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七章 工科學院

第二三七章 工科學院

宋應星早已經被邀請至天津,是崇禎下的聖旨,一介微末的芝麻官自是不能不來。不過,被請到天津之前,宋應星憋了一肚子的火氣,因為這一道聖旨,打斷了宋應星正在研究的科研項目。

當然,對於真正的科研牛人而言,讓他消掉火氣的最佳手段,就是出錢出力,支持他的研究。宋應星在這個歧視“奇巧淫技”的儒家社會,能夠潛下心來研究科學,而不追求個人名利得失,可見他是一個真正可敬的科學家。

肖圖白捧着《天工開物》,笑道:“宋先生此《天工開物》裏面的很多技術都非常先進,可惜並未全部受到推廣。若是書裏面所載的技術,皆能大行其道,富國強兵有望,甚至國力至少能夠因此提升十倍!”

後世,新中國建立工業體系的基礎,是蘇聯援建的156個生產項目,奠定了中國向工業國轉型的基礎。

明末時期《天工開物》記載的項目,相當於手工業時代的“一五計劃”,全部實現後天津地區的工業體系,也能夠更完備。同時,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會非常可觀。雖然,這些項目還不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工業革命也是逐步改進技術升級而來,不是一下子就從拱手工業,飛躍至機器時代。

宋應星愕然道:“宋某雖信天工之道,能富國強兵。但是,國力十倍增長,卻是不敢想像!”

肖圖白微笑道:“宋先生。何不驗證一番,靠着推廣科學技術。有生之年將大明撥亂反正。並留給子孫後代穩定、富強、安逸、自信的生存環境?”

宋應星搖頭道:“宋某不過是一名縣儒學教諭,微不足道的小吏。哪怕是《天工開物》中所載技術,半數是遊歷四方,觀察工坊、農田等處技藝。還有半數,是我個人根據所見,進行猜想,不值得大人誇讚!我見,天津的一些鐵路、大船、火器、紡織機。就比宋某書中所載更為先進。可見大人的智慧,超過我百倍。不用我宋某,一樣能夠達成理想!”

在到達天津后,宋應星便立即對天津的許多作坊、港口、鐵路、船隻進行了調研,甚至起了記載天津特區的所見所聞,更新《天工開物》內容的心思。

肖圖白陳懇道:“不!我欣賞宋先生,並不僅僅是你掌握的科技知識。更重要的是你的科學探索精神,我手下的人才雖多,卻最欠缺你這樣擁有科學精神的人!”

“科學精神嗎?”宋應星感覺到新奇。

肖圖白點頭道:“對,科學精神,是人類改變世界的根源動力。擁有科學精神,才能推動生產力和知識量。呈現百倍、千倍、萬倍的發展!我欲在成立‘天津工學院’,聘請宋先生為校長。以《天工開物》為教材之一,培養更多的科學人才,用科學改變世界!並未,宋先生眾多對於自然界的發現、探索和機器方面的研究。天津皆可以撥款,讓你成立專門的研究項目。這樣一來。宋先生的個人研究,也可以效率大增嗎!”

宋應星聞言不由被打動,這麼多年來,宋應星在官場上敷衍了事,對於科學研究卻是極其熱衷。

而崇禎七年,宋應星僅擔任江西分宜縣學教諭,縣學教諭也就是明朝的中學校長。明朝時期非常重視儒學教育,每個縣都有官辦的學校。一般學生啟蒙教育在私塾,而一些能進一步提高的學子,經過考試后,可以在儒學就學。

擔任縣儒學教諭,只能算芝麻官。而宋應星擔任教諭期間,也只能傳授學生儒學,而在學校推廣科學知識,會被學生家長投訴為誤人子弟的。

這麼多年,宋應星為科學研究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前途,卻不被世人理解!勉強有少數好友支持他的科學研究,但是他的好友們,也並未是掌握大權之輩,對於他的幫助非常有限,至多是贊助他一點錢,用於出版《天工開物》。

而《天工開物》僅是宋應星研究總結的一些容易被實現的生產技術。通過這些容易被實證的技術,給他打響名氣,然後獲得更多人資助,令宋應星有資源投入對於一些前沿的光學、聲學、氣象學、生物學、化學等等宋應星更加着迷的前沿項目。

歐洲的學者,早就有各國的政府、權貴成立一些大學,來支持他們的學術研究。但是在中國,學者們只能自己出資出力,不能獲得國家資源支持,甚至被人譏笑不務正業。但是,即使環境並不利於科學研究,依然有像宋應星這樣的科學家,至死不悔的研究着。

“好,既然肖大人看得起宋某人,我也不矯情了!這個‘天津工學院’校長,我擔任了,也不要朝廷認命的官位,只要能暢快的做事就行!除此之外,大人能說明,工學院的招生規模,還有對於我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嗎?”

