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捉金瓜救大家
拿到金蛋的人正要下山,拾得站在耳朵洞山頂,朝着眾人方向念起咒語。咒語中人們手裏的金蛋忽地變大,竟然成了臉盆大小的金瓜少說也有一百多斤,紫凝山道路崎嶇,怎麼也搬不到山下。
眾人捧着金瓜,坐在山坡上正在想辦法。忽然狂風呼呼烏雲密佈,一聲炸雷震耳欲聾傾刻之間,瓢潑大雨傾盆而下。眾人捧起金瓜,怪得很,這下金瓜輕多了。眾人捧起金瓜跑進耳朵洞避雨。
洞外的雨越下越大,幾丈遠的地方就看不見人。大雨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雨才停了。眾人高興起來,好啊,這下終於可以回家了。忽然有人喊起來:“天哪!山下大水房屋,田地都淹了。”
眾人順着喊聲朝山下一望,山下原來鱗次櫛比的房屋只剩下一些屋頂,莊稼淹了,樹木淹了。始豐溪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水面上漂着傢具和牲畜的屍體。
這時人們才醒悟過來,這哪裏是上山得寶,這分明是神仙下凡來救大家的呀!可神仙在哪裏呢?
一個眼尖的小孩發現了站在洞項的拾得禪師,大喊道:“那不是國清寺的拾得禪師嗎?”
眾人循聲望過去,望到了拾得禪師,齊刷刷地跪了下去,磕頭禮拜感謝道:“謝謝拾得禪師,謝謝拾得禪師。”
拾得將身一躍,從山頂落在眾人面前,對眾人說:“大家不必感謝我,這是如來佛祖顯靈呀。”
眾人轉過身來,向著國清寺方向叩拜如來佛祖。待眾人拜好,拾得說:“諸位施主,看看你們手中都是什麼?”眾人低頭一看,媽呀!什麼時候手中的金瓜變成了普通的南瓜。有人嘆息,有人心疼,還有人不相信。
拾得說:“諸位施主這才是你們應該得到的東西。金子的瓜那麼大那麼重,你們搬不動,又不好吃,又啃不動;如果放在家裏盜賊日夜惦念,還可能是禍殃呢。人要知足,只要夠吃夠用就好。回家吧,把南瓜煮起來當作口糧,留下瓜種水災過後種在地里,度過這次災荒。”
那位老者聽了,對眾人說:“拾得禪師說的對極了!為人不能太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啊!”
說完這話,眾人再一次拜謝拾得。看看山下的大水漸漸退了,眾人跟着那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下山,回到各自的家。
水災過後,始豐溪兩岸的人們真的聽從拾得禪師的話,把南瓜種子種了下去。說來也奇這南瓜種子落地就生,僅僅一天時間,就結滿了瓜,特別大,特別粉,特別甜,還特別耐飢。為紀念拾得禪師的恩典,
從此天台百姓把南瓜叫做“金瓜”。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六位僧人頭戴着笠帽,一路跋山涉水來到天台山。當時天台縣還叫唐興縣。領頭的僧人法號靈佑。靈佑為啥要來天台山呢?靈佑俗姓趙,是福建長溪人。
20歲時在湖南潭州剃度出家,學小乘佛教,精通大乘佛教。有一天靈佑在僧房裏誦經,讀着讀着暗自嘆息說:“我這樣死鑽文字,怎麼能夠證悟生命的真諦?”
