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王允拒諫殺蔡邕,傕汜報復誅王允(一)

十六王允拒諫殺蔡邕,傕汜報復誅王允(一)

卻說蔡邕被王允送交廷尉問罪,雖知自己並非真心偏向董卓,但卻不想強詞辯白。

作為史官,蔡邕還想續寫漢史。

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便向王允謝罪說:“吾雖算不上忠臣,也曉知大義。古今國家安危的道理,經常聽入耳,說出口,怎麼能背叛國家偏向董卓呢?我狂語瞎說,禍從口出。請求給予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

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營救蔡邕,紛紛向王允求情。

已經變得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的王允,哪裏聽得進去,眾人營救王允之舉毫無結果。

太尉馬日磾聽說后,心急如焚,急忙找王允為蔡邕求情:“伯喈是曠世奇才,清楚很多漢朝故事,應讓其續寫漢代歷史。況且伯喈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若獲罪被殺,恐有失眾望,人心不服。”

“什麼刻額染墨、截斷雙腳。蔡邕之所以請求如此處罰,是想學司馬遷。”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其寫史著書。然而,多有誹謗句詞流傳後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不能讓姦邪諂媚佞臣在幼主身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仁德,又會令我等一併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無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

眾問:“何以見得?”

馬日磾說:“善待人才,是國家得以維持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是重視國家制度和創作的保障。像王允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命脈,阻礙國家經典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

蔡邕終於冤死獄中,終年六十歲。

蔡邕死後,朝野上下,無不議論紛紛,良臣、賢達、文人、志士無不為之哀痛。

有良臣問王允:“董卓信任蔡邕,是因為想借其威望沽名釣譽,而蔡邕並未助紂為虐。如果與董卓同黨,明知司徒及眾公卿痛恨董卓,依其膽量怎敢在司徒面前表現同情之狀?”

王允不語。

又有賢達問王允:“司馬遷所作史記,是一部奇書流傳後世,功勞無與倫比。直書史實,不隱瞞孝武皇帝過失,怎能算是誹謗?司徒卻認為孝武應早殺司馬遷,不至於留下誹謗之語。司徒仗義除賊,何謗之有?今欲殺蔡邕,恐怕作書留下毀謗議論,難道還有見不得人的不義之舉嗎?”

王允無以應對。

還有志士對王允說:“司徒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諂媚逢迎,乃是正義;而蔡邕受到重用,多次勸諫匡正董卓行為,雖未完全聽從,也有所矯正,卻成同黨。這是不公平的。若後世將冤殺蔡邕具實秉書,也不能算誹謗吧!”

王允後悔莫及,但已晚矣。

果然,後世文人還是把王允錯殺蔡邕這段史實流傳下來。

話說呂布誅殺了董卓,派遣李肅以皇帝詔命率兵誅殺屯兵在陝西的董卓女婿牛輔。

牛輔率兵迎戰,李肅不敵,敗退弘農。

(本章未完,請翻頁)

呂布大怒,以“挫軍銳氣”將其斬首,懸頭軍門。

牛輔軍營夜間嘩變,慌忙攜帶金銀珠寶,領着胡赤兒五六個親隨逃往城北渡河。

胡赤兒等人貪圖錢財,殺了牛輔,將首級送往長安獻給呂布。

呂布問起情由,跟隨的人說是胡赤兒奪取金寶謀殺牛輔。

呂布當即將胡赤兒誅殺,勸說王允乘機追剿涼州董卓舊部。

王允在如何處理其舊部時,極不慎重,反覆無常,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部下,可繼而又對群臣解釋說:“本來想赦免他們。因為只是身不由己,不得已聽從董卓差遣,跟隨董卓。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呂布又想把董卓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

王允平日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

呂布卻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與王允不和。

涼州軍隊是董卓嫡系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忠心於董卓。

如何處置董卓舊部,是關係王允本人及東漢政權的大事。

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將領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由關東官兵去控制。

後來有人對王允說:“涼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官兵,如果派關東官兵去收編,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很容易引起兵變。不如任命皇甫嵩去擔任涼州兵統帥,並長期留在涼州,以便安撫軍心。”

王允堅決反對:“這樣絕對不行。關東官兵是反董卓義軍,與我們同一戰線。現在董卓已死,如果董卓舊部繼續屯駐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軍隊,但關東官兵將領會疑為慢待,以至心灰意冷。”

