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玉丘水庫(2)

第八章 玉丘水庫(2)

[筆下文學Www.bxwx.net]

28.按照我父親的性格,那田不可能不種,那是一種資源,絕對不能浪費掉。但是,這田種下去,帶來了不盡的麻煩。我是虢家第二個兒子,如果我那早年夭折的得富大哥不算的話。那時我這弟弟,就是現在要寫我父親的這個弟弟,還沒出生呢。我當時已經十多歲了,雖然還不大懂事,但我印象很深刻。

其實,六溪的人之所以敢那麼做是有原因的。縣委副書記高年成是六溪人,早年我們跟六溪是一個生產大隊,叫老鋪生產大隊,屬於沙溪坪人民公社。六一年縮小人民公社,成立老鋪人民公社,下有六溪大隊。我們則從原老鋪生產大隊劃出來作為玉丘大隊,由嶺壩人民公社管,彼此到了兩個不同的人民公社。而當初高年成跟我父親都在一起工作,他是一把手,我父親是副書記兼大隊長,六溪現在的支部書記王啟貴跟我父親都在一個支委。六溪人因為自家出了個縣委副書記,總覺得是有人撐腰的,所以就膽子大。

那次群眾事件發生后,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影響很不好,結果父親跟王啟貴兩個人都到縣裏作了檢討。但我父親對三個大隊的群眾包圍六溪人的行為不負直接責任,聽說只是在間接上負有領導責任。縣裏又知道父親在防止流血衝突上有功,所以作了檢討后又給予了表揚。同樣一件事,又是檢討又是表揚的,鄉親們都不懂,說既然檢討后又得了表揚,不是兩相抵消了,虢支書你就什麼事也沒有,我們還聽你的,那田我們得種,這事情就是論到天上去我們也是種自家的田嘛!

王啟貴是要對群眾事件負責任的,作了檢討,還受到了紀律處分。但是又說,他在關鍵時刻能夠深明大義,最後對避免可能發生的流血衝突也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對此也給予了口頭表揚。兩個支書都挨了批評,同時兩人又都受到表揚,老百姓就不太懂得其中的深奧道理了。老百姓喜歡算個斤兩,大體一核計,王啟貴的批評大於表揚,虢支書的表揚多於批評,那麼理還在咱們這一邊,咱們要理直氣壯地把自己的田種下去!

父親派了勞力去整田,六溪的人沒敢再阻攔。但是,他們卻也派人去整田,跟我們搶地方,這不是往人家灶堂里拿燒火鉗嗎?真是豈有此理!很顯然,人家還是仗着有縣官做靠山嘛,要不然怎麼敢這樣不講道理!

為了避免衝突,父親說算了,讓他們去搞點,我們宰相肚裏好撐船,就算支援他們一點也算不得什麼。

很多人還是不服這口氣,提出來他們硬要是這麼做的話,我們到時候就在給他們的補產中扣數,他們在水庫里搶種的露天田裏打多少糧食,我們就給扣多少,看他們是要現成的好呢,還是自己去苦爬苦撐的好!父親說都算了吧,事情不是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你們想想看,人家會是傻子嗎?再說到時誰能知道人家打了多少糧食呢?

就這樣,我們看着人家在自己水庫里的露乾田裏鼓搗。

我們都知道我們也算是做到仁至義盡了!但我們的讓步,還是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水位上來以後,他們六溪的人說他們的田裏剛施過肥,不准我們滿水,要求我們打開水庫的涵洞放水。父親不答應,他們就派人晚上偷偷地拔水庫大壩下面的涵洞塞子放水。父親只好派人在涵洞口值班守護,結果值班人員跟偷塞子的人打架了。我們的人是忍無可忍,將偷水賊打了個半死。幾天後水庫涵洞口那裏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幾十人參與的打架事件,兩邊的人都受了傷。

這事公社處理不了,雙方屬於不同的公社。那時公社上面還有區,老鋪公社屬沙溪坪區,嶺壩公社則屬白水區,所以玉丘跟六溪成了區與區之間的邊界。這邊界糾紛要處理的話那就一下子到了縣裏。這次打架的事,我們是贏家,我們的人雖然也受了點小傷,但我們的人多,又是發生在自己的地盤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水平,把他們幾個最後還頑固抵抗的人直打得在地上不能動彈,直到父親趕到現場喝令大家住了手,否則的話那幾個人興許就回不去了呢!

王啟貴因上次的事就挨過批評,這次自知理虧,也不敢主動告到縣裏去,打架的事不了了之。

但正因為如此,雙方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結怨愈深了。那田看來是沒法種了,要種的話,不知還會有多少麻煩呢?