靈佑便合上經書。剛咪上眼腈,就見一位奇人站在身邊對他說道:“不需焦慮,潛心修禪就好了,自然有人指點迷津。”
靈佑問道:“請問高人尊號大名?請指點!”奇人道:“你聽過越地的天台山嗎?”靈佑點頭稱是。那人說道:“不妨去天台山走走,自然有人會為你指點。”奇人忽然就不見了,原來是一場夢。
靈佑知道越地天台山不僅風光秀麗,還是智者大師創立佛教天台宗的聖地。靈佑心想莫非我與天台山有緣,奇人示意我去天台山?我應該去天台山朝拜智者大師遺迹,或許真的能夠遇見高人,給我指點迷津。
於是靈佑背起行囊,約了六位僧人一道來到天台山。眼看秀麗的天台山水,他腦子裏閃現出李白的詩句:“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蒼島月。”
靈佑邊走邊欣賞美景,迎面走來一位中年人。只見他頭髮蓬鬆散亂,身着破衣,赤着雙腳,一副隱士打扮。
靈佑正打量間已經來到跟前,雙手合十,問道:“阿彌陀佛,請問法師可是靈佑否?”他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呢?靈佑好生奇怪。中年人笑呵呵地說道:“餘生有緣,老而益光。逢潭則止,遇溈則住。”
靈佑聽了他說的話一知半解,前八個字還可理解,后八個字“逢潭則止,遇溈則住”不可理解,莫非有玄機?靈佑連忙雙手合十施禮,問道:“請問前輩尊姓大名?”
寒山笑道:“貧士名寒”靈佑問:“前輩怎麼曉得我的名字呢?”寒山答:“餘生有緣,緣份緣份。”靈佑又問:“請問前輩你剛剛說的“逢潭則止,遇溈則住'是什麼意思?”
寒山答:“餘生有緣,萬水千山,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渚子。呵呵,餘生有緣,緣份緣份。”邊說邊笑着告辭了。靈佑再次趕路,他邊走邊想,怎麼也猜不透“逢潭則止,遇溈則住。”的意思,
心裏默念着寒山剛剛說的話:“逢潭則止,遇溈則住。”“萬水千山,遇潭則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
靈佑終於來到了國清寺山門,忽見一名臉上沾着灶灰的僧人叫道:“阿彌陀佛,靈佑法師果然如期而來,失迎!失迎!”
靈佑心裏一驚,怎麼又遇到一位知曉自己名字的人,靈佑還禮問道:“請問法師尊號?”拾得答:“呵呵,沒有尊號,人稱拾得。”
說完拾得如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般,拉着靈佑的手走進山門。國清寺主持灌頂師傅問拾得:“平常見你待人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今天怎麼特別熱情呀?”拾得說:“他不同於一般人呀!他將來可是1500人的善知識者。”
拾得領着靈佑進了客堂,對靈佑說:“逢潭則止,遇溈則住。”又說:“萬水千山,遇潭則止。蕕無價寶,賑恤諸子。”
靈佑心裏越發奇怪,他問拾得:“師父和寒山為啥都知道我的名字?而且你們二人說的話,也都一模一樣。”拾得聽了,哈哈大笑,說了一句:“餘生有緣,餘生有緣。”
靈佑在天台禮拜智者遺迹。一天晴空萬里,他往赤城山禮獻猷遺迹后返回國清寺時,走到半道上,忽然聽到老虎的吼聲,靈佑停下腳步,環顧四周。只見松樹林中突然跳出兩個人,扮裝老虎模樣。靈佑再仔細一看,原來是寒山,拾得二位,連忙上前雙手合十,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寒山,拾得哈哈大笑、寒山說道:“自從靈山分別,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靈佑愣了,一時想不起寒山問話的緣由。拾得見此,對寒山說:“老兄多事,時至今日,你還提這個做啥?”
靈佑心裏想,啥時侯在靈山見過寒山的面呢?寒山見靈佑神態木然說:“罷了,罷了,你這個人啊記性介弗好。靈山別後,你做了三生國王,早就把這些事忘記了!蒼天啊蒼天!”
