明月十年共此時”中,我曾引過石清在廟中向佛像禱祝的一段話。此番重校舊稿,眼淚又滴濕了這段文字。
各種牽強附會的註釋,往往會損害原作者的本意,反而造成嚴重障礙。“俠客行”寫於十二年前,於此意有所發揮。近來多讀佛經,於此更深有所感。大乘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觀之學,都極力破斥煩瑣的名相戲論,認為各種知識見解,徒然令修學者心中產生虛妄念頭,有礙見道,因此強調“無著”、“無住”、“無作”、“無願”。邪見固然不可有,正見亦不可有。“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皆是此義。寫“俠客行”時,於佛經全無認識之可言,“金剛經”也是在去年十一月間才開始誦讀全經,對般若學和中觀的修學,更是今年春夏間之事。此中因緣,殊不可解。
這篇《俠客行》後記及其讀後感要表達什麼了?
首先,讀後感的第一層,把這篇後記當做小品文讀,序與跋是讀正文的路引,加上這篇後記小品文有散文之美,讀出了歷史、人文、哲學、美術的質感。
其次,讀後感的第二層,把這篇後記當做封筆之前的勁招,超越了原來的小說套路,有反武俠套路的意味在裏面。
再次,讀後感的第三層,借後記說人生,認為《俠客行》讓人着迷的是眼淚本身,而非其延伸出來的經文化。
最後,讀後感的附錄,即是《俠客行》後記,表明金庸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而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與否,並不是文章重心之所在。
對於這篇讀後感,我在第二層上,稍微做了點延伸,那就是《俠客行》之前的武俠具有哪些套路或情節,之後的武俠又有哪些改變,這與網文中的反套路小說有什麼異曲同工之處。
稍一思忖,我便將這個觀點打在文檔上,供學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