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董卓舊部率兵屯駐陳留、潁川諸縣,聞董卓死訊,回到陝西。

牛輔已死,無所依從,又聞長安城中涼州人盡被誅殺,只得擁兵自守,卻又不見朝廷赦免詔命,便使人到長安上表求赦。

王允說:“董卓之所以如此張揚跋扈,都是因為有這四個人相助。今雖大赦天下,唯獨不能赦免這四個人。”

李傕聞報:“請求赦免不允,不如解散,各自逃生。”

謀士賈詡說:“若解散單行,僅就一個亭長之力就可擒獲。不如傳言涼州,激起民憤,再加上本部軍馬,殺入長安替太師報仇。如能成事,擁戴朝廷以正天下;如果失敗,再解散逃生不遲。”

李傕採用賈詡建議,廣泛散佈流言。

涼州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軍隊風聲,便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

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一片驚慌。

涼州軍隊將領本來就成了驚弓之鳥,對自己的前途深感憂慮,當他們得知王允要削奪他們軍權,解散涼州軍隊消息后,

(本章未完,請翻頁)

更是驚慌。

絕望的涼州將領尋思: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死個痛快。

於是迅速召集所屬軍士,嚴陣以待,準備見機起事,並且互相傳告:蔡邕只不過受了董卓的一點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紅皂白把他殺了。對於我們,不僅沒有絲毫赦免意思,反而想置於死地。除了聯合起來,別無選擇。

李傕、郭汜見時機成熟。將所有涼州兵集合起來,共有十餘萬眾,殺奔長安。

王允慌忙派遣胡軫、徐榮在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組織長安保衛戰。

可惜由於朝廷剛剛平息內亂,倉促間不能有效抵抗拚死一戰的涼州軍,徐榮戰死新豐,胡軫率眾投敵。

李傕、郭汜率兵直至長安。

東漢官兵不堪一擊,十日內長安便被攻陷。

呂布慌忙領兵出逃,在青鎖門外碰到王允,招呼一同逃走。

王允斷然拒絕:“安定國家,是我最大夙願。如果先帝及祖先在天有靈,能賜福社稷,保佑國家平安無事,吾就心滿意足了。若不如願,當奉獻生命,以死來報效朝廷。今皇上年紀幼小,少不更事,依靠我等輔佐。朝廷大難臨頭,如果棄下皇上,只顧自己逃命,決不能為。吾身為重臣,不僅不能使國家平安無事,反而導致逆賊反叛,責任重大啊!請你出城以後,多多鼓勵關東豪傑,常常念及皇上,以國家為念。”

說完,便扶漢獻帝逃到宣平城樓躲避。

李傕、郭汜殺入長安,屯兵南宮掖門,誅殺太僕盧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及不可勝數的官吏百姓。

李傕等來到宣平門望見黃蓋,約住軍士,口呼“萬歲”,跪拜叩頭。

獻帝依偎在門樓上問:“卿沒有宣召,擅入長安,放兵縱橫,作威作福,意欲何為?”

李傕說:“董太師乃朝廷社稷大臣,忠於陛下,而無端被王允、呂布謀殺。臣等只是前來報仇,不敢叛逆造反。只要見到王允,為太師報仇,臣便退兵,併到廷尉那裏領罪,接受懲處。”

王允在獻帝身旁,聞聽此言對獻帝說:“臣為了國家殺了董卓。事已至此,陛下不必顧惜為臣,耽誤國家大事。臣請下去見賊。”

獻帝徘徊不忍,只聽王允大呼一聲“王允在此”,即從門樓上跳下。

李傕、郭汜按劍怒叱:“董太師何罪被殺害?”

王允說:“董賊罪惡,罄竹難書。被誅那天,長安士民皆相慶賀,難道沒有聽說嗎?”

郭汜說:“太師有罪,我等何罪?卻不肯赦免。”

王允大罵:“王允只有一死,逆賊何必多言。”

李傕、郭汜憤起,把王允誅殺樓下,拋屍於市,又誅殺妻兒宗族十餘人,長安城中士民多為之痛哭流涕。

羅公引史歌贊王允說:“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霄漢,忠誠貫鬥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實話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實話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十六王允拒諫殺蔡邕,傕汜報復誅王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