拾得對靈佑說了一句:“餘生有緣,餘生有緣。”說完就拉着寒山的手,笑着轉身離開了。
靈佑離開了天台山,雲遊各地尋師學道,後到江西建昌縣的泐潭寺,參禮馬祖道一弟子懷海禪師,專心研習南宗禪法,深得懷海器重,成為洪州禪系的法徒。這就是寒山、拾得所說的:“逢潭則止”
唐憲宗元和末年,靈佑來到潭州隨緣,聞長沙西北有座大溈山,荒無人煙。靈佑忽然記起在天台山時寒山拾得說的“遇溈即住”的話,幡然醒悟原來寒山拾得暗示我留在這裏弘揚佛法。
從此靈佑就在大溈山開闢道場,在當他群眾的協助下,修建了同慶寺,在大溈山弘禪40年,創立了溈仰宗,很快發展到了1500人的道場,也暗合了拾得所說的“1500人善知識者”。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靈佑圓寂,敕謚“大圓禪師”。
有一年正是春暖花開季節,寒山、拾得、豐干三人一起前往天台山遊覽。一天晴空萬里快到中午,他們三人登上桐柏嶺,累得口渴如火,見前面有一戶人家,就前去想討口水喝。女主人正打掃庭院,看見三位面容和藹的僧人汗水淋淋就說:“三位師父,進堂屋坐坐,喝口茶水。”
寒山、拾得、豐干一聽合掌齊聲念到:“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寒山問道:“請問你家男人在嗎?”女主人說:“沒有,我老公和兒子上山伐樹去了,只有我和婆婆在家。”寒山說:“這樣我們進去不方便。”
女主人想想也是便說:“這樣吧!我帶師傅到屋后柴房,柴房剛收拾乾淨有桌凳在,就到柴房歇歇。”
女主人將三位迎進柴房,又端來三碗涼茶遞給寒山、拾得、豐干,轉身做她自己的事去了。過了一個時辰,老公和兒子伐樹回來洗洗手準備吃午飯。女主人對他們說起三位僧人來家的事。
老公聽了說:“這可是知書達理的師傅啊,人呢?”
女主人說:“在屋后柴房。”她老公說:“快去看看三位師傅是否還在?在的話請他們一起來吃口便飯。”
女主人來到柴房一看,三位師傅還在,正在眯眼打打坐。
女主人喊道:“三位師傅,我家老公打柴回來了,要請三位師傅進屋吃飯。”三人聽后猶豫片刻沒動。拾得對女主人說:“我們三位不能一起進你家吃飯,因為你們家準備的午飯,不可能有那麼多,頂多只能去一個人。”
寒山笑呵呵地說:“師弟說的對,可我們三人都想去吃飯呀!這樣吧我們三位的法號分別叫和合,平安,金銀,你去問一下你家人,你們喜歡請誰,誰就去你家吃飯。”女主人想想這是個好辦法,回頭去問她老公。
她老公說:“請金銀讓金銀為我們家帶來財富。”女主人卻說:“請平安吧,你父子倆每天出門打工作柴,我只希望你們天天平安回家就好。”在一旁的婆婆說話了:“我看最好請和合,老輩人說,家和萬事興啊!”
家人聽了都覺得在理。女主人快步走到柴房,把家人的決定告訴三位僧人,她要領着和合師傅去家裏吃飯。快到家門口時,她回頭一看,寒山、拾得、豐干三位都笑嘻嘻跟來了。
女主人不好意思明說,就微笑問:“你們哪位是和合師傅呀?不是說好只來一個人的嘛。”三位僧人笑呵呵地回答:“你們請其他兩位中的任何一位,就只能來一位,可你請了和合就等於請了我們三人,和合就是叫大家不要分開。”
全家人笑了,也明白了,世人做事情要看重和合,人心和合了,才會有平安,才會有金銀啊!女主人聽得心情舒暢,做了幾樣素菜,一家人和三位師傅坐在一起和和樂樂。
三位吃好飯,雙手合十致謝:“阿彌陀佛,施主們好。看來我們和你們家真有緣份,這頓飯就叫和合飯呢!”拾得問主人姓氏,男主人說:“上輩人逃荒到此,無姓氏。”寒山說:“你們一家人和合美滿,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就取個“和”字諧音姓何吧。”
豐干、寒山、拾得三人回到國清寺,與拾得說起世道人心。寒山說:“世道人心最大的心結就是一個“貪”字,世人貪吃、貪財、貪名利地位,貪榮華富貴等:”
拾得卻說:“是個“爭”字,世人多爭吃、爭財、爭名氣、爭口氣、爭強鬥勝等。”二人又去問豐干師傅,他也說不出所以然,口裏嘟囔着:“隨時,隨時”,逕自騎虎游山去了。
