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尋根
[筆下文學Www.bxwx.net]
88.父親在晚年心裏總是掛牽着的另一件大事情,是重修虢氏族譜。但是,重修族譜又豈是一件易事,父親心裏有想法,但卻沒底,因此對這件大事就一直是魂牽夢縈着。在整個南陰,虢姓算是個小姓,僅分佈在全縣境內幾個地方。但族譜之飭修,必得幾個地方鼎力之合,可比不得早年修個小型水庫,三個鄰近大隊聯合起來一個把冬春的奮戰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也比不得一個玉丘觀的修復,打個報告,成立一個修復玉丘觀籌委會,一筆款子籌得攏來以後,就可以實際動工了,動的是手工,投入的是勞力體力。修譜乃修史,不是搬動磚瓦桁條水泥鋼筋銅鑄菩薩之類的體力活,修譜動的是腦力,是做學問,是搞研究,採集的是信息,是百姓個人的生歿齒錄,是一項極其嚴謹的工作。修譜的一般人馬可不是修水庫的全民動員,男女老幼齊上陣,也並不是修復玉丘觀的一個建築隊、工匠班子,請來一批師傅、匠人就行了。修譜的班子人員里需要的是專門人才,一定意義上說可是專家,學者呀!
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難,父親心裏都有一種使命感。國家有史,地方有志,氏族有族譜,家有生庚簿。國史方誌載歷史淵源、歷史事件、帝王將相、輔佐之臣、國家領袖、開國功臣、賢能志士、時代英雄等等等等,而族譜載的是平民百姓,雖然不能跟國史方誌相比,卻可與史志相補益,使得過去更加清晰,歷史更加全面。中國族譜所載多為農民,當今中國農民佔總人口的80﹪以上,族譜可記載占絕大多數人口的生歿齒錄、住址、職業、血緣關係等等主要信息,亦能裨益研究社會發展、世事變遷、生活環境、生活狀況、風俗習慣,還可便於婚嫁,避免近親婚姻,提高人口質量,如此等等,不可小覷。家庭為組成社會的細胞,新時代家庭觀念更新了,封建綱常倫理之糟粕已棄。但中國人傳統家庭美德卻仍有其精華所在,可以弘揚精神文明,增強民族之凝聚力,穩定社會秩序,族譜體現之家庭觀念有其積極意義。社會發展,時代進步,我虢族鴻丁之發達,於今已遍及海外與全國各地,族譜如再不整飭搶修,後裔恐難以知曉其先祖淵源、榮辱興衰、血緣親疏。族譜之飭修,亦為溝通海外赤子報國之情,融洽海內外民族親情,方便海外遊子故里尋親,敦促祖國統一大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聽父親講,歷史上虢氏族譜有過兩次滅頂之災。一是史上某輩先祖因戰亂對族譜怠於繕管收藏,珍貴孤本年深月久為蟲所蠹,致使當時上溯二十代以上先祖之資料歸於堙沒,無從查考,之後所能確定之始祖僅為我父輩以上之第十九代世祖。二是那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虢氏族譜被當作“四舊”焚毀,南陰幾處虢氏嗣孫落業之處無一倖免。
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查抄焚毀的是虢氏五修族譜。“民國36年之春,中央政府通令全國各縣一律飭修族譜,各繳一冊於當地縣暑,以轉解中央進呈,睿鑒將來國府纂修萬姓統宗,亦足導合各民族之眾耳。”(據虢氏五修族譜序)我當然也不知道國民政府設想中的所謂“萬姓統宗”後來是否有過,但聽父親講,就在那一年,南陰幾處虢氏嗣孫中之俊士,克服種種困難,以蟲蠹孤本為藍本,終得完成虢氏五修之族譜,五修族譜因遠祖無從查考,不得已確立當時虢氏嗣孫中溯上第十六代祖為始祖,在玉丘虢家,該始祖今已傳至第二十一代,在其他幾處最遠已到第二十五代。
