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理念衝突

第131章 理念衝突

第一百三十一章

季興邦與周巡撫大人二人都對對方彼此心存善意,對對方的第一印象非常的好,之後在衙門裏工作交接的時候也非常的愉快。

季興邦主要是待在他的布政使衙門裏面,問清楚布政使大人所管理的是哪幾個方向以及哪幾個項目,在自己所有權管轄的這一畝三分地裏面好好的做事情。

他絕不會不去做任何挑戰周巡撫權威的事情,也不逼迫自己手下的官吏們進行任何的政治站隊或者是政治傾軋活動。

布政使衙門裏的屬官們迎來了季興邦這樣一個好伺候的上官之後,紛紛都鬆了一口氣,覺得自己這五年來應該會過得比較舒心。

這個上司不變着法的折騰大家,也不逞官威磋磨大家,還不會逼迫大家給他送禮,真的挺好的。

老實說西南省這個地方,在大景朝都屬於偏遠不毛之地,這裏面的官位都不怎麼有油水,底層的官員胥吏們收入不算很豐厚。他們是送不起重禮的那種人,也沒有什麼往上爬的心思,只求得過且過,混個溫飽而已。

能被流放到這種地方做官的人,一般是沒有什麼家族勢力運作,在京城也沒有什麼人脈的底層人士。

他們當然也與季興邦沒有什麼利益衝突,不會故意要出什麼么蛾子硬要給新上任的上官季興邦什麼一個下馬威,挑戰他的權威。

因此上下級官吏之間也算交接愉快,大家能夠很好的和平相處。

季興傑這個布政使大人是農事官出身,也知道西南省這個地方農業還可以,但是基本上沒有其他重大的商業活動等等,因此他上任之後主推的就是農業生產。

他將自己做農事官以及臨汾府君之後,朝廷邸報發下來發明或者改良的新式農具的圖樣全部收集起來,在西南省城召集了一批工匠製作出來。

同時也從布政使衙門裏拿一筆銀子,讓屬下的人到鄰省去購買現成的這些新式農具,免費發放給治下的農民們進行試用,幫助大家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生活。

他這本是一片好意,但是卻也很難推廣,受到了一些阻力。

主要是西南省這邊除了漢族之外,還有好幾個不同民族的少數民族,被其他人統稱為西南夷。

這些西南夷雖然都被稱為西南夷,但是每一個民族之間信仰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服飾不同,語言文化不同,彼此之間也有制約有合作。

但是在面對漢族的時候,他們也會聯合起來抵制一些稅收政策,或者是各種制度、工具的推廣。

因此季興邦在西南省剛開始推廣新農具的時候,並不能像以前一般能夠很好的與治下的百姓們好好的交流,待見到成效之後再將這些東西迅速的推廣開。

在他要求治下的府君、縣令、農事官們推行這些新農具的時候,大家都是面露難色。

有些官吏甚至直截了當地跟他回報說,在漢人聚集的區域裏推廣這些東西還能稍微靠譜點兒,有點兒成效。但是要在西南夷聚居的區域裏面推廣這些新農具,簡直是白日做夢。

季興邦於是還想以之前那一招為主,先在省城周邊的農莊裏挑了一些比較誠懇的漢人莊子,免費給他們發放新農具。

例如給他們修建了自動水車,配備了曲轅犁以及三腳耬車等等,農業生產力的提升肉眼可見。

同時派人請其他地方的里長、莊戶來實地參觀,看到新農具的實際效果,這樣他們才有回去自己推廣的動力,而不是被官府衙門的政策逼迫着不得不動彈一下。

自己主動想要替換新農具去推廣的效果,與被官府逼迫着威壓着不得不改變農具的效果顯然會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讓他失望的是,漢人聚居地的里長和莊戶們還能聽話一些。多多少少有人願意免費到省城來看一看,學一學,回去自發的推廣一下新農具,多少還是有一些效果的。

但是西南夷的那些人連叫都叫不動,根本不願意離開自己族人聚居地到省城來,便是免費給他們包了來回的路費都不願意來,更別提讓他們看到效果之後回去推廣新農具了。

因此新農具在西南一那邊推廣的成效是零。

於是季興邦不得不找到了周巡撫,問他一下這件事情的解決方法。

沒有想到周巡撫給他的答案讓他幾乎驚掉了下巴——朝廷對西南省的大政方針是穩定就好,可以犧牲一切的經濟發展。

言下之意便是說——西南夷那邊不願意改進生產力,改變新的農業工具也不用管他們,甚至對於大景朝而言,這還是一件好事。

他們窮就讓他們繼續窮死在那裏好了,正好他們還沒有錢去買鐵器製造兵器,只要他們不犯上作亂,好好的仍然做大景朝的順民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要多事。