父親終於來了脾氣,帶領全大隊勞力開進水庫,只一天的功夫,將好幾十畝露乾田埂統統倒完,露乾田不見了影子,真正融入了水庫。我們已種下的田埂倒了,他們已種下的田埂也被上百把鋤頭推毀。六溪的人眼睜睜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插下去的田頃刻間土崩瓦解,捶胸頓足也是枉然,因為我們自己的田埂也被推毀了,大有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壯烈,而且我們是在自己的水庫里施工,就象當初修水庫一個樣,無法奈何我們。

我們那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當初修水庫的時候,按理說,那些田埂也早該被推倒了。當時也是父親看到了可利用退水季節的空檔種個二季稻什麼的才將那些田埂留了下來,沒想到因為碰上了不講理的人,父親的計劃終歸不能實現。父親感嘆地說過,如今這年月是好人怕惡人,惡人怕不要臉的人,不要臉的人怕不要命的人。而且為著某種利益,好人就可以變惡人,惡人往往是不要臉的人,不要臉的人當然可以不要命,因為連面子都不要的人,那命還抵錢嗎?他安慰大家道,我們是好人,我們是要臉的,我們的命是寶貴的,我們犯不着胡來。

父親說的道理我開始不大明白,長大后才知道父親的見解有多麼精闢。不過我覺得父親早年的話拿來說明今天的社會則更恰當不過,在很多事情上我記着了父親給我的教誨。

父親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堤外損失堤內補,他開始發動鄉親們開田擴地。

那時正好要發揚大寨精神,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父親說大寨人民好生了得,真正發揚了革命大無畏精神,與天斗,與地斗,改天換地,在虎頭山上造梯田,在石山坳里建居民點,向自然要糧食,靠自己建家園,憑勞動謀幸福,是全國農民學習的榜樣。父親說大寨的自然條件可夠糟的了,幾乎全是石頭山,哪能想望有我們這樣肥沃的土地呢?可人家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硬是在石頭縫裏摳出了糧食!那才真叫做見縫插針呢!我們這卻是現成的條件,我們在黃土地上挖下去就是稻田,我們不能多開一些田嗎?三年補產量不要緊,水庫里那點露乾田也算不了什麼。我們如果以此為動力,開出自己的田,不僅可以多打糧食,度過難關,還是件造福後代子孫的好事呢!**就說了,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我們就要把壞的變成好的東西,水庫里那幾十畝田本來就是水淹面積,如今倒了田埂乾乾脆脆作水庫,也免得人家看着眼紅,老生麻煩。我們再開出一些田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不是由壞事變成好事了?

於是破土開田的工程就開始了。

這次開田的工程全沒有修水庫、修馬路那麼熱火朝天。主要是因為沒在一起搞,而是以生產隊為單位,每個工地就沒有那麼多的人了。各個工地上也沒有迎風飄揚的紅旗、大放厥詞的高音喇叭,更沒有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場面,甚至連勞動號子也沒有。人們默默地幹着,暗暗地使勁,在心裏積聚着力量。很有點愚公移山的悲壯,也確實象學大寨的勁頭。這是從總體上來講的,如果到每個生產隊的開田工地去看看,那種勞動的熱烈勁頭還是特別令人振奮的。在那樣的冬天裏男人們卻大多都光了膀子,汗如雨淋。女人們只穿件薄衫,動作起來胸部裏面的內容象吊在瓜架上的冬瓜大幅度地甩來甩去。也虧了她們一個個前面帶了那麼大負擔,跟男人們一樣地揮汗如雨,又不能全脫了衣衫圖個舒服,熱不過了頂多撩起薄衫往臉上摸一把。有時不小心讓兩個“冬瓜”顯個山露個水的,男人們就多成了“偷瓜賊”,眼睛拉直了地死盯着看一把過癮。要是被“瓜主”們意識到了,她們也不生氣,少有羞怯感的,往往朝不要臉的男人們一頓臭罵:“沒見過怎麼的?要不要老娘喂口奶給你吃?”隨即一陣鬨笑,被罵的男人立即勾了頭,鋤頭很命地啃進土裏,掀起老大一塊土,“我操你的”一聲瞎罵,裝作跟土塊過不去。

開田的工程是斷斷續續的,是持續了好幾個冬閑季節陸續開成的,到後來每個生產隊都增田不少。拿我們虢家來說,這裏那裏開了不少田。在獅子嶺山腳、新屋嶺、早禾山、邵家嶺、牛腳沖等等地方都開出了田。玉丘水庫修成后,引水渠曲曲彎彎打我們田洞裏、山腳下經過,我們就基本上沿着這條線開。在山腳下渠道的上位開田時,我們也不是一味地亂開,大體上以一兩條水車能灌溉為標準。給新開出來的田取名是很興奮的,象“新開田”、“大寨丘”、“渠背丘”、“獅子畝”、“紅旗丘”、“幸福田”……名稱、面積和等級都一一登記造了冊,看着自己手裏出來的新的田畝冊子,鄉親們高興得象抱了新娃娃似的。那陣子開田的同時我們還開出了水潭吶!水潭都在山腳下新開的田的上位開,蓄山水,以補水渠車水灌溉的不足,還可以養魚。開潭的工程就比開一丘田大多了,對於一個生產隊來說,不亞於修個小水庫的工程量呢!我們隊裏象“井岡潭”、“深坎潭”、“嶺背潭”等都是那年月開出來的!

我們那裏的水田多數是叫做什麼什麼“丘”或者什麼什麼“田”的,也有少數叫做什麼什麼“畝”的。水田的名稱真的稱得上是五花八門,叫什麼的都有。儘管原有水田的名稱多得很,但大家卻是熟得很,隨口就能叫得出來的,簡直如數家珍,比方什麼井坎丘、黑白丘、長丘、圓丘、武夫丘、神民丘、方丘、條子田、叔得丘、路邊畝、陶唐丘、昆吾丘、孟盈丘、赤望丘、九彎丘、參衛丘、邵家畝、墟子田……

對於這些水田的名稱,我弟弟後來還生出很大的興趣來,他甚至對此做了一番研究,結果他宣佈說,我們虢家那些老水田的名稱,當中有還有那麼一些甚至是很古老的呢,那些老名字簡直就跟出土文物一樣古老呢!