肖圖白微笑道:“不,‘天津工學院’有朝廷編製的,校長是正七品,與縣令差不多。”

宋應星玩笑的道:“我該慶祝陞官嗎?”

後世,如果擔任一所大學的校長,恐怕比縣長、市長身份還要令人高看一眼。畢竟,在工業社會、現代社會,學者們的地位,並不差於官僚。

甚至,一些學者三十多歲已經的權威,到地方視察。三十來歲的公務員,一般還是基層,領導對着這些三十來歲的公務員交代,那個小李啊,小張啊,某某大學的學術權威,要到我單位視察,你們準備一下,別給我單位丟人。

由此可見,後世混科學界、技術界,比混官場還更容易提升地位。三十多歲的科技權威有不少,三十多的公務員沒有好的背景靠山,一般都還是停留在打雜的程度。

可惜,宋應星生不逢時!要是在後世,省長、部長一級,也只能小心伺候,拍宋應星這種超級權威的馬匹。但是,這這個不尊重科學家、技術人才的年代,宋應星社會地位,甚至還不如一名縣長。不得不說,儒家社會坑死大量的優秀人才!

“在歐羅巴列國,像先生這樣的人才,會是國王、宰相們的貴賓,讓國王、公主給你倒酒,也很常見。但是,在大明國情只重視儒家這種務虛的學說,而不重務實的科學。這一點,需要我們更好的做事,培養更多有用的科技人才,共同用科技改變這個時代,逐漸改變社會對於科學家的看法!”

“科學家的地位,不應該是被埋沒的!過去被埋沒,因為輿論掌握在地主官紳手裏。而現在,我們天津通過報紙、新式教育,也開始掌握了輿論話語權!將來,科學家和技術工人做出任何的成績,我們都會全力用輿論機器進行宣傳。通過無數次的宣傳,改變人們對於科學的看法,提升科學研究者的地位!”

肖圖白停頓半晌說道:“工學院初始階段,給予1000畝土地建立校舍,100萬兩的啟動資金。每年招生500人。除了教授先生的《天工開物》之外,還有一些翻譯的歐洲人科技書籍、外語、數學,也是課程。教師方面,可以自由招募,但是不要單純的儒生,要懂技術、懂科學的人才。此外,學校可以建立圖書館,儘可能收集更多科技書籍、文獻,豐富學生的視野。至於先生的研究項目,每年可以撥款50萬兩,供應先生研究。若是能有研究成果,根據成果的價值,給予先生個人更多的獎勵,或者是批准更多的研究資金!”

宋應星激動的發抖道:“大人鼎力支持,應星只能士為知己者死,辦好這座天津工學院,培養更多有用之才!”

中國古代有技術,無科技。根源是缺乏科學培養體系,自古以來的科學家,都是憑着自己的愛好,搞搞發明、記錄一下科學現象和實驗。

沒有系統的教育培養科技人才,才不能讓許多零碎的技術和科學研究經驗,匯聚成為系統的科學門類。

天津工科院,初期的教學科目,雖是以《天工開物》裏面的內容為主。但是,以此為教材草創的大學,在理工科方面起始點並不低!

畢竟,英國人、法國人最開始辦的大學,甚至僅教授一些哲學、神學、文學、藝術之類偏向文科的學術,自然科學是內容佔據比例很低。但是,隨着各國政府,不斷傾向於支持自然科學研究,招募科學家加入,使得各國大學裏面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教學,開始發展迅猛。

事實上,哪怕天津工科院,不能培養出大科學家,也能培養出17世紀優秀的工程師,也值得鼓勵的。

因為,早期的工業革命,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科學的發展,而不是科學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直到後來,生產技術推動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科學才反饋一些成果給技術!

————————

ps:一入網文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作者伸爪子,可憐兮兮討點訂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皇帝分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明末皇帝分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三七章 工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