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造船業的起航(上)
而現在的民用造船業,尤其是萬噸運輸船還只存在於圖紙之中,連大型柴油機的製造現在都在研發之中,還沒與大家面世呢。
國內造船業的真正的崛起還是要在76年開改以後,那時候,咱們正好跟西方處在蜜月期,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開始進入國內,當然了咱們還是花了大價錢購買的,這就是為什麼那個年代大家,包括各個廠子拚命地掙外匯了,因為沒辦法,咱們的工業體系雖然建立起來了,但技術那是非常落後的,沒有外匯啥也買不到,就是利用這個空檔,咱們引進了一大批的工業技術。
像坦克的l7105毫米火炮,漢斯的發動機技術,一直到王洛穿越過來之前,99a的1500馬力坦克發動機技術都是利用的此項改進型發動機,還有直升機技術,以及利用毛熊分家之時弄來的導彈發射車,船用汽輪機等等。
後世年青一代軍迷只看到了咱們的各項武器裝備層出不窮的出現,殊不知,那是一件件襯衣,一雙雙皮鞋,甚至一件件的小商品外匯購買,是在勤勞的農民工,打工妹的手裏變現來的,一些專家大概忘了農民工,打工妹的辛勤付出,在網絡上胡說八道,他們有今天的生活,安逸的坐在辦公室里吹着空調,指點江山,大概忘記了是這些人的付出給換來的,簡直是白眼狼,忘恩負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huanyuanapp換源app,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作者有多說了幾句題外話,但是在這裏真的不吐不快,咱們要記住他們的辛苦。
話回正題,後世我國造船業三大指標,我國一直保持全球第一,殊不知,這份第一那真是來之不易,舉個例子,咱們造船業與國際正式接軌的“長城號”吧,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造船業,正值命運抉擇的關鍵時期,1980年5月,dl造船廠承接了由世界船王包船王家族投資的“長城”號的建造合同。
合同談判首先從技術上開始,僅《技術說明書》,就有足足三大厚本,除了主機、輔機、艙室、廚房,發電機、污水處理系統、通訊設備、吊車等等,甚至細緻地包括管系、纜繩、錨鏈、扶梯、船員床鋪等,就連床鋪上的壁燈、床鋪下的鞋櫃等,必須統統要有技術說明,在技術說明書里還提出了該輪的各項性能標準,塗裝要達到瑞典sa2.5級,建造工藝採用小本子jsqs標準,管系採用小本子的jis等20多項國際規範和標準,眼前出現的這一幕着實讓我方參加談判的代表應接不暇,一時難以應對,更難的是我們手裏沒有資料,一時間談判陷入了困難,進展緩慢,當船王的弟弟得知這個情況後主動提出委派他的技術顧問負責指導技術,談判介紹相關資料談完了《技術說明書》接下來又談交貨期、違約賠償等。
後來終於正式簽訂了“長城”號的建造合同,合同規定1981年11月交船,優惠期1個月,價格為1218萬美元。
此前我國建造的船舶設計標準,大都是從毛熊那裏沿襲下來的,或是按照華夏的標準來設計的,與約翰牛勞氏標準,完全是兩回事,而“長城”號,完全按照國際規範和標準建造,所以,從人的觀念,到設計、規範、管理,技術、設備、操作、施工等方面,一切都是從頭開始。
設計工作是船舶建造的關鍵環節,負責“長城”號設計,是由當時經驗最為豐富的上海708所,他們設計的“遠望”號航天測量船,和“向陽紅10號”科考船,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們設計的打撈救生船,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裏雲集了,國內眾多的知名船舶設計大師。
我們對飛速發展的航運,和造船領域內新的規範、標準,幾乎一無所知,忽然之間,要求設計人員,全部採用新的規範和標準,確實有些難度,經過努力,4個月後,他們拿出了整個設計圖。
在這麼短的周期內,做到資料圖紙一應俱全,對於一種新型船的開發設計來說,不僅國內沒有先例,就連技術發達的造船強國來說,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那些緊張的日子裏,所里動用所有的人,查資料、找規範,通過外國的親戚和朋友,不惜一切找資料,收集完資料后,讓英文好的人,通宵達旦地翻譯資料,提供給設計人員,就這樣,技術人員還在這邊挑燈夜戰,而遠在千里之外的dl造船廠那邊,已經緊鑼密鼓地行動了起來。
根據合同規定,船廠必須要在18個月內交船,否則,每超1天,就要罰款4500美元,超期150天,船東就可以棄船,一切經濟損失由賣方賠償。
時間緊迫,船廠必須爭分奪秒,夜深人靜時,技術部門製圖室的燈光還亮着,車間裏製造分段的工人們,手裏的焊光,依然此起彼伏地閃爍着。
面對第一條按照國際規範建造的船,建造方法自然與以往有所不同,無論是從結構設計、設備安裝,甚至每一個部位的檢驗,都要嚴格按照英國勞氏船級社的,規範與標準來進行,規範不熟悉,質量要求高,交工期限短,全廠職工集思廣益認真研究,對照新規範提出問題380多條,並針對每個問題制定出具體的應對措施,落實在每個人身上,為了確保按合同期限交船,計劃科編製了詳細的安全生產技術,準備進入日程表。
為了順利交船,船東專程聘請了一位約翰牛的專家,他的名字叫愛倫,是船東包玉星全權委託的驗船師,由於檢驗規範與此前不同,儘管工匠們,比以往更加小心翼翼,到愛倫那裏還是被要求返工。
鑒於此,有關方面想聘請專家來現場作技術指導,可一詢價,要30萬美元,經過研究決定在車間領導、技術人員,和工人們中間組成攻關小組,不分晝夜地進行技術試驗,經過上百次的實驗,終於掌握了高超的切割工藝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