我弟弟說,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裏有這樣的記載:

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皡爰過,黃帝所為。

弟弟說,你們看,我們虢家水田的一些名稱,原來在《山海經》裏都能找得到現成的名字呢!當然,《山海經》裏提到的那些“丘”,指的是山,不是水田。本來,丘者,隆也,山也,陵也,丘即丘陵是也,山嶺是也。我們隊裏那些稻田名稱里的“丘”,指的卻是水田。詞彙的發展衍變很複雜,而且還有方言的因素在裏面。《山海經》裏指山、土及其之上的樹木的“丘”,到了我們這裏,如今是指水、泥與及其之上的作物的“丘”了。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隊裏現在那幾丘水田的名稱,跟《山海經》的聯繫或者說是某種淵源上的東西,是實際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這個現象很有趣,很值得一番研究呢!看來,我們隊裏有那麼一些水田,年代怕是也有點古老了。至於具體來講,那幾丘水田的名稱是什麼時候、是誰、是怎樣給命名的,怕是難以說得清了!

除了開墾新田,父親還組織大家對原來的田地潭窪進行拾掇整理,主要就是小丘並大丘,小潭成大田,旱土開作田。在農田總面積上父親顯得很吝嗇,他想盡辦法增加人均占田面積,那幾年經過鄉親們自己的努力,確實增田不少哩!

開田開潭需要的是勞力,多出來的田畝要種下來也需要勞力。那時的農業投入主要也就是個勞力,社員們貢獻的就是氣力,生產氣力的是勞動熱情。父親很能鼓起大家的勞動熱情,他總給大家說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道理,鄉親們覺得有奔頭,為自己干,為子孫干,多流汗,值!

玉丘大隊開田開潭的事情公社知道后,很感興趣,給予了高度重視。公社羅書記帶了很多人來看,準備把材料報縣裏。首先得組織全公社來參觀、學習、開現場會,推廣經驗。父親一聽這樣就急了,央求羅書記放他一馬,誰都知道這些做法就是幹部出風頭,老百姓遭殃,吃呀喝呀什麼的都來了,自己增加的糧食在哪裏還沒看到哩!

羅慶林書記對父親的態度很不樂意,就一個勁地做父親的工作,說父親是死腦筋,不開竅什麼的。父親有意讓鄉親們來說話,大家就都說羅書記我們不要開現場會,我們的田多了,就更加忙不過來了,我們沒工夫陪呀!政府關心的話,公社給我們點購買種子的錢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有人就擔心了,說是這樣一來呀,公社書記會不會認為我們支書是刁官帶刁民呢?事實是羅慶林書記對此事確實很不高興,誰都看得出那天他一臉的陰沉,象是就要下一場黑雨似的,好在沒有當場打雷呢!

關於是不是同意參觀、學習、開現場會、寫材料,父親跟何香蘭也鬧了意見。何香蘭有一大套道理,說農業學大寨就要學到行動上,人家都講在嘴裏,唱在口裏,只有我們玉丘學大寨是學在行動上,學出了結果,學出了成績。這成績肯定不容抹殺了,值得宣傳的還是要宣傳嘛!一宣傳,我們玉丘就是全公社甚至全縣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都有可能,我們不值嗎?她越說越激動,父親卻越聽越氣憤,毫不留情地罵她是心術不正!結果何香蘭哭得很傷心,接下來的那次支委會她都沒參加。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其他支委都支持父親的意見,何香蘭是勢單力薄、孤掌難鳴。

結果,由於玉丘幹部群眾的明顯不樂意和推辭,在玉丘召開農業學大寨現場會的計劃終於取消了。

[筆下文學Www.bxwx.net]

28.按照我父親的性格,那田不可能不種,那是一種資源,絕對不能浪費掉。但是,這田種下去,帶來了不盡的麻煩。我是虢家第二個兒子,如果我那早年夭折的得富大哥不算的話。那時我這弟弟,就是現在要寫我父親的這個弟弟,還沒出生呢。我當時已經十多歲了,雖然還不大懂事,但我印象很深刻。

其實,六溪的人之所以敢那麼做是有原因的。縣委副書記高年成是六溪人,早年我們跟六溪是一個生產大隊,叫老鋪生產大隊,屬於沙溪坪人民公社。六一年縮小人民公社,成立老鋪人民公社,下有六溪大隊。我們則從原老鋪生產大隊劃出來作為玉丘大隊,由嶺壩人民公社管,彼此到了兩個不同的人民公社。而當初高年成跟我父親都在一起工作,他是一把手,我父親是副書記兼大隊長,六溪現在的支部書記王啟貴跟我父親都在一個支委。六溪人因為自家出了個縣委副書記,總覺得是有人撐腰的,所以就膽子大。

那次群眾事件發生后,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影響很不好,結果父親跟王啟貴兩個人都到縣裏作了檢討。但我父親對三個大隊的群眾包圍六溪人的行為不負直接責任,聽說只是在間接上負有領導責任。縣裏又知道父親在防止流血衝突上有功,所以作了檢討后又給予了表揚。同樣一件事,又是檢討又是表揚的,鄉親們都不懂,說既然檢討后又得了表揚,不是兩相抵消了,虢支書你就什麼事也沒有,我們還聽你的,那田我們得種,這事情就是論到天上去我們也是種自家的田嘛!

