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時代之。魯迅

覺醒時代之。魯迅

書接上回。繼續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說,王朝末期,總會有人進行變革,試圖重振雄風。宋末有王安石變法,明末有張居正改革,清末有沒有?

他說,有啊,康有為和梁啟超搞的戊戌變法。梁啟超是王安石的鐵粉,還為偶像寫過一本《王安石傳》,是堅定的改革派。不過,戊戌變法只曇花一現了103天,然後呢,以譚嗣同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押到菜市口砍了頭。臨死,譚嗣同還在監獄牆上塗鴉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我問,康有為和梁啟超呢?

他說,逃到日本去了。

我問,高層里誰是變法的支持者?

他說,光緒皇帝。

我問,那咋還會失敗?

他說,光緒是皇帝不假,但慈禧才是那時的實際掌控者,他本身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自保的能力都沒有,咋可能為改革派提供庇護?康有為與梁啟超對光緒最大的誤判是把他當成政治權力的核心,這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變法將是一出喜劇色彩的悲劇。

我說,我記得學戊戌變法時,歷史老師說,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是轉彎太急了,試圖一夜走進新時代。

他說,有這方面的原因。前面我們介紹過,清朝開放港口后,委託洋人幫助經營海關,時任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認為,“皇帝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他的顧問康有為和其他人等……,把足夠九年吃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這就是犯了欲速則不達的大忌。當然這不是根本原因。

我問,根本原因是什麼?

他說,是國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衝突。兩者看似是同一個利益,其實不是,只能二選一。當時守舊派的代表人物是御史文悌。他提出最強有力的反對口號是“保國會之宗旨在保中國不保大清”。慈禧一琢磨,媽呀,這是想犧牲我大清王朝而興中華?那不行,我把他們幾個砍了。

我問,戊戌變法跟之前的變法有什麼本質區別?

他說,王安石與張居正,本質還是稅務改革,為國家搞錢。戊戌變法的根本訴求則是給大清換作業系統,想直接複製日本明治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

我問,為什麼不複製英國的制度?英國當時不是更強大嗎?

他說,當時的清朝跟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很相似,同是封建制,同是被西方列強蹂躪着。日本搞明治維新后快速站了起來,然後發動甲午中日戰爭試了試火力,一炮把大清的有志青年們給炸醒了。康有為發動了1300名舉人聯合上書,要求改革。怎麼改?學日本,搞類似明治維新的變法,讓國家如日本一般快速強大起來。

我說,初中時學過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序幕。當時只是覺得這群人咋不記仇,小日本打咱,咱咋能學他們呢?

他說,從洋務運動開始,有個觀點佔主流,師夷長技以制夷,咱挨了誰的打就重點學誰。

我問,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推進的那麼好?

他說,若是王安石或張居正搞明治維新,成功率會大大提升。王安石時期的改革派能與保守派平分秋色,輪流坐莊,成功可能至少5比5吧?張居正直接一言堂,說推行什麼政策就推行什麼政策。再來看日本,明治維新時,改革派掌握大權,改革的主力軍是資產階級化的知識分子,既有足夠強大的上層力量,也有與先進社會思想接軌的士族和貴族階層。而戊戌變法呢,掌握大權的是守舊派,改革主力軍是一群沒有政治經驗、紙上談兵的學者,一百天的時間裏頒佈了三百多條改革法案。

我說,沒有群眾基礎。

他說,沒有群眾基礎,沒有精英基礎,沒有實權基礎,只是他們幾個人的自嗨。

我說,義和團跟改革派,真是兩個極端。

他說,是的。義和團的本質是一場大規模的“殺漢奸賣國賊的群眾性運動”,何為漢奸?一句話,凡是主張學習西方的人,凡是跟洋沾邊的人,哪怕僅僅是用了一支洋貨鉛筆,都算!所以,死於義和團刀下的多是中國人。洋人有洋槍不好對付,但是也殺了不少,多數是手無寸鐵的傳教士。

我問,義和團的巔峰是什麼時候?

他說,慈禧發現光緒搞變法是瞎胡鬧以後,決定把光緒拿下,重立皇帝。這時,她突然發現,光緒的背後還站着西方列強,在給她施加壓力。慈禧火了,這是想干涉我們內政?既然如此,咱就不怕撕破臉了。於是慈禧開始扶持義和團,意思是你們乾的好,乾的對,一定要把洋人趕出中國……

我說,把義和團當槍使了。我聽過一個段子。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慈禧讓他招撫義和團,他既不能抗命,又想剿殺義和團,便下令:查辦假義和團,扶持真義和團。下屬面面相覷:怎麼區分真假?袁世凱淡定回答:開槍,能打死的是假義和團。

他說,袁世凱對義和團以及當時局勢的判斷非常準確。西方國家一看,義和團濫殺他國公民,成了恐怖組織,這不行,於是八國聯軍入京鎮壓義和團,嚇的慈禧逃到西安去了。想保住大清政權,慈禧必須向八國聯軍求饒,投名狀是組織清軍再反殺義和團,又簽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場鬧劇才平息。

我說,這麼一梳理,我把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進京的前後邏輯關係搞明白了。

他說,《辛丑條約》的簽訂意味着中國正式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說,租界。

他說,對的。

我問,租界是什麼概念呢?