虢氏第十九代嗣孫成全(我父親),為重修族譜心繫之有年而魂牽夢縈月久,到後來竟至於寢食難安之地步。父親多少次奔走呼號,都是前程未卜,修譜工程難以啟動。直至二十一世紀頭一年之春,南陰某處虢氏嗣孫中有一俊士,身為某市市委副書記,終於力倡重修族譜,其影響與號召力遠非我父輩所及。特別值得慶幸的是,雖經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洗禮,虢氏某支房之嗣孫某公巧妙地保留下來一本當年五修譜本,今視世之時尚完好無損,該孤本即當六修族譜承先啟後之大任,真乃虢氏列祖列宗及後代子孫之大幸也!父親聞之雀躍,連忙附議並積極行動,六修虢氏族譜工程終於得以正式啟動。
六修族譜成立了續修虢氏族譜籌委會暨編輯委員會,身為虢氏第十八代嗣孫的某市委副書記為顧問,籌委與編委成員九人,父親為九委員之一。籌委會向縣委、政府有關部門提交了續修族譜報告,請求准予為續修族譜自籌專項資金,並向文化部門申請續修后的族譜准印登記。有市委副書記照應,審批事項一路順風,資金籌集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六修族譜的基本原則是相信譜眾,依靠譜眾,從譜眾中來,到譜眾中去,為廣大譜眾服務,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黨員、在外正式工作人員、大學以上學歷者等悉數照知,贊助自願,不搞攤派,更不按人頭募資。資金到位后實行節約開支、民主理財、收支公開、清算張榜的辦法,做到專款專用,以有限資金,辦好續修族譜之大事。
六修族譜編委成員們的工作更是辛苦、紮實、任勞任怨的。房譜齒錄登記造冊是一項細緻紮實的實際工作,外地齒錄一一函達電告,做到絕無遺漏,甚至委託年輕人以電子郵件相告。絕大部分齒錄當然還是在各支房本地,各支房參加編委會的編委們各自負責本房齒錄的登冊,他們一一走家串戶,一項一項信息都仔細地詢問、核實、紀錄,比國家進行人口普查時的工作人員做的工作還要多,還要仔細,也要專業得多。各支房完成的譜牒草表都以電腦打印成初牒,集中整理、核對並編輯後方合成綜合譜牒電子文本。
傳統族譜重男輕女,先祖中之母系成員在譜書中只以“×氏”載入,無名號,無其他信息。家庭成員中登子不登女,無女性後代齒錄,僅在派齒錄(父母)欄下註明“生女n(人)”那麼一點信息而已。換句話說,在族譜中是女不當人看的,既不公平,更不科學,是越千年的憾事了!聽我父親講,當年五修族譜的時候,玉丘虢家牽頭人某公到各家來攤派錢糧,年輕的父親就大膽向那位身為我父親祖父輩的某公提出來說,族譜之修應革新,女性應有同等入譜的權利,更可為後代子孫留下更全面的資料。道理一大堆,但沒用,人家說這族譜之制,數千年沿襲下來,一以貫之,不是哪一個說要改了就可改了的事情,祖宗之制不可廢啊!女不入譜,修譜錢糧卻要按人頭出,女兒有份,這事實在不公平。當時父母親已生長女蘭芬,剛剛兩歲多點。年輕而又倔強的父親堅決不同意出長女一份錢糧,為此跟某公大吵了一場。當年的某公可是族房中之頭面人物,威信如山,話出當得釘釘鐵板,再說這修譜乃族中之大事,人心所向,誰敢違抗族規!