王啟貴是要對群眾事件負責任的,作了檢討,還受到了紀律處分。但是又說,他在關鍵時刻能夠深明大義,最後對避免可能發生的流血衝突也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對此也給予了口頭表揚。兩個支書都挨了批評,同時兩人又都受到表揚,老百姓就不太懂得其中的深奧道理了。老百姓喜歡算個斤兩,大體一核計,王啟貴的批評大於表揚,虢支書的表揚多於批評,那麼理還在咱們這一邊,咱們要理直氣壯地把自己的田種下去!

父親派了勞力去整田,六溪的人沒敢再阻攔。但是,他們卻也派人去整田,跟我們搶地方,這不是往人家灶堂里拿燒火鉗嗎?真是豈有此理!很顯然,人家還是仗着有縣官做靠山嘛,要不然怎麼敢這樣不講道理!

為了避免衝突,父親說算了,讓他們去搞點,我們宰相肚裏好撐船,就算支援他們一點也算不得什麼。

很多人還是不服這口氣,提出來他們硬要是這麼做的話,我們到時候就在給他們的補產中扣數,他們在水庫里搶種的露天田裏打多少糧食,我們就給扣多少,看他們是要現成的好呢,還是自己去苦爬苦撐的好!父親說都算了吧,事情不是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你們想想看,人家會是傻子嗎?再說到時誰能知道人家打了多少糧食呢?

就這樣,我們看着人家在自己水庫里的露乾田裏鼓搗。

我們都知道我們也算是做到仁至義盡了!但我們的讓步,還是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水位上來以後,他們六溪的人說他們的田裏剛施過肥,不准我們滿水,要求我們打開水庫的涵洞放水。父親不答應,他們就派人晚上偷偷地拔水庫大壩下面的涵洞塞子放水。父親只好派人在涵洞口值班守護,結果值班人員跟偷塞子的人打架了。我們的人是忍無可忍,將偷水賊打了個半死。幾天後水庫涵洞口那裏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幾十人參與的打架事件,兩邊的人都受了傷。

這事公社處理不了,雙方屬於不同的公社。那時公社上面還有區,老鋪公社屬沙溪坪區,嶺壩公社則屬白水區,所以玉丘跟六溪成了區與區之間的邊界。這邊界糾紛要處理的話那就一下子到了縣裏。這次打架的事,我們是贏家,我們的人雖然也受了點小傷,但我們的人多,又是發生在自己的地盤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水平,把他們幾個最後還頑固抵抗的人直打得在地上不能動彈,直到父親趕到現場喝令大家住了手,否則的話那幾個人興許就回不去了呢!

王啟貴因上次的事就挨過批評,這次自知理虧,也不敢主動告到縣裏去,打架的事不了了之。

但正因為如此,雙方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結怨愈深了。那田看來是沒法種了,要種的話,不知還會有多少麻煩呢?

父親終於來了脾氣,帶領全大隊勞力開進水庫,只一天的功夫,將好幾十畝露乾田埂統統倒完,露乾田不見了影子,真正融入了水庫。我們已種下的田埂倒了,他們已種下的田埂也被上百把鋤頭推毀。六溪的人眼睜睜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插下去的田頃刻間土崩瓦解,捶胸頓足也是枉然,因為我們自己的田埂也被推毀了,大有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壯烈,而且我們是在自己的水庫里施工,就象當初修水庫一個樣,無法奈何我們。

我們那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當初修水庫的時候,按理說,那些田埂也早該被推倒了。當時也是父親看到了可利用退水季節的空檔種個二季稻什麼的才將那些田埂留了下來,沒想到因為碰上了不講理的人,父親的計劃終歸不能實現。父親感嘆地說過,如今這年月是好人怕惡人,惡人怕不要臉的人,不要臉的人怕不要命的人。而且為著某種利益,好人就可以變惡人,惡人往往是不要臉的人,不要臉的人當然可以不要命,因為連面子都不要的人,那命還抵錢嗎?他安慰大家道,我們是好人,我們是要臉的,我們的命是寶貴的,我們犯不着胡來。

父親說的道理我開始不大明白,長大后才知道父親的見解有多麼精闢。不過我覺得父親早年的話拿來說明今天的社會則更恰當不過,在很多事情上我記着了父親給我的教誨。

父親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堤外損失堤內補,他開始發動鄉親們開田擴地。

那時正好要發揚大寨精神,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父親說大寨人民好生了得,真正發揚了革命大無畏精神,與天斗,與地斗,改天換地,在虎頭山上造梯田,在石山坳里建居民點,向自然要糧食,靠自己建家園,憑勞動謀幸福,是全國農民學習的榜樣。父親說大寨的自然條件可夠糟的了,幾乎全是石頭山,哪能想望有我們這樣肥沃的土地呢?可人家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硬是在石頭縫裏摳出了糧食!那才真叫做見縫插針呢!我們這卻是現成的條件,我們在黃土地上挖下去就是稻田,我們不能多開一些田嗎?三年補產量不要緊,水庫里那點露乾田也算不了什麼。我們如果以此為動力,開出自己的田,不僅可以多打糧食,度過難關,還是件造福後代子孫的好事呢!**就說了,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我們就要把壞的變成好的東西,水庫里那幾十畝田本來就是水淹面積,如今倒了田埂乾乾脆脆作水庫,也免得人家看着眼紅,老生麻煩。我們再開出一些田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不是由壞事變成好事了?

