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裏看花朵朵連,不過虛妄迷人眼
要說美團吸商家,榨騎手,還真多多少少有些出入的。美團和商家之間的合作,也分好多不同的模式,最常見的就是抽取傭金。傭金的多少,取決於商家的實力,在一個範圍內上下浮動。至於騎手的話,每個單子都有自己的配送費用,不同的距離,不同的重量,還有大額訂單,配送費用各不相同。
美團配送APP上顯示,大多數訂單的配送費都是三塊多,但是入職的時候站點卻說的是每單的配送費用五塊起步,根據每月的個人配送單量分階段成階梯式增長(這裏有點類似銷售業績提成)。問題來了,明明顯示的是三塊多的配送費用,而美團卻給騎手發一單五塊的配送工資。這個差價從哪裏來?還是說APP端顯示的是虛假數字?
追根溯源,用一份塊蛋炒飯來算算這其中的利害。一份蛋炒飯刨去原材料,人工費,水電房租等各種基礎成本,剩餘的部分為商家利潤。如果商家和美團合作,那麼商家的利潤就會減少一部分。在和一些商家老闆交談后,才知道,美團對待商家是真的有手段。商家需要流量,讓更多的顧客優先選擇自己的店鋪,就得做各種優惠活動。什麼下單掃碼返現,滿減打折之類的,似乎來對商家很不友好。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於各種活動,特別是那些只做外賣的商家,自有辦法:漲價,抽條。取餐的時候,瞟一眼訂單價格,嚯,現在的人這麼奢侈嗎?再定睛一看,實付價格可能不到一半。一份小炒肉賣十八塊?隔壁小飯店才賣十二,但是實付可能不到九塊,這麼想還算划算,相比下館子還要實惠。實惠出來的價格,不過是從房租裏面節約出來的。大家也都明白,同一個菜品,甚至同一個味道,在不同的地方賣不同的價錢,有可能差好幾倍,這裏的差價就來自額外的服務和環境。
從顧客角度出發,這麼算起來還是划算的,起碼和下館子相比,少花了幾塊錢?非也!那三塊多的配送費,則是下單顧客承擔的。
這麼分析的話美團最大的貢獻,就是提供了騎手這個工作崗位,配送本質是沒有任何變化的。
順着這條線接着往下走,之前分析過,利潤來源競爭,那麼美團到底和誰競爭?
騎手?明顯不可能,騎手是這個遊戲中相對得益的玩家。顧客?也不太可能,這些都是顧客自願的,買同樣的餐,不用浪費體力,就多花幾塊錢的配送費,這個配送費基本上直接交付於騎手。商家?這個還真多少有些成分,但是壓榨的商家分兩類:一類,是有大面積堂食和固定上店消費者的商家,這種商家通常不需要去配合美團做各種活動來引流,所以美團也壓榨不了多少。另一類,是專門做外賣沒有堂食的商家,上面也分析了,這些商家有應對美團各種引流活動的方法,美團也壓榨不了多少。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其實是商業性房產商。
這和房產商會有什麼關係?不僅有關係,而且是直接的競爭關係。雖然目前沒有針鋒相對,但是美團已經瓜分了其中不少的利益。
碰到這種理不清的問題,那就一貫極端化,理想化去考慮。如果,所有的人都只點外賣,不去堂食,誰最坐卧不寧?當然是那些建築了大面積堂食店鋪的房產開發商了。美團的傭金,相當於變相收取房租,然後分出一部分去補貼配送騎手。
短短几年,線上購物模式日益昌盛,好多人說實體要被線上擠垮之類的話。實體永遠不會被擠垮,
因為所有人得靠物質產品來生活。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實體,並不是說線下開個旗艦店,而是真正有看得見摸得着的產品呈現在眼前。開店,只不過走的商業房產途徑,線上,走的是倉庫和配送的路線,其實都是實體。一個商家如果真的打算走下去,那就順應大局勢,線下經營不下去了,那就發展線上,慢慢收縮商業房產的投入。隨着線上購物和線下購物平分秋色,甚至露出了強力之勢。看看身邊那些曾經人山人海的商貿廣場,大型酒樓,還有多少在苦苦掙扎?在網絡上也看到不少有趣的段子,包括身邊的人也有這種真實想法:買比較貴重得東西時,先拍個照或者記錄下數據,然後去線上購買。
所以,無論是美團,餓了么,還是淘寶,拼多多,商業房產,才是他們真正的競爭對手。
通過各種分析,如此看來,倉庫配送的消費模式似乎比定點消費模式要佔優勢,同等的消費卻能帶來更多便利。假設推理停止的話,那麼的確是這樣。如果再思考下去,那就會有新的結果。
還沒有達到認知和腦洞的極限,不妨接着深挖。為了方便分析,暫且把線上模式的統稱為平台,平台的對手,就是商業房產。貿易環節:生產商生產出產品→平台和商業房產→消費者。
消費者現在越來越傾向於平台,主要因為物美價廉。而產品生產商,則保持中立,因為無論是平台上架,還是經過經銷商的手段走向商業房產,生產商給出雙方的標價是一致的並且不會低於自己的底線(為了擴大和維護自己的利益,維繫商業房產,生產商實際中給經銷商的標價要比平台低得多)。現階段表面上貌似達到了某種平衡,隨着時間的推移,因為年代文化和生活背景而依賴商業房產的消費群體會越來越少。好比前些年智能手機剛流行的時候,儘管它方方面面都具備優勢,依然沒有一口氣拿下老年機市場。
如果商業房產要掙扎的話,不得不將自己的成本降低至和平台不相上下,才能勉強打平。
舉例而言:一家生意火爆的飯店,堂食量和外賣量一樣的話。平台抽取利潤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傭金,而大多數商業房產的佔比是營業額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那麼最後這個飯店會將重心朝平台方偏移。
這麼明顯的差距,如何去彌補?回到以前百貨大樓的模式,多元化,格子化,集中化。在平台出現以前,商業房產越做越大,成本越來越高。現如今應該多引流,降成本,把實體店鋪改造為可進行交易的倉庫,配送的話可以和平台合作,應該會大大增加生存幾率。再舉例,商業房產模式下,一個三百平的某大店,完全可以劃分成六個五十平的,甚至十個三十平的小型點位。最真實但是有點差距的例子就是:路邊推車騎三輪的流動小商販,平台怎麼也不會去他們身上抽取傭金,因為這些商販的成本,已經算計到最低了。
如果真的要尋求極致的平衡,讓商業房產和平台站在同一高度,商業房產需要部分模仿平台的模式。直接走生產廠家,銷售渠道則不用去做太多投入,主要起一個展示和廣告的作用,而且還需要做的,就是在商品價格上還需實事求是,用來補償消費者的配送費用。大致結果是這樣的:平台上隨挑隨選琳琅滿目,但是價格要稍微昂貴一點,因為包含配送費用;商業房產集中多元,比不上平台的隨心所欲,但有實物可以直接參考,而且價格還稍微便宜一點。
商業房產也可以和平台互利共生,將消費全部讓給平台,退居求其次,做一個平台的幕後支持者。美團,餓了么等,可以建立只做外賣的集中聚集地;淘寶,拼多多等,可以針對性去做更完美的倉庫。
現實是錯綜複雜,是瞬息萬變的,是出其不意的。沒有誰能預料到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些變幻莫測的事件交雜在一起,化作片片濃霧,籠罩在我們周圍,生活得接着往前走。所以,我們要繼承先輩的意志,朝着他們之前指引的方向,一點點摸索前行!
今日流水賬環節:
2022.06.14
無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