敢跟某公叫板,且又是在修譜這件大事上,父親可以說是不知天高地厚啊!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父親不顧我祖父的勸說,就是沒交長女那一份錢糧,某公無奈,收下一筆錢糧后悻悻而去。之後年輕的父親在族中不用說遇到過不少的麻煩,後來當地的“洪幫”拉父親“入洪”,父親就入了洪。說來也怪,有了“洪幫”成員的身份,族裏面就再也沒有誰敢給父親添麻煩了,儘管那個時候“洪幫”勢力已經日落西山,甚至少有什麼活動了。為了這個原因,土改時父親申請入黨的時候,還被組織考察了三年多才被接納,這都是老話了。
此次六修族譜一個大膽革新創製之舉,就是男女平等,女性同樣入譜,巾幗芳名,族譜可載,信息更全面。六修族譜以五修倖存孤本為藍本,但又有諸多創新和突破,編製更科學,體例更新穎,條目更明晰,可為後世不可多得的史料。
當父親慎重其事地將一本新修族譜交給我的時候,他的臉上泛着紅光,屬我有時間好生研讀並妥善收藏。
這是一本緞面硬皮精裝本譜書,比過去的線裝本更高檔,更便於翻閱和收藏。扉頁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幾個毛筆大字,說來夠嚇人的,是###先生題字手跡。我是才疏學淺,並不知道這題字的出處,不知六修族譜的編委們是哪裏弄到這份筆跡並將這題字搬過來用於本氏六修族譜之扉頁了。翻過來一葉是著名畫家豐子愷的一幅畫《飲水思源》圖,我以前竟然也沒見過,我就真的佩服編委們的見多識廣了。再翻過來是顧問與編委成員名錄以及他們的大幅照片,父親在編委中輩份最小,立在後排最靠左邊。接下來是“前言”、“房譜序”、“五修房譜序”、“老譜序”、“××先生題序”、“家訓”……等等。從各序到後面的世襲樹型表錄、支房派齒錄、各房齒錄……我感到真是很深奧的歷史著作了,簡直如天書一般,一時難以讀懂,就先收好了。
我後來終於基本讀懂了那個精裝本,而且幾乎入了迷,有一陣子是一有空就將族譜捧了出來,細細地研究。我讀得了一點先祖淵源,讀得了一點家族歷史,為先祖的創業精神所深深感動,列祖列宗冥冥中幾乎就活了,就活在我這個虢氏第十九代嗣孫眼前。我在聆聽着列祖列宗冥冥中的敘說與訓誡,肅穆之中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現在能夠數出祖父以前六代先祖的名字了,再往前溯雖然說不上來,但對照譜牒條目,我能明晰地尋找到自己久遠的血脈淵源了,我就象是在一條歷史長河裏探源,我一路上溯,去尋覓那一條長河之源頭,感到自己有根有源,不似以前那種漂浮一萍的感覺了,心中有了一種歷史厚重感和責任感。
據五修虢氏×公(前修族譜確定之虢氏始祖)公房譜序,虢氏之遠祖為周文王之三弟。周文王封其三弟之號為虢,后稱虢公,又曰國公,或曰郭公,故而後世虢氏、國氏與郭氏三姓皆為虢公之後代。我因學淺,史學更糟,尚不知此說有據否?既學淺,譜序乃前人筆就,想必不會無端而就,信口雌黃。五修之譜還列錄了歷史上三姓之名人賢達志士,其中有帝王、賢臣、大將,有文學家、科學家、畫家、音樂家、政治家、外交家……當然,虢公以降多代先祖,因為歷史年代久遠,其世襲一脈已經堙沒不可考了,而且,因為前述虢氏族譜歷史上兩次滅頂之災中第一次大劫的原因,我己身之前上溯第二十代以上之先祖也已經無從查考,我己身能確立的血緣,也只是五修虢氏×公公房譜所確立之始祖×公之第十九代嗣孫,玉丘虢家今已至其第二十一代嗣孫,是可告慰於先祖也!