於是破土開田的工程就開始了。

這次開田的工程全沒有修水庫、修馬路那麼熱火朝天。主要是因為沒在一起搞,而是以生產隊為單位,每個工地就沒有那麼多的人了。各個工地上也沒有迎風飄揚的紅旗、大放厥詞的高音喇叭,更沒有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場面,甚至連勞動號子也沒有。人們默默地幹着,暗暗地使勁,在心裏積聚着力量。很有點愚公移山的悲壯,也確實象學大寨的勁頭。這是從總體上來講的,如果到每個生產隊的開田工地去看看,那種勞動的熱烈勁頭還是特別令人振奮的。在那樣的冬天裏男人們卻大多都光了膀子,汗如雨淋。女人們只穿件薄衫,動作起來胸部裏面的內容象吊在瓜架上的冬瓜大幅度地甩來甩去。也虧了她們一個個前面帶了那麼大負擔,跟男人們一樣地揮汗如雨,又不能全脫了衣衫圖個舒服,熱不過了頂多撩起薄衫往臉上摸一把。有時不小心讓兩個“冬瓜”顯個山露個水的,男人們就多成了“偷瓜賊”,眼睛拉直了地死盯着看一把過癮。要是被“瓜主”們意識到了,她們也不生氣,少有羞怯感的,往往朝不要臉的男人們一頓臭罵:“沒見過怎麼的?要不要老娘喂口奶給你吃?”隨即一陣鬨笑,被罵的男人立即勾了頭,鋤頭很命地啃進土裏,掀起老大一塊土,“我操你的”一聲瞎罵,裝作跟土塊過不去。

開田的工程是斷斷續續的,是持續了好幾個冬閑季節陸續開成的,到後來每個生產隊都增田不少。拿我們虢家來說,這裏那裏開了不少田。在獅子嶺山腳、新屋嶺、早禾山、邵家嶺、牛腳沖等等地方都開出了田。玉丘水庫修成后,引水渠曲曲彎彎打我們田洞裏、山腳下經過,我們就基本上沿着這條線開。在山腳下渠道的上位開田時,我們也不是一味地亂開,大體上以一兩條水車能灌溉為標準。給新開出來的田取名是很興奮的,象“新開田”、“大寨丘”、“渠背丘”、“獅子畝”、“紅旗丘”、“幸福田”……名稱、面積和等級都一一登記造了冊,看着自己手裏出來的新的田畝冊子,鄉親們高興得象抱了新娃娃似的。那陣子開田的同時我們還開出了水潭吶!水潭都在山腳下新開的田的上位開,蓄山水,以補水渠車水灌溉的不足,還可以養魚。開潭的工程就比開一丘田大多了,對於一個生產隊來說,不亞於修個小水庫的工程量呢!我們隊裏象“井岡潭”、“深坎潭”、“嶺背潭”等都是那年月開出來的!

我們那裏的水田多數是叫做什麼什麼“丘”或者什麼什麼“田”的,也有少數叫做什麼什麼“畝”的。水田的名稱真的稱得上是五花八門,叫什麼的都有。儘管原有水田的名稱多得很,但大家卻是熟得很,隨口就能叫得出來的,簡直如數家珍,比方什麼井坎丘、黑白丘、長丘、圓丘、武夫丘、神民丘、方丘、條子田、叔得丘、路邊畝、陶唐丘、昆吾丘、孟盈丘、赤望丘、九彎丘、參衛丘、邵家畝、墟子田……

對於這些水田的名稱,我弟弟後來還生出很大的興趣來,他甚至對此做了一番研究,結果他宣佈說,我們虢家那些老水田的名稱,當中有還有那麼一些甚至是很古老的呢,那些老名字簡直就跟出土文物一樣古老呢!

我弟弟說,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裏有這樣的記載:

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皡爰過,黃帝所為。

弟弟說,你們看,我們虢家水田的一些名稱,原來在《山海經》裏都能找得到現成的名字呢!當然,《山海經》裏提到的那些“丘”,指的是山,不是水田。本來,丘者,隆也,山也,陵也,丘即丘陵是也,山嶺是也。我們隊裏那些稻田名稱里的“丘”,指的卻是水田。詞彙的發展衍變很複雜,而且還有方言的因素在裏面。《山海經》裏指山、土及其之上的樹木的“丘”,到了我們這裏,如今是指水、泥與及其之上的作物的“丘”了。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隊裏現在那幾丘水田的名稱,跟《山海經》的聯繫或者說是某種淵源上的東西,是實際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這個現象很有趣,很值得一番研究呢!看來,我們隊裏有那麼一些水田,年代怕是也有點古老了。至於具體來講,那幾丘水田的名稱是什麼時候、是誰、是怎樣給命名的,怕是難以說得清了!

除了開墾新田,父親還組織大家對原來的田地潭窪進行拾掇整理,主要就是小丘並大丘,小潭成大田,旱土開作田。在農田總面積上父親顯得很吝嗇,他想盡辦法增加人均占田面積,那幾年經過鄉親們自己的努力,確實增田不少哩!

開田開潭需要的是勞力,多出來的田畝要種下來也需要勞力。那時的農業投入主要也就是個勞力,社員們貢獻的就是氣力,生產氣力的是勞動熱情。父親很能鼓起大家的勞動熱情,他總給大家說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道理,鄉親們覺得有奔頭,為自己干,為子孫干,多流汗,值!