他說,國中國。看過電影《八百》嗎?河這邊槍林彈雨,河那邊歌舞昇平。

我說,青島到處都是德國痕迹,包括青島啤酒。

他說,青島不是租界,青島是德國的租借地,德國的租界在天津和漢口。

我問,哪個更喪權辱國?

他說,租界是把上海一條街“租”給你,街上的人組建工部局,進行自治管理。租借地是把整個城市“租”給你,你直接派個總督掌握行政權,還可以駐紮你的軍隊,具備殖民地性質。你說呢?

我問,什麼時候中國收回租界?

他說,從1919年開始陸續往回收,新中國成立后,全部收回。但是殖民地的完全收回,要到1999年,澳門回歸。

我說,大清朝太窩囊了。

他說,也有過高光時刻,曾經在海外有過租界,如仁川、釜山、元山。

我問,辮子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用留了?

他說,1912年清朝滅亡時。有些維新派要早一些,例如魯迅1902年就剪掉了,當時他去日本留學,要跟世界接軌。

我問,留學生有沒有留辮子的?

他說,當時敢剪辮子的只是少數留學生,多數都繼續留着。魯迅在《藤野先生》裏不是寫過嘛,清朝留學生的辮子盤在頭上形成一個小山包,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

我說,可能覺得剪了辮子是大逆不道。

他說,是的,圖騰一般。在海外的華人勞工一旦被外國工頭剪掉辮子,立刻萎靡不振,就像太監一樣。

我問,清末,是不是稍微有點現代化的感覺了?

他說,有。看過《大染坊》沒?你們山東的電視劇,清末民初的故事。歷史可能會螺旋上升,有前進,有倒退,但現代化進程是線性的,從石器時代到今天,是一天比一天現代。

我問,魯迅留學是公費還是自費?

他說,公費。

我說,有年,我去台灣,在巴士上看了部紀錄片《宋氏三姐妹》。當時觸動非常大,他們在那個年代的眼界以及教育理念,都是領先於我們今天普通家庭的。即便是今天,我們多數人也沒有機會出國留學。人與人的差距,真的可達百年之遠。我再一次有類似的感觸,是在延安,重溫了那群熱血青年的創業路。參觀劉**紀念館時,我突然領悟到,他們那群人在當時已經看到了我們的今天,不是假裝看到,而是真的看到了,否則他們不會如此的堅定,目光如炬。

他說,所以,六道輪迴的“六道”不需要轉世去理解,可以從現世去類比。在同一時間的上海,有人掙扎在溫飽線上,有人富可敵國,你想要的“六道”樣本,無比幸福的,無比痛苦的,都能找到n多。

我問,袁世凱復辟稱帝時,大家要不要抓緊留辮子?

他說,不需要。辮子是清朝專屬,袁世凱是想走君主立憲的道路,自己做皇帝,就是改朝換代了,與清朝沒關係,自然不會對辮子有要求。但是,張勳復辟引發過辮子熱銷,因為張勳是支持別人做皇帝,支持回到清朝。

我說,張勳跟袁世凱腦子一根筋,這麼執着於當皇帝?

他說,現在回頭看覺得很荒唐,但是,在當時這一切都屬於可行性的探索。問題是,世界格局已經變了,不僅上層民眾覺醒了,老百姓也在覺醒。全民覺醒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中國絕對不能再出現“皇帝”這倆字眼。所以袁世凱和張勳他們倆都背上了罵名。

我問,張勳復辟時,買個辮子要多少錢?

他說,兩個大洋,約八百元人民幣。魯迅回國結婚時,還專門在上海買了個辮子戴上。岳父家聽說魯迅是新世界的人,不喜歡女人裹腳,特意給朱安穿了雙大鞋,因為朱安裹了腳。結果新婚那天,鞋子從花轎上掉了下來……

我問,魯迅不會是因為朱安腳丑而拒絕同房的吧?

他說,這屬於八卦,無從考究,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兩個人很難有統一的價值觀。魯迅是新時代人,而朱安還活在舊時代。魯迅後來愛上了比自己小17歲的學生許廣平,他唯一的兒子周海嬰,便是許廣平生的。因為倆人是師生戀,惹來不少爭議,郭沫若罵魯迅是衣冠禽獸,魯迅則回擊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我問,魯迅在日本留學,咋突然回國成親?而且是娶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女人?