據五修譜序,我祖自明洪武年間(此一年代以前祖跡已無可考記載)由豫章過瀟湘至湘南,先居南陰某地,至今六百餘歲矣。次又遷居玉丘,落業獅子嶺下,後有玉丘觀,玉丘觀因此也成為一個地名,迄今亦三百多年矣。三百多年來,雖然幾經坎坷,但畢竟鴻丁發達,家業興旺,故有支房派居南陰各地,現為五處,五支房也。南陰地靈,人才輩出,虢氏各支房亦人丁發達,賢能俊士多出,現當代更是不乏人才,大專以上學歷者眾眾,本科學歷不少,博士后亦有數名,有的遠在大洋彼岸安居創業了。
……獅子嶺下玉丘觀,我祖落業之基地。
[筆下文學Www.bxwx.net]
88.父親在晚年心裏總是掛牽着的另一件大事情,是重修虢氏族譜。但是,重修族譜又豈是一件易事,父親心裏有想法,但卻沒底,因此對這件大事就一直是魂牽夢縈着。在整個南陰,虢姓算是個小姓,僅分佈在全縣境內幾個地方。但族譜之飭修,必得幾個地方鼎力之合,可比不得早年修個小型水庫,三個鄰近大隊聯合起來一個把冬春的奮戰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也比不得一個玉丘觀的修復,打個報告,成立一個修復玉丘觀籌委會,一筆款子籌得攏來以後,就可以實際動工了,動的是手工,投入的是勞力體力。修譜乃修史,不是搬動磚瓦桁條水泥鋼筋銅鑄菩薩之類的體力活,修譜動的是腦力,是做學問,是搞研究,採集的是信息,是百姓個人的生歿齒錄,是一項極其嚴謹的工作。修譜的一般人馬可不是修水庫的全民動員,男女老幼齊上陣,也並不是修復玉丘觀的一個建築隊、工匠班子,請來一批師傅、匠人就行了。修譜的班子人員里需要的是專門人才,一定意義上說可是專家,學者呀!
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難,父親心裏都有一種使命感。國家有史,地方有志,氏族有族譜,家有生庚簿。國史方誌載歷史淵源、歷史事件、帝王將相、輔佐之臣、國家領袖、開國功臣、賢能志士、時代英雄等等等等,而族譜載的是平民百姓,雖然不能跟國史方誌相比,卻可與史志相補益,使得過去更加清晰,歷史更加全面。中國族譜所載多為農民,當今中國農民佔總人口的80﹪以上,族譜可記載占絕大多數人口的生歿齒錄、住址、職業、血緣關係等等主要信息,亦能裨益研究社會發展、世事變遷、生活環境、生活狀況、風俗習慣,還可便於婚嫁,避免近親婚姻,提高人口質量,如此等等,不可小覷。家庭為組成社會的細胞,新時代家庭觀念更新了,封建綱常倫理之糟粕已棄。但中國人傳統家庭美德卻仍有其精華所在,可以弘揚精神文明,增強民族之凝聚力,穩定社會秩序,族譜體現之家庭觀念有其積極意義。社會發展,時代進步,我虢族鴻丁之發達,於今已遍及海外與全國各地,族譜如再不整飭搶修,後裔恐難以知曉其先祖淵源、榮辱興衰、血緣親疏。族譜之飭修,亦為溝通海外赤子報國之情,融洽海內外民族親情,方便海外遊子故里尋親,敦促祖國統一大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聽父親講,歷史上虢氏族譜有過兩次滅頂之災。一是史上某輩先祖因戰亂對族譜怠於繕管收藏,珍貴孤本年深月久為蟲所蠹,致使當時上溯二十代以上先祖之資料歸於堙沒,無從查考,之後所能確定之始祖僅為我父輩以上之第十九代世祖。二是那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虢氏族譜被當作“四舊”焚毀,南陰幾處虢氏嗣孫落業之處無一倖免。