寒山對拾得說:“我們何不各自作出幾首詩來,下次帶到寒石山來,請豐干師傅評判如何?”拾得說:“那太好了。”
半個月後拾得,豐干來到寒石山,在寒岩洞與寒山相見了。三人就坐在洞前岩石上,喝茶賽詩。寒山拿出根竹片,看着上面的字,首先吟起詩來:
貪人好聚財,恰如梟愛子。
子大而食母,財多還害已。
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禍起。
無財亦無禍,鼓翼青雲里。
豐干,拾得都拍掌說:“好詩!”拾得沒帶竹片,站起身來隨口就念:
我勸世人要像我,
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饒一着,切莫與人爭強弱。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
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寒山讚歎說:“你的詩比我的詩通俗生動。”然後又拿出一根竹片吟起來:
常聞國大臣,朱紫簪纓祿。
富貴百千般,貪榮不知辱。
奴馬滿宅舍,貪榮不知辱。
痴福暫時扶,埋頭作地獄。
忽死萬事休,男女當頭哭。
不知有禍殃,前路何疾速。
拾得說:“好詩!”然後又隨口念出自己的詩來:
聽聽聽,堂前父母須當敬,
兄弟同胞要一心,
枕邊讒言休要聽。
天天天,天意與人無兩般,
為人莫做虧心事,
舉頭三尺有青天。
由由由,也有歡喜也有愁,
世間苦樂不均事,
萬物從來不自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
塊莫算計他人有,
富貴貧窮都是命。
寒山說:“這首通俗還奇巧。”然後又拿出一根竹片吟起詩來:
多少般數人,百計求名利。
心貧覓榮華,經營圖富貴。
心未片時歇,奔突如煙氣。
家眷實團圓,一呼百諾至。
不過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死了萬事休,誰人承後嗣。
水浸泥彈丸,方知無意智。
拾得說:“妙詩!”然後隨口念出自己最後一首詩:
安安安,夜間一宿日三餐,
非干己事休招惹,
身得安時夢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祿前生定,
休將巧計害他人,
兒孫自有兒孫福。
守守守,命里有時終須有,
莫恨貧苦怨爹娘,
兒孫兄弟當相守。
己己己,別人閑事不要理,
休言長短笑人飢,
何不將心諒自己。
寒山由衷讚歎說:“這首深化上一首,分量加重。你的詩肯定比我的詩流傳廣泛而又長遠,勸世意義更大些,你勝了。”拾得說:“阿彌陀佛!我的不過是順口溜而已,你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必能傳世你勝了!”
寒山說:“你勝!”拾得說:“你勝!”
最後兩人都把目光投到閉目養神的豐干師父身上。他是當地有名的豐尚書之子,從小讀過許多書,出家后又精通佛法和雜藝,表面上看是有些瘋,實際上有真才學。
寒山叫道:“豐干師傅!”拾得也叫:“豐干師傅!”豐干微微睜開雙眼,伸手指了洞外的廣闊山林問:“同一座山為什麼有的是樹木茂盛,有的是竹林茂密?”
寒山,拾得想了想都說:“那是土質不同之故。”豐干說:“你倆的詩不也如此么!”寒山,拾得不覺相視而笑。
天台西鄉的泉井村一帶突然遭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龜裂,禾苗枯萎。到後來連吃的水都沒有了,要到十幾裡外去挑。
村裡人眼巴巴盼着老天能下一場大雨。這天住在村頭的張婆婆,又像往日一樣站在家門口,對天默默祈禱,祈禱蒼天下場大雨救救百姓。忽然從村外的大路上走來一位中年人老者,衣衫襤褸,骨瘦如柴,步履蹣跚。
張婆婆是個善心人,趕緊迎上去問道:“這位客官從那裏來?到那裏去?”老倌說:“在下從國清寺而來,到天台山雲遊交友求道路過此地。”張婆婆把他扶進屋裏,老倌剛坐下就大喊:“渴啊,渴啊!”
