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通遠聊天群
老道無可奈何地走到麥子身旁,麥子很認真地給道士講解老仙的故事。老道不相信,問麥子:
“老仙真去過天宮,不是騙人的吧。”
麥子很確定地回答道:
“我們也不信,老仙反問我們做過夢沒有,憑啥說夢裏面看到的不是真實?”
老道想了想說道:
“老仙說的也有道理,誰知道他夢到了什麼。”
一老一少就這麼聊着廢話,有一句沒一句。老仙盯着兩卦,做沉思狀,然後說道:
“看來你精通《易經》,所以你要自己細細體會,我只能說我的表層道理。震代表雷,也代表動,代表新生。你試着想像,天上閃電雷鳴,地上了無痕迹;變卦是雷擊高山,按照這個趨勢,再繼續發展,就是雷擊大地。所以卦象似乎是告誡你,雷最好保持在天上,即便有所變動,也要止於高山。”
白衣人陷入沉思,老仙不管那麼多,繼續自己的防退貨手段:
“這卦准不准我不清楚,運氣好的話,你自己會明白怎麼做,我不可能清楚你的心憂。”
麥子老遠看到兩人不再說話,丟下老道急忙跑過來,喘着氣說道:
“卦靈不靈還要看恁的心誠不誠,心誠則靈,心不誠肯定白算。”
老道也跟着走過來,聽到麥子的話笑了,問道:
“是不是給錢多就算誠心?”
麥子有板有樣地恥笑道:
“你看你說得啥話。以前的梁皇帝,那才叫誠心,把國家捐給了老和尚,老道你自己說,這叫心誠還是傻蛋?”
聽到這話,道士高興起來:
“說的不錯,小娘子真懂事,禿驢都不是好東西,全是騙子,哪像我們道家人,個個純樸善良,就看道友這身衣服,就知道是真正修道之人。大隱隱於市,這是好地方啊。隱居深山道不得,看遍紅塵心自靜。”
白衣人說道:
“是啊,以國事佛,確實愚蠢。”
說著話抬起右手摸左邊衣袖,臉色漲紅。老道看到后,隨手掏銀子放在桌面,沒搭理老仙,反而問麥子:
“小女郎,我們算心誠吧!”
看到銀子,麥子的眼睛發亮,盯着銀子怎麼都看不夠,眼睛再也移不開,隨意地回答道:
“誠心,很誠心。俺們去年碰到一個官,穿得破破爛爛不說,還跟老仙討價還價,這樣沒誠意,保准一輩子窮官。”
白衣人笑着問道:
“那個窮官什麼特點?”
麥子的眼睛還是緊盯銀子,想伸手又不敢,還是隨意地回答到:
“坐着一輛破車,套着一匹皮包骨頭的瘦馬,連籠頭都捨不得用,綁了根破繩子。”
白衣人哈哈大笑,喊了一聲:
“走,天罡,我們回去。”
與孬蛋同樣德行,沒等白衣人走遠,麥子抓起銀子咬了一口,欣喜地說道:
“老仙,你去了一趟天宮,咱們就轉運了,現在的……?”
孫老仙急忙捂住麥子的嘴,生怕喊出“憨子”兩個字。白衣人還是聽到麥子的前半句,對老道說道:
“在市井中生活真是不錯,可惜我沒這個機會,興許你還有機會紅塵練心。”
等白衣人走遠,老仙才鬆開手,很嚴肅地對麥子說道:
“麥子,今天表現不錯,說的話都有分寸。以後要注意,不要見錢眼開,不要在貴人面前亂說話,要知道禍從口出。”
麥子點點頭,戀戀不捨地把銀子交給老仙,又狠狠地瞪了幾眼,才離開卦攤,去做自己的事。幾天之內接連兩卦,老仙對自己有了信心,看來,算卦也不是那麼難,胡說八道就可以了。不知道那些天天發推,抱怨讀不懂《易經》的人,長着哪個朝代的腦袋。
唐朝的洛陽夠開放、夠繁華,書還是很難見到,大街上只有印刷的佛經,沒有印刷的書,不知道什麼道理。老仙找不到機會研讀《易經》,不學就不學吧,吹牛比讀書重要。
石頭打贏了外來人,坐穩瓢把子。市場的人對這種打鬥習以為常,知道孬蛋離開后,所有的人都不怎麼離開店鋪,擔心被惹麻煩。等大局已定,沒有了風險,出來走動的人多起來。里坊門外,卦攤隔壁大槐樹下,靠着牆根曬太陽的人多起來。
通遠市最繁華的地段就是中心十字街,老仙的卦攤在十字街東街盡頭,與聊天的人隔着一堵牆。這些無聊的人才真正關心老仙的遭遇,比那幾個少年問的還仔細。老仙不得不離開卦攤,站在里坊門口,聊天的時候留意卦攤,避免生意流失。
碰到這種十分關心自己的人,任何人都會煩躁;老仙也一樣,不得不壓制怒氣,一遍遍講述自己的天宮歷險記。問得多,講得多,段子越來越長,變成故事,被說書人聽去,改編成了暢銷書,到處傳頌。傳到最後,故事是故事,老仙是老仙,跟老仙的段子完全沒有關係,主角沒變,依舊名老仙。
聊天的人也都說,此老仙非彼老仙。石頭四人很不服氣,叫嚷着要去找說書人收錢。老仙信以為真,誰知道幾個少年窩裏凶,離開道觀后,都忙着幹活賺錢,沒誰記得幫老仙討公道。
聊天最多的還是今年夏秋之際的大雨與水災,通過各位聊友的片言隻語,老仙了解到,那場大雨真大,洛水與谷水發大水,衝進了皇宮,衝垮六百多戶民宅,淹死六千多人,估計災民有幾萬人。皇帝可憐災民,騰出明德宮等皇家園林、宮殿給災民居住。糧食自然不會缺,有義倉賑濟、上戶賑濟,基本沒有餓死人。
聊天的人來源複雜,唐建國后,陸續移居、返回洛陽的不少,基本上都經歷過貞觀初年的各種災害,大旱、早霜、冰雹、蝗蟲、水災等,比較起來,這次水災真不算什麼。按他們的說法,那時候還沒有義倉,賣兒賣女求口飯,逃荒要飯,就差人相食。要說皇帝對百姓真心不錯,總是下詔說自己失德引起災害,賑災不遺餘力。
大家還說,幸虧那時候沒有戰亂,否則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眾聊友想起來老仙:
“你是那時候來洛陽的吧,我們都不清楚,你帶着六個不的孩子,是怎麼熬過那些缺吃少穿的歲月?要知道,那個時候一匹絹只能換一斗米。”
老仙無奈地說道:
“都忘了,我也不知道。別談那些難過的經歷,我們活的不好嗎?”
老仙突然想起,這個時代自然災害、飢荒都是家常便飯,久不久就會碰上。生存環境太惡劣,自己會不會遭災被餓死,或者被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