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查抄焚毀的是虢氏五修族譜。“民國36年之春,中央政府通令全國各縣一律飭修族譜,各繳一冊於當地縣暑,以轉解中央進呈,睿鑒將來國府纂修萬姓統宗,亦足導合各民族之眾耳。”(據虢氏五修族譜序)我當然也不知道國民政府設想中的所謂“萬姓統宗”後來是否有過,但聽父親講,就在那一年,南陰幾處虢氏嗣孫中之俊士,克服種種困難,以蟲蠹孤本為藍本,終得完成虢氏五修之族譜,五修族譜因遠祖無從查考,不得已確立當時虢氏嗣孫中溯上第十六代祖為始祖,在玉丘虢家,該始祖今已傳至第二十一代,在其他幾處最遠已到第二十五代。
虢氏第十九代嗣孫成全(我父親),為重修族譜心繫之有年而魂牽夢縈月久,到後來竟至於寢食難安之地步。父親多少次奔走呼號,都是前程未卜,修譜工程難以啟動。直至二十一世紀頭一年之春,南陰某處虢氏嗣孫中有一俊士,身為某市市委副書記,終於力倡重修族譜,其影響與號召力遠非我父輩所及。特別值得慶幸的是,雖經文化大革命一場浩劫洗禮,虢氏某支房之嗣孫某公巧妙地保留下來一本當年五修譜本,今視世之時尚完好無損,該孤本即當六修族譜承先啟後之大任,真乃虢氏列祖列宗及後代子孫之大幸也!父親聞之雀躍,連忙附議並積極行動,六修虢氏族譜工程終於得以正式啟動。
六修族譜成立了續修虢氏族譜籌委會暨編輯委員會,身為虢氏第十八代嗣孫的某市委副書記為顧問,籌委與編委成員九人,父親為九委員之一。籌委會向縣委、政府有關部門提交了續修族譜報告,請求准予為續修族譜自籌專項資金,並向文化部門申請續修后的族譜准印登記。有市委副書記照應,審批事項一路順風,資金籌集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六修族譜的基本原則是相信譜眾,依靠譜眾,從譜眾中來,到譜眾中去,為廣大譜眾服務,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黨員、在外正式工作人員、大學以上學歷者等悉數照知,贊助自願,不搞攤派,更不按人頭募資。資金到位后實行節約開支、民主理財、收支公開、清算張榜的辦法,做到專款專用,以有限資金,辦好續修族譜之大事。
六修族譜編委成員們的工作更是辛苦、紮實、任勞任怨的。房譜齒錄登記造冊是一項細緻紮實的實際工作,外地齒錄一一函達電告,做到絕無遺漏,甚至委託年輕人以電子郵件相告。絕大部分齒錄當然還是在各支房本地,各支房參加編委會的編委們各自負責本房齒錄的登冊,他們一一走家串戶,一項一項信息都仔細地詢問、核實、紀錄,比國家進行人口普查時的工作人員做的工作還要多,還要仔細,也要專業得多。各支房完成的譜牒草表都以電腦打印成初牒,集中整理、核對並編輯後方合成綜合譜牒電子文本。
傳統族譜重男輕女,先祖中之母系成員在譜書中只以“×氏”載入,無名號,無其他信息。家庭成員中登子不登女,無女性後代齒錄,僅在派齒錄(父母)欄下註明“生女n(人)”那麼一點信息而已。換句話說,在族譜中是女不當人看的,既不公平,更不科學,是越千年的憾事了!聽我父親講,當年五修族譜的時候,玉丘虢家牽頭人某公到各家來攤派錢糧,年輕的父親就大膽向那位身為我父親祖父輩的某公提出來說,族譜之修應革新,女性應有同等入譜的權利,更可為後代子孫留下更全面的資料。道理一大堆,但沒用,人家說這族譜之制,數千年沿襲下來,一以貫之,不是哪一個說要改了就可改了的事情,祖宗之制不可廢啊!女不入譜,修譜錢糧卻要按人頭出,女兒有份,這事實在不公平。當時父母親已生長女蘭芬,剛剛兩歲多點。年輕而又倔強的父親堅決不同意出長女一份錢糧,為此跟某公大吵了一場。當年的某公可是族房中之頭面人物,威信如山,話出當得釘釘鐵板,再說這修譜乃族中之大事,人心所向,誰敢違抗族規!敢跟某公叫板,且又是在修譜這件大事上,父親可以說是不知天高地厚啊!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父親不顧我祖父的勸說,就是沒交長女那一份錢糧,某公無奈,收下一筆錢糧后悻悻而去。之後年輕的父親在族中不用說遇到過不少的麻煩,後來當地的“洪幫”拉父親“入洪”,父親就入了洪。說來也怪,有了“洪幫”成員的身份,族裏面就再也沒有誰敢給父親添麻煩了,儘管那個時候“洪幫”勢力已經日落西山,甚至少有什麼活動了。為了這個原因,土改時父親申請入黨的時候,還被組織考察了三年多才被接納,這都是老話了。