張婆婆轉身從鍋里端來一碗清冽的水,遞給他老倌接了過去,咕嘈咕嚕喝了個精光,把空碗遞給張婆婆,連謝也不謝一聲,拿起拐杖走出門。
老倌來到門外的曬穀場上,用拐杖這裏敲敲那裏篤篤。好一會兒老倌回到屋裏,問張婆婆:“好心人還有水嗎?”
張婆婆搖搖頭為難地說:“不瞞老叔我們這一帶已經半年沒有下雨,溪坑塘井都燥光幹了,連喝水都要斷了。老叔剛才喝的是我們家裏剩下的最後一碗水了。”
老倌說:“沒有水了,這可怎麼辦呢?我口還渴呢!”看着老倌痛苦的樣子,張婆婆走到屋裏那張破木桌前,揭開竹撲籠,捧出一碗冷粥說:“老叔口還口渴,吃碗冷粥吧。”
老倌二話沒說接了過來,“呼呼呼”喝了個精光,抹抹嘴他仍舊謝也不謝,拿出拐杖走到門外,在曬穀場上這裏敲敲那裏篤篤。過了一會兒,老倌又走進屋裏問道:“冷粥還有嗎?”
張婆婆看老倌這副難受的樣子,走到雞窠邊,在稻草窩裏窸窸窸窣窣摸了一陣,摸出一隻白生生的雞蛋來遞給老倌說:“沒水喝連雞都渴死了,就剩下這隻蛋了,老叔吃了補補身吧。”
老倌一點兒也不客氣接了過來,用指甲在蛋殼上戳一個洞,稀里呼嚕一陣吸,吸得只剩下一個蛋殼,把蛋殼丟在桌上。他還是謝也不謝一聲走出門去。
剛走了幾步老信回過頭來,向張婆婆討了一把麥殼。然後又往前走了二十來步,忽然停住了,用拐杖朝地上戳了一個小洞說過話把麥殼朝拐杖戳出的小洞眼一扔。
張婆婆過去看剛剛舉步,老倌不見了。張婆婆來到小洞眼前面,看見小洞眼只有酒盅大小,一寸來深,剛剛撒下的麥殼卻是一粒也沒見。
張婆婆獃獃地立在那裏喃喃自語:“老天保佐今日碰到神仙啦。老佛保佑、神仙救人來啦。”
好一陣子張婆婆才想起老倌吩咐的話,趕緊走到村裡叫來全村的人,用鐵鍬在小洞眼地方使勁挖起來。張婆婆猜得不錯,那老倌真的是神仙寒山。他看到百姓遭災有心來解救,又怕人們不學好,故意化成一個老倌前來試試人心。
他剛來就碰到了張婆婆這位好心人,心裏說這一帶的人真好,我應該救救他們。寒山離開曬穀場出了村化作一陣清風,朝離村十里的西坑山谷飛去。來到一眼滴水泉前面,看着滴水泉像一隻香一樣大,怎麼行呢!太小了。
寒山已經修鍊成仙無所不能,伸出拐杖在那泉眼處只一戳,霎時間泉眼變成竹筒大小,泉水嘩嘩涌了出來,順着山溝朝張婆婆的村子流去。
寒山爬上西坑山頭,朝張婆婆的村子望去。人們正在太陽光下,使勁地挖呀,挖呀!眼看就要挖到麥殼了,可泉水還在現在的答溪口一帶,沒流到呢。
寒山有的是辦法駕起清風來到咨溪口。他脫下腳上的大木屐,赤腳奔進泉水之中,左腳站,右腳踢,一踢一個浪花,一踢一個浪花,把泉水往張婆婆村中趕。頃刻之間,水花飛濺,水流奔馬似的向村子裏流去。
卻說村子裏的人們使勁地挖呀挖呀,挖到兩人深時,鋤頭碰到一塊石板。眾人低頭一看,啊!石板上撒着一把麥殼。
張婆婆說:“不錯,不錯,這麥殼就是神仙撒的。他說見到麥殼就有泉水了,快把石板橇起來。”
眾人齊心協力撬開石板,正在這時寒山把水趕到了,只見一股清涼的泉水涌了上來。井裏的人趕緊爬上來,泉水越涌越多,越涌越滿,滿出了井口,流進村裡流進田地里,莊稼吸飽了水重新綠油油。
人們樂得跳啊,笑啊!比過年過節還高興。從此人們把這口井稱作“泉井”。