他說,因為謠言,被家人催婚。小田岳夫《魯迅傳》裏記載:有人說看着他和日本婦人結了婚,而且還領着孩子在神田散步呢,等等無稽的謠言都飛散了,這謠言傳到了故鄉,故鄉像發箭似的來信催促他回國。

我說,我去紹興時,專門去魯迅祖居逛了逛,很是震撼。魯迅說自己家道敗落,他肯定是對“家道敗落”一詞有什麼誤解。據說魯迅祖父手上有百多頃湖田,還有一套一百八十多間房屋的宅子;自家孩子專用的私塾有兩處,私家花園有三處;還有自家專用的祠堂、家廟,家裏仆佣多達八十餘人;另外在寧波、杭州、上海都有產業。

他說,他是大戶人家出身,這個毋庸置疑。舊社會能供子女讀書,且能留洋深造的,有幾個不是大戶人家?貧民百姓一日三餐都無着落,能長大成人而無中途夭折已是萬幸,還讀書呢!

我問,當年留日學生紛紛回國參加辛亥革命,魯迅為什麼不回?

他說,這一直是個迷。後來魯迅寫信給李秉說:“我也常常想到自殺,也常想殺人,然而都不實行,我大約不是一個勇士。”另外,他對革命前景不樂觀,這一點在《阿q正傳》裏有所體現:“滿眼都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箇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柜是軍械司長。”

我說,怕回國成了戊戌六君子。

他說,也有你說的這個原因。他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話:“先覺的人,歷來都是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迫壓、排擠、傾陷、放逐、殺戮!”

我問,辛亥革命比戊戌變法強在哪?

他說,戊戌變法是一小撮人覺醒了。辛亥革命則是一個階層的人覺醒了,什麼階層?精英群體。

我說,書上說,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那時是行不通的。

他說,算是一種嘗試吧。畢竟在我黨出線之前,沒人知道到底用什麼辦法才能救中國,大家都是在試錯。這就如同無數科學家一輩子的研究成果只是4個字:此路不通,這個結果對於整個科學界也是一種貢獻。

我問,為什麼行不通呢?終極原因是什麼?

他說,辛亥革命以及之前一些革命失敗的終極原因是沒有廣泛發動人民群眾。走精英路線永遠不會成功。

我說,要走群眾路線。

他說,群眾被動員起來且有了革命意識與沒有被啟蒙過依然認命順從不修今生修來世,是天壤之別。最直觀的,人力資源有着數量級的差別吧?最關鍵的一點,人民群眾是中國的基本盤,基本盤從內心深處認可了你,天自然就亮了。所以,我黨最注重的是什麼?群眾自發。解放前土改,有人提議讓工作組代勞,上層堅決反對,主張一定要發動群眾,形成群眾自覺,否則即便分了田地,也不算成功的土改。歷朝歷代那麼多口號,巔峰之作就是5個字:為人民服務。

我說,魯迅其實也是這個觀點,試圖喚醒民眾。魯迅也看到了辛亥革命沒有做全民總動員的弊病,相當於完全把底層當空氣,只是依靠少數派,註定走入歧途。

他說,魯迅的喚醒,門檻還太高,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讀不懂他。土改時的喚醒是什麼?走街串巷,用最直白的標語去啟蒙。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凡是需要經過思考才能理解的政治宣傳,本質上都是失敗的。

我問,魯迅算是民國第一文人吧?

他說,放在今天對比,應該是,但是回到民國時期,他坐不上頭把交椅,因為每個時代真正熱賣的是通俗文學。今天一群傳統作家照樣干不過一個網絡寫手。民國時期最富有的文人是張恨水。老舍曾說:“他是國內惟一的婦孺皆知的作家。”他是民國第一高產作家,寫過一百多部小說,三千多萬字。要說今天比較有名的,就是《啼笑因緣》和被稱為民國《紅樓夢》的《金粉世家》。

我問,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他呢?

他說,因為他“生不逢時”。當時的中國文壇正處於新一輪的文學倡導運動,推崇新文學,以胡適魯迅等作家為代表。而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代表,其言情小說被認為是洋產物,是消遣文學,是舊文學,受到主流文學家的抵制、甚至批判,連帶的張恨水也不被待見。而且他的作品沒有入選教科書。

我說,沒有入選教科書,說明寫的太水。

他說,通俗文學,核心賣點是故事。當時報紙只要連載他的小說就暢銷,報館門前常會有讀者排隊。新中國成立后,這類小說在大陸不流行了,哪裏繼續流行?香港,金庸就是典型代表人物。為此王朔總是憤憤不平,感覺金庸是鑽了空子,在大陸通俗文學不發達的年代,大家可看的東西太少,把金庸的武俠小說給催火了。