此次六修族譜一個大膽革新創製之舉,就是男女平等,女性同樣入譜,巾幗芳名,族譜可載,信息更全面。六修族譜以五修倖存孤本為藍本,但又有諸多創新和突破,編製更科學,體例更新穎,條目更明晰,可為後世不可多得的史料。
當父親慎重其事地將一本新修族譜交給我的時候,他的臉上泛着紅光,屬我有時間好生研讀並妥善收藏。
這是一本緞面硬皮精裝本譜書,比過去的線裝本更高檔,更便於翻閱和收藏。扉頁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幾個毛筆大字,說來夠嚇人的,是###先生題字手跡。我是才疏學淺,並不知道這題字的出處,不知六修族譜的編委們是哪裏弄到這份筆跡並將這題字搬過來用於本氏六修族譜之扉頁了。翻過來一葉是著名畫家豐子愷的一幅畫《飲水思源》圖,我以前竟然也沒見過,我就真的佩服編委們的見多識廣了。再翻過來是顧問與編委成員名錄以及他們的大幅照片,父親在編委中輩份最小,立在後排最靠左邊。接下來是“前言”、“房譜序”、“五修房譜序”、“老譜序”、“××先生題序”、“家訓”……等等。從各序到後面的世襲樹型表錄、支房派齒錄、各房齒錄……我感到真是很深奧的歷史著作了,簡直如天書一般,一時難以讀懂,就先收好了。
我後來終於基本讀懂了那個精裝本,而且幾乎入了迷,有一陣子是一有空就將族譜捧了出來,細細地研究。我讀得了一點先祖淵源,讀得了一點家族歷史,為先祖的創業精神所深深感動,列祖列宗冥冥中幾乎就活了,就活在我這個虢氏第十九代嗣孫眼前。我在聆聽着列祖列宗冥冥中的敘說與訓誡,肅穆之中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現在能夠數出祖父以前六代先祖的名字了,再往前溯雖然說不上來,但對照譜牒條目,我能明晰地尋找到自己久遠的血脈淵源了,我就象是在一條歷史長河裏探源,我一路上溯,去尋覓那一條長河之源頭,感到自己有根有源,不似以前那種漂浮一萍的感覺了,心中有了一種歷史厚重感和責任感。
據五修虢氏×公(前修族譜確定之虢氏始祖)公房譜序,虢氏之遠祖為周文王之三弟。周文王封其三弟之號為虢,后稱虢公,又曰國公,或曰郭公,故而後世虢氏、國氏與郭氏三姓皆為虢公之後代。我因學淺,史學更糟,尚不知此說有據否?既學淺,譜序乃前人筆就,想必不會無端而就,信口雌黃。五修之譜還列錄了歷史上三姓之名人賢達志士,其中有帝王、賢臣、大將,有文學家、科學家、畫家、音樂家、政治家、外交家……當然,虢公以降多代先祖,因為歷史年代久遠,其世襲一脈已經堙沒不可考了,而且,因為前述虢氏族譜歷史上兩次滅頂之災中第一次大劫的原因,我己身之前上溯第二十代以上之先祖也已經無從查考,我己身能確立的血緣,也只是五修虢氏×公公房譜所確立之始祖×公之第十九代嗣孫,玉丘虢家今已至其第二十一代嗣孫,是可告慰於先祖也!
據五修譜序,我祖自明洪武年間(此一年代以前祖跡已無可考記載)由豫章過瀟湘至湘南,先居南陰某地,至今六百餘歲矣。次又遷居玉丘,落業獅子嶺下,後有玉丘觀,玉丘觀因此也成為一個地名,迄今亦三百多年矣。三百多年來,雖然幾經坎坷,但畢竟鴻丁發達,家業興旺,故有支房派居南陰各地,現為五處,五支房也。南陰地靈,人才輩出,虢氏各支房亦人丁發達,賢能俊士多出,現當代更是不乏人才,大專以上學歷者眾眾,本科學歷不少,博士后亦有數名,有的遠在大洋彼岸安居創業了。
……獅子嶺下玉丘觀,我祖落業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