連村名也改作“泉井村。”在離村10里地的西坑山中,至今還留下當年寒山趕水時脫下的那雙木屐,人們尊敬地稱它為“木屐岩”。
寒山回到寒岩洞隱居修行,幫助周邊百姓行醫解難。拾得在國清寺誦經念佛,還幫廚幹活。每隔一段時間寒山,拾得總要見面談談人生,慈悲為懷是他倆共同的品格。
這天他們相約到坪天潭購買六月霜(系山中一種草藥,味苦回甜,有解渴防暑之功)用於炎炎夏日在涼亭路廊中為過路行人免費施茶。
午飯過後寒山,拾得已從山民手中收購來上百斤六月霜。他們打點好后,分成兩擔準備擔回國清寺五峰路廊門口供用。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寒山,拾得兩人擔著六月霜回寺路上,突然晴朗的天空烏雲密佈,不一會兒下起了暴雨,隆隆雷聲密集閃電,伴隨着豆大的雨點兒像天河決口傾瀉而下。
寒山,拾得二人見狀趕忙躲入上清溪路廊中避雨。這日的雨下的特別的奇怪,不但雷聲大,雨點大而且長久不停,直到四野一片澤國,也沒有雨止之兆。
寒山、拾得兩人見狀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為難之際,路廊隔壁小院中走出一位五十歲左右的老婦人,名叫好婆。
她慈眉善目,細聲相問:“兩位師傅從何而來?到何處去?”拾得說:“阿彌陀佛!貧僧從天台山坪頭潭而來,到國清寺去,路過此處,囚困此。”
好婆說:“師傅不用着急,大雨不止,雖然我家貧窮,但尚可幫師傅暫避雷雨。時至傍晚師傅一定飢餓了,請兩位師傅暫且在小院西房一坐,我去準備一些晚餐。
寒山、拾得見大雨仍然不止,就同好婆進她小院再說。好婆很快下廚房忙碌起來,切菜,搓麵粉忙個不停,不到半個時辰一籠香甜的紅糖饅頭和鮮香的青菜包子就送到寒山,拾得二人面前。好婆說:“家裏沒有魚沒有肉,這兩樣都是素的,請師傅慢用。”
寒山,拾得二人見素不相識的好婆有此善心,心裏非常感動,連聲向好婆道謝。好婆說:“謝倒不必,你們出門在外,碰到大雨才到此一避,這也是有緣,我今天碰到你們心裏也是高興的,你看現在雨也停了,你們也好上路了,放開吃,吃飽了擔起六月霜就輕鬆多了。”
寒山,拾得見好婆一片好心,每人一口氣吃了五個大饅頭,又喝了一大碗筍乾湯,謝過好婆這才作別。
第二年寒山,拾得二人聽到始豐溪連發大水,靠近始豐溪的村莊受災特別嚴重,低洼之處水漫過屋頂,樹倒屋毀連人也被大水捲走不少。兩人一聽,心急如焚。他們想去年在上清溪路廊避雨,深得好婆的關照,不知好婆家中是否遭災。
於是二人決定擔上80斤上好白麵粉,5斤紅糖,和20斤青菜送到好婆家中。好婆虧得村民的幫助,提前從路廊中撤到高處安置,有驚無險,平安無事。寒山,拾得送上物品,好婆說:“這些東西我一個人也享受不了,還是做成饅頭分送給左鄰右舍,大家一起享用為好。”
二人認為好婆大有善心,就幫她和面搓粉,蒸起一籠籠饅頭,紅的甜,綠的咸,吃得大家連聲叫好。村裏的百姓都誇寒山,拾得二人知恩圖報,誇好婆有福同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