我說,一提民國劇,我腦中立刻浮現出上海灘,旗袍,軍閥,大小姐。

他說,可能在編劇眼裏,民國是一塊浪漫的背景板吧。實際上呢?民國是中國最短命最苦難的朝代之一。軍閥娶了年輕大小姐以後還會娶好幾個姨太的,然後吸煙片,局勢一變,四處逃竄。實際上,民國時期沒有美好喜悅的愛情故事,看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張愛玲的《第一爐香》、錢鍾書的《圍城》,多是愛情悲劇。

我說,不過,我也覺得民國很浪漫,你看作家們的筆名:舒慶春——老舍,周樹人——魯迅,李堯棠——巴金,張心遠——張恨水,林和樂——林語堂,沈雁冰——茅盾,萬家寶——曹禺,沈岳煥——沈從文,錢仰先——錢鍾書,郁阿鳳——郁達夫。

他說,再過幾十年,人們覺得莫言、余華、蘇童這些名字也很浪漫,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符號和味道。

我問,民國時期,誰最討厭魯迅?

他說,討厭他的人多了,比如郭沫若、蘇雪林。若說最有代表性的,肯定是老冤家梁實秋。倆人論戰了8年,包含了人性、教育、人格等等方面的問題,後來上升到人身攻擊。魯迅罵梁實秋是資本家的走狗,梁實秋回敬說,“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是哪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着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錢呢。”

我問,梁實秋如何評價魯迅?

他說,梁實秋是一位學者,他曾說過,他和魯迅並沒有仇恨,只是對問題的看法不同而已。魯迅去世后,梁實秋對魯迅沒有說一句壞話,包括跟自己的女兒也隻字未提。

我說,算是大儒。

他說,梁實秋的觀點是什麼?同情是需要的,普遍的同情要不得,平等在理論上不可能,實際上也不應該。自有生命以來,不論動物界,植物界,人類,野獸,同情不解決問題,平等也不存在。過去,現在,將來,不會變。這恐怕也是自然法則了。這話魯迅不愛聽,抓住辮子猛揍。

我說,看來民國時期比較寬容,允許討論這些敏感話題。

他說,一般諸侯割據連年混戰的時期,大量思想家會有著書立說的機會,不是時勢造就,而是時勢無法束縛。

我問,魯迅時期的民國,整體是什麼狀態?

他說,魯迅一生,經歷的整個社會、經濟、文化都是朝上走的。魯迅青年留日,30歲時中國實現共和,隨後中國在一戰中屬戰勝國,20年代北伐,之後是黃金十年,魯迅死於黃金十年的末尾,正好躲開了日本侵華。應該說魯迅生活在一個亂世中的太平期。

我說,一說魯迅,我就想起他筆下的幾個符號:祥林嫂的拐杖,阿q的辮子,孔乙己的茴香豆,閏土的猹。反正魯迅筆下,全是國民劣根性。

他說,魯迅作品的核心宗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意思是你們快醒醒吧。同在民國時期,沈從文的小說是另外一個視角看世界,他認為國民劣根性只是表象,更深層是老百姓不知道一個“人”的權利有哪些,也不敢向社會爭取這種權利,更不敢去捍衛。後來胡適總結的更具體了: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我說,我對沈從文還是比較熟悉的,黃永玉的表叔,擅長寫妓女,我看過他的一部小說《丈夫》,寫女人結婚後,進城賣身,丈夫也支持,甚至成為當地一種風俗。

他說,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了,《村妓》。應該被禁了吧。沈從文無論寫船妓還是吊腳樓上的村妓都很傳神,我想他肯定深入生活體驗過很多次。畢竟他一出來就在陳渠珍這些地方軍閥部隊混,嫖娼和抽大煙都是普遍現象。

我說,那個年代的作家的確大膽,放在今天,拘留了。

他說,老舍的早期作品也非常好。例如《四世同堂》裏的這段:“他已經三十二歲,還沒有結婚,對於女人,他只能想到性慾。他的臉同詩文一樣不招女人喜愛,所以他因為接近不了女人而恨女人。看到別人和女性一塊走,他馬上想到一些最臟最丑的情景,並去寫幾句他自以為最毒辣而其實是不通的詩和文,發泄他心中的怨氣。他的詩文似乎專為罵人的,而自認為最富有正義感。”

我說,前幾天,網上曝出了魯迅的孫子長得格外像魯迅但是不會寫文章的新聞。

他說,魯迅有過遺囑: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魯迅長的也的確很有辨識度。1936年,上海,日本美術家奧田杏花得知魯迅去世,在徵得魯迅家人同意后,用石膏在魯迅臉上拓了一個臉模作紀念,現在這個臉模已經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與秦漢第一謀士聊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與秦漢第一謀士聊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覺醒時代之。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