玉丘大隊開田開潭的事情公社知道后,很感興趣,給予了高度重視。公社羅書記帶了很多人來看,準備把材料報縣裏。首先得組織全公社來參觀、學習、開現場會,推廣經驗。父親一聽這樣就急了,央求羅書記放他一馬,誰都知道這些做法就是幹部出風頭,老百姓遭殃,吃呀喝呀什麼的都來了,自己增加的糧食在哪裏還沒看到哩!

羅慶林書記對父親的態度很不樂意,就一個勁地做父親的工作,說父親是死腦筋,不開竅什麼的。父親有意讓鄉親們來說話,大家就都說羅書記我們不要開現場會,我們的田多了,就更加忙不過來了,我們沒工夫陪呀!政府關心的話,公社給我們點購買種子的錢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有人就擔心了,說是這樣一來呀,公社書記會不會認為我們支書是刁官帶刁民呢?事實是羅慶林書記對此事確實很不高興,誰都看得出那天他一臉的陰沉,象是就要下一場黑雨似的,好在沒有當場打雷呢!

關於是不是同意參觀、學習、開現場會、寫材料,父親跟何香蘭也鬧了意見。何香蘭有一大套道理,說農業學大寨就要學到行動上,人家都講在嘴裏,唱在口裏,只有我們玉丘學大寨是學在行動上,學出了結果,學出了成績。這成績肯定不容抹殺了,值得宣傳的還是要宣傳嘛!一宣傳,我們玉丘就是全公社甚至全縣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都有可能,我們不值嗎?她越說越激動,父親卻越聽越氣憤,毫不留情地罵她是心術不正!結果何香蘭哭得很傷心,接下來的那次支委會她都沒參加。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其他支委都支持父親的意見,何香蘭是勢單力薄、孤掌難鳴。

結果,由於玉丘幹部群眾的明顯不樂意和推辭,在玉丘召開農業學大寨現場會的計劃終於取消了。

[筆下文學Www.bxwx.net]

28.按照我父親的性格,那田不可能不種,那是一種資源,絕對不能浪費掉。但是,這田種下去,帶來了不盡的麻煩。我是虢家第二個兒子,如果我那早年夭折的得富大哥不算的話。那時我這弟弟,就是現在要寫我父親的這個弟弟,還沒出生呢。我當時已經十多歲了,雖然還不大懂事,但我印象很深刻。

其實,六溪的人之所以敢那麼做是有原因的。縣委副書記高年成是六溪人,早年我們跟六溪是一個生產大隊,叫老鋪生產大隊,屬於沙溪坪人民公社。六一年縮小人民公社,成立老鋪人民公社,下有六溪大隊。我們則從原老鋪生產大隊劃出來作為玉丘大隊,由嶺壩人民公社管,彼此到了兩個不同的人民公社。而當初高年成跟我父親都在一起工作,他是一把手,我父親是副書記兼大隊長,六溪現在的支部書記王啟貴跟我父親都在一個支委。六溪人因為自家出了個縣委副書記,總覺得是有人撐腰的,所以就膽子大。

那次群眾事件發生后,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影響很不好,結果父親跟王啟貴兩個人都到縣裏作了檢討。但我父親對三個大隊的群眾包圍六溪人的行為不負直接責任,聽說只是在間接上負有領導責任。縣裏又知道父親在防止流血衝突上有功,所以作了檢討后又給予了表揚。同樣一件事,又是檢討又是表揚的,鄉親們都不懂,說既然檢討后又得了表揚,不是兩相抵消了,虢支書你就什麼事也沒有,我們還聽你的,那田我們得種,這事情就是論到天上去我們也是種自家的田嘛!

王啟貴是要對群眾事件負責任的,作了檢討,還受到了紀律處分。但是又說,他在關鍵時刻能夠深明大義,最後對避免可能發生的流血衝突也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對此也給予了口頭表揚。兩個支書都挨了批評,同時兩人又都受到表揚,老百姓就不太懂得其中的深奧道理了。老百姓喜歡算個斤兩,大體一核計,王啟貴的批評大於表揚,虢支書的表揚多於批評,那麼理還在咱們這一邊,咱們要理直氣壯地把自己的田種下去!

父親派了勞力去整田,六溪的人沒敢再阻攔。但是,他們卻也派人去整田,跟我們搶地方,這不是往人家灶堂里拿燒火鉗嗎?真是豈有此理!很顯然,人家還是仗着有縣官做靠山嘛,要不然怎麼敢這樣不講道理!

為了避免衝突,父親說算了,讓他們去搞點,我們宰相肚裏好撐船,就算支援他們一點也算不得什麼。

很多人還是不服這口氣,提出來他們硬要是這麼做的話,我們到時候就在給他們的補產中扣數,他們在水庫里搶種的露天田裏打多少糧食,我們就給扣多少,看他們是要現成的好呢,還是自己去苦爬苦撐的好!父親說都算了吧,事情不是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你們想想看,人家會是傻子嗎?再說到時誰能知道人家打了多少糧食呢?