季興邦對此非常不解。他對周巡撫說到:“周大人,您是飽識之士,應該明白孟子說那一句著名的論斷‘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以仇寇報之。(注①)’。

若是我們大景朝想要真正收服這些西南夷的心,自然要將他們與治下的漢民同等對待,同樣視做我們大景朝的百姓,而不是如此這般區別對待,萬般提防他們。

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們如此提防他們,他們難道會看不出來嗎?這樣的話他們又怎會真心信任我們,真心歸附大景朝,把自己當做大景朝的百姓。”

周大人皺眉,他覺得季興邦這個人其他的都好,為人也比較謙遜,就是有些年輕人的異想天開,做事情想得太天真,沒有預估到事情的難度。

他對季興邦說道:“可是現在我們治下這些西南夷的人中,便是通漢話的都沒有幾個,我們與他們之間的交流都很困難,只要兩邊不起什麼誤會和衝突,相安無事,就已經是大幸了,還能談什麼其他。”

季興邦說道:“周大人,我們可以加大招收西南夷學生入學的比例,讓他們從小就學習漢文化,識漢字。日後也就能比較好與他們溝通了。

同時也可以給他們畫一個大餅,日後在我們的西南省科舉可管控的範圍之內,錄取一定比例的西南夷族人作為童生、秀才和舉人,並向朝廷上奏給他們做官,讓他們有機會管理漢地,與漢人通婚。

同時我們還可以聘請他們那些懂漢話的族人來給我們教西南夷的語言和文字,這樣的話,日後也有漢族的官員能夠派到西南夷的地盤去做官。雙方互相學習,互相進步。”

周巡撫聞言卻是大皺其眉,他說道:“季大人,你還年輕,不知道什麼是開啟民智的重大作用。要不然古代的聖賢也不會留給我們這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就是說,管理老百姓最好只讓他們知道我們讓他們做什麼,而不要讓他們懂得太多的知識文化,有太高深的文化水平,明白太多的道理,這樣的話會不好管理。

真正好管理的是‘愚民’。

在我治下,現在漢人與西南夷相處甚好,沒有任何的矛盾衝突,大家互相之間井水不犯河水,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若是貿然改變教育方式和科舉方式,讓他們懂了很多文化知識,有了參政的權利,會不會如同放出一頭籠中的猛獸一般,使得西南夷日後更加不好管理。

我不希望西南省日後變得亂糟糟的一片,沒有了如今的安穩。

所以一切政策在我在位的時候,還是如原樣一般為好,我不同意做任何的改革。”

季興邦聞言很是失望,他雖然是西南省的布政史,有督察學政的權利,但是他並沒有權力確定西南省這邊的科舉增加西南夷族人錄取比例的權利,最多只能讓西南夷和漢人有同樣參加考試的權利。

以西南夷族人現在的漢化水平,他們若是派人去與其他漢族人競爭童生考試,絕對一個也考不上。

不僅說也是白說,更會打擊他們的學習和考試的積極性,說不定還會讓他們覺得漢人的考試不公平,竟然一個西南夷人也不錄用,變得仇視漢人,起到反效果。

季興邦只能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做一些事情。

比如說他以布政使的名義讓各縣的縣學每年至少招收三個西南夷人的學生,以官府的財政供養他們繼續學習,每半年將他們送到省城來,季興邦會親自考教這些西南夷族人的學問。

同時,季興邦還在省城當中尋找了一些懂漢話,來謀生的西南夷人,主要是百夷族、景東族,崩山族三族的人來做老師,教大家這三族的語言文字,他不僅自己學,他的妻子時晗雪學,他的一雙兒女學,同時還免費開放給屬官和省城的平民子弟、女孩兒們學。

這三夷與漢族的聚居地離得比較近,漢化程度稍微深一些,算是比較親近漢人的三支西南夷族人。

季興邦準備先學這三族的語言文字,爭取日後能親自與他們交流。

能交流是之後進行一切文化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的基礎。

周巡撫大人自然知道季興邦布政使的這一系列操作。

不過這些在他看來都是異想天開,都是小打小鬧,不會影響他西南省穩定的大局,他也即將離開西南省回京赴任,便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阻止季興邦的這些活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走科舉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重走科舉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1章 理念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