就這樣,我們看着人家在自己水庫里的露乾田裏鼓搗。

我們都知道我們也算是做到仁至義盡了!但我們的讓步,還是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水位上來以後,他們六溪的人說他們的田裏剛施過肥,不准我們滿水,要求我們打開水庫的涵洞放水。父親不答應,他們就派人晚上偷偷地拔水庫大壩下面的涵洞塞子放水。父親只好派人在涵洞口值班守護,結果值班人員跟偷塞子的人打架了。我們的人是忍無可忍,將偷水賊打了個半死。幾天後水庫涵洞口那裏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幾十人參與的打架事件,兩邊的人都受了傷。

這事公社處理不了,雙方屬於不同的公社。那時公社上面還有區,老鋪公社屬沙溪坪區,嶺壩公社則屬白水區,所以玉丘跟六溪成了區與區之間的邊界。這邊界糾紛要處理的話那就一下子到了縣裏。這次打架的事,我們是贏家,我們的人雖然也受了點小傷,但我們的人多,又是發生在自己的地盤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水平,把他們幾個最後還頑固抵抗的人直打得在地上不能動彈,直到父親趕到現場喝令大家住了手,否則的話那幾個人興許就回不去了呢!

王啟貴因上次的事就挨過批評,這次自知理虧,也不敢主動告到縣裏去,打架的事不了了之。

但正因為如此,雙方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結怨愈深了。那田看來是沒法種了,要種的話,不知還會有多少麻煩呢?

父親終於來了脾氣,帶領全大隊勞力開進水庫,只一天的功夫,將好幾十畝露乾田埂統統倒完,露乾田不見了影子,真正融入了水庫。我們已種下的田埂倒了,他們已種下的田埂也被上百把鋤頭推毀。六溪的人眼睜睜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插下去的田頃刻間土崩瓦解,捶胸頓足也是枉然,因為我們自己的田埂也被推毀了,大有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壯烈,而且我們是在自己的水庫里施工,就象當初修水庫一個樣,無法奈何我們。

我們那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當初修水庫的時候,按理說,那些田埂也早該被推倒了。當時也是父親看到了可利用退水季節的空檔種個二季稻什麼的才將那些田埂留了下來,沒想到因為碰上了不講理的人,父親的計劃終歸不能實現。父親感嘆地說過,如今這年月是好人怕惡人,惡人怕不要臉的人,不要臉的人怕不要命的人。而且為著某種利益,好人就可以變惡人,惡人往往是不要臉的人,不要臉的人當然可以不要命,因為連面子都不要的人,那命還抵錢嗎?他安慰大家道,我們是好人,我們是要臉的,我們的命是寶貴的,我們犯不着胡來。

父親說的道理我開始不大明白,長大后才知道父親的見解有多麼精闢。不過我覺得父親早年的話拿來說明今天的社會則更恰當不過,在很多事情上我記着了父親給我的教誨。

父親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堤外損失堤內補,他開始發動鄉親們開田擴地。

那時正好要發揚大寨精神,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父親說大寨人民好生了得,真正發揚了革命大無畏精神,與天斗,與地斗,改天換地,在虎頭山上造梯田,在石山坳里建居民點,向自然要糧食,靠自己建家園,憑勞動謀幸福,是全國農民學習的榜樣。父親說大寨的自然條件可夠糟的了,幾乎全是石頭山,哪能想望有我們這樣肥沃的土地呢?可人家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硬是在石頭縫裏摳出了糧食!那才真叫做見縫插針呢!我們這卻是現成的條件,我們在黃土地上挖下去就是稻田,我們不能多開一些田嗎?三年補產量不要緊,水庫里那點露乾田也算不了什麼。我們如果以此為動力,開出自己的田,不僅可以多打糧食,度過難關,還是件造福後代子孫的好事呢!**就說了,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我們就要把壞的變成好的東西,水庫里那幾十畝田本來就是水淹面積,如今倒了田埂乾乾脆脆作水庫,也免得人家看着眼紅,老生麻煩。我們再開出一些田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不是由壞事變成好事了?

於是破土開田的工程就開始了。

這次開田的工程全沒有修水庫、修馬路那麼熱火朝天。主要是因為沒在一起搞,而是以生產隊為單位,每個工地就沒有那麼多的人了。各個工地上也沒有迎風飄揚的紅旗、大放厥詞的高音喇叭,更沒有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場面,甚至連勞動號子也沒有。人們默默地幹着,暗暗地使勁,在心裏積聚着力量。很有點愚公移山的悲壯,也確實象學大寨的勁頭。這是從總體上來講的,如果到每個生產隊的開田工地去看看,那種勞動的熱烈勁頭還是特別令人振奮的。在那樣的冬天裏男人們卻大多都光了膀子,汗如雨淋。女人們只穿件薄衫,動作起來胸部裏面的內容象吊在瓜架上的冬瓜大幅度地甩來甩去。也虧了她們一個個前面帶了那麼大負擔,跟男人們一樣地揮汗如雨,又不能全脫了衣衫圖個舒服,熱不過了頂多撩起薄衫往臉上摸一把。有時不小心讓兩個“冬瓜”顯個山露個水的,男人們就多成了“偷瓜賊”,眼睛拉直了地死盯着看一把過癮。要是被“瓜主”們意識到了,她們也不生氣,少有羞怯感的,往往朝不要臉的男人們一頓臭罵:“沒見過怎麼的?要不要老娘喂口奶給你吃?”隨即一陣鬨笑,被罵的男人立即勾了頭,鋤頭很命地啃進土裏,掀起老大一塊土,“我操你的”一聲瞎罵,裝作跟土塊過不去。

開田的工程是斷斷續續的,是持續了好幾個冬閑季節陸續開成的,到後來每個生產隊都增田不少。拿我們虢家來說,這裏那裏開了不少田。在獅子嶺山腳、新屋嶺、早禾山、邵家嶺、牛腳沖等等地方都開出了田。玉丘水庫修成后,引水渠曲曲彎彎打我們田洞裏、山腳下經過,我們就基本上沿着這條線開。在山腳下渠道的上位開田時,我們也不是一味地亂開,大體上以一兩條水車能灌溉為標準。給新開出來的田取名是很興奮的,象“新開田”、“大寨丘”、“渠背丘”、“獅子畝”、“紅旗丘”、“幸福田”……名稱、面積和等級都一一登記造了冊,看着自己手裏出來的新的田畝冊子,鄉親們高興得象抱了新娃娃似的。那陣子開田的同時我們還開出了水潭吶!水潭都在山腳下新開的田的上位開,蓄山水,以補水渠車水灌溉的不足,還可以養魚。開潭的工程就比開一丘田大多了,對於一個生產隊來說,不亞於修個小水庫的工程量呢!我們隊裏象“井岡潭”、“深坎潭”、“嶺背潭”等都是那年月開出來的!

我們那裏的水田多數是叫做什麼什麼“丘”或者什麼什麼“田”的,也有少數叫做什麼什麼“畝”的。水田的名稱真的稱得上是五花八門,叫什麼的都有。儘管原有水田的名稱多得很,但大家卻是熟得很,隨口就能叫得出來的,簡直如數家珍,比方什麼井坎丘、黑白丘、長丘、圓丘、武夫丘、神民丘、方丘、條子田、叔得丘、路邊畝、陶唐丘、昆吾丘、孟盈丘、赤望丘、九彎丘、參衛丘、邵家畝、墟子田……

對於這些水田的名稱,我弟弟後來還生出很大的興趣來,他甚至對此做了一番研究,結果他宣佈說,我們虢家那些老水田的名稱,當中有還有那麼一些甚至是很古老的呢,那些老名字簡直就跟出土文物一樣古老呢!

我弟弟說,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裏有這樣的記載:

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皡爰過,黃帝所為。

弟弟說,你們看,我們虢家水田的一些名稱,原來在《山海經》裏都能找得到現成的名字呢!當然,《山海經》裏提到的那些“丘”,指的是山,不是水田。本來,丘者,隆也,山也,陵也,丘即丘陵是也,山嶺是也。我們隊裏那些稻田名稱里的“丘”,指的卻是水田。詞彙的發展衍變很複雜,而且還有方言的因素在裏面。《山海經》裏指山、土及其之上的樹木的“丘”,到了我們這裏,如今是指水、泥與及其之上的作物的“丘”了。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隊裏現在那幾丘水田的名稱,跟《山海經》的聯繫或者說是某種淵源上的東西,是實際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這個現象很有趣,很值得一番研究呢!看來,我們隊裏有那麼一些水田,年代怕是也有點古老了。至於具體來講,那幾丘水田的名稱是什麼時候、是誰、是怎樣給命名的,怕是難以說得清了!

除了開墾新田,父親還組織大家對原來的田地潭窪進行拾掇整理,主要就是小丘並大丘,小潭成大田,旱土開作田。在農田總面積上父親顯得很吝嗇,他想盡辦法增加人均占田面積,那幾年經過鄉親們自己的努力,確實增田不少哩!

開田開潭需要的是勞力,多出來的田畝要種下來也需要勞力。那時的農業投入主要也就是個勞力,社員們貢獻的就是氣力,生產氣力的是勞動熱情。父親很能鼓起大家的勞動熱情,他總給大家說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道理,鄉親們覺得有奔頭,為自己干,為子孫干,多流汗,值!

玉丘大隊開田開潭的事情公社知道后,很感興趣,給予了高度重視。公社羅書記帶了很多人來看,準備把材料報縣裏。首先得組織全公社來參觀、學習、開現場會,推廣經驗。父親一聽這樣就急了,央求羅書記放他一馬,誰都知道這些做法就是幹部出風頭,老百姓遭殃,吃呀喝呀什麼的都來了,自己增加的糧食在哪裏還沒看到哩!

羅慶林書記對父親的態度很不樂意,就一個勁地做父親的工作,說父親是死腦筋,不開竅什麼的。父親有意讓鄉親們來說話,大家就都說羅書記我們不要開現場會,我們的田多了,就更加忙不過來了,我們沒工夫陪呀!政府關心的話,公社給我們點購買種子的錢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有人就擔心了,說是這樣一來呀,公社書記會不會認為我們支書是刁官帶刁民呢?事實是羅慶林書記對此事確實很不高興,誰都看得出那天他一臉的陰沉,象是就要下一場黑雨似的,好在沒有當場打雷呢!

關於是不是同意參觀、學習、開現場會、寫材料,父親跟何香蘭也鬧了意見。何香蘭有一大套道理,說農業學大寨就要學到行動上,人家都講在嘴裏,唱在口裏,只有我們玉丘學大寨是學在行動上,學出了結果,學出了成績。這成績肯定不容抹殺了,值得宣傳的還是要宣傳嘛!一宣傳,我們玉丘就是全公社甚至全縣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都有可能,我們不值嗎?她越說越激動,父親卻越聽越氣憤,毫不留情地罵她是心術不正!結果何香蘭哭得很傷心,接下來的那次支委會她都沒參加。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其他支委都支持父親的意見,何香蘭是勢單力薄、孤掌難鳴。

結果,由於玉丘幹部群眾的明顯不樂意和推辭,在玉丘召開農業學大寨現場會的計劃終於取消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支部書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支部書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玉丘水庫(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