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風雲1945②

第1337風雲1945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18日,蔣介石委任黃埔系二號人物何應欽負責中國戰區內接受日軍投降事宜。

何應欽在晚年對女兒何麗珠回憶道:“先總統時代,蔣公給予我的最大榮譽是抗戰結束以後在南京主持受降大典”。

在抗戰勝利以後,接受日軍投降事宜,的確是一項莫大的榮譽。

那麼蔣介石為何要以兩度“背叛”過他的何應欽代表他去南京主持受降儀式呢?為什麼不是自己親自前去,或者是將這種極具榮譽的美差,給予更聽話的人呢?

還有何應欽在接收降書過程中的彎腰低頭還禮行為,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是有意還是無意呢?今天不妨來說說。

前文已經談及,當時人們猜測,負責主持南京受降儀式最佳人選當在李宗仁、白崇禧和何應欽三人之間。

這三人歷史上都不止一次背叛過蔣介石,但都在抗戰中建立下不朽的功勛。

如李宗仁的台兒庄大捷、白崇禧的崑崙關大捷、何應欽的湘西大捷。

但蔣介石還是選擇了何應欽,其實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蔣介石之所以讓何應欽去主持受降儀式,其實可以視為對何應欽之前背黑鍋的補償。

1935年何應欽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被世人所唾罵,其實就是受蔣介石委託所為,蔣介石沒那個意思,何應欽也不敢簽訂,可以說他是替蔣介石背了黑鍋,是代蔣介石背了罵名,如今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蔣介石讓何應欽前去,想必也是有補償之意。

又或者說在對日方面,蔣介石主要以何應欽出面,此次由他出面主持受降儀式也順理成章。總不能壞事讓何應欽出面背罵名,到好事了,不讓他去,也的確說不過去。

二、蔣介石之所以沒有自己前去,主要是身份不對等。

當時在中國代表日本投降的是岡村寧次,他是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軍階只是大將,並非日軍最高統帥。正所謂兵對兵將對將,蔣介石如果親自前去主持受降儀式,就是自降身份了,反而會起到不好影響。

而何應欽是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並且是陸軍一級上將軍銜,在職務和軍階上都與岡村寧次類似,地位上是對等的。

三、何應欽曾在日本留學,屬於“親日派”,更是與岡村寧次有着交情,適合蔣介石對日軍“以德報怨”的政策。

當然蔣介石可沒有這麼大度,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打着以此交好日本政界,方便以後進行合作,並且為之後發動不義內戰做好準備。

比如以此在當時方便更快接受日軍投降,還在解放戰爭時期,以岡村寧次為秘密軍事顧問。

之後因為蔣介石的“以德報怨”政策,何應欽是深領其意,在侵華日軍之中,只有145名戰犯被判處死刑。

像罪行累累的侵華日軍將領元香馨,在抗戰勝利以後,並沒有受到什麼懲罰,而且投靠了閻錫山,改名為原泉福,任中將副司令。

到了1948年7月,在晉中戰役時,被英勇的解放軍炮火重傷后,眼見逃跑無望,便讓手下擊斃自己,這才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在主持受降儀式中,何應欽在接受降書時,投降書並不是由岡村寧次交給何應欽的,而是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將投降書遞交給何應欽,而何應欽在接受投降書之時,彎腰比日方代表還要低,可謂是引起不小爭論,直到今天,也是一個爭議話題。

有人認為何應欽此舉並非有意,應該是受降儀式的相關細節有問題,中方代表桌子太寬,所以接受投降書之時,難免要彎腰才能接受到。

有人認為對方投降代表身高比之何應欽要高,所以對方彎腰遞交投降書,何應欽個子低夠不着,因此只能彎腰過低,才可以接到。

有人認為這是上綱上線,這只是一個普通舉動,只不過被媒體抓拍到了,並且被刻意放大了,其實並沒有什麼。

當然還有更多人是持批評態度,認為這個舉動不妥當,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奴才相,這是赤裸裸的諂媚。

其實以細節和心理入手來說,何應欽此舉肯定不對。因為他主持受降儀式,可不只是代表他個人,更不是代表蔣介石,而是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其實這點何應欽也明白,所以對於這場受降儀式,細節還是挺到位的。

按照規定,日方投降代表要向何應欽行三次禮:到達會場時一次,遞交投降書時一次,退場時一次。

還有遞交軍刀之事,事前何應欽還特意派人與岡村寧次交流過,意思是參加受降大典時可以帶軍刀,也可以不帶,但是帶了,肯定要當眾呈繳給何應欽。

岡村寧次聽了以後是感激得差點痛哭流涕,畢竟在很多日本軍人看來,軍刀比生命還重要,於是岡村寧次自然是沒有帶軍刀參加。

試問連這種細節都考慮到了,怎麼會考慮不到日方遞交投降書之時的細節?

而且按照規定日方遞交投降書之時,要先禮一次,何應欽也沒必要站起來。

而且這是罪行累累的一方,他就是把腰彎到桌子上,也跟你沒關係,只要能遞過來就行。

即使退一步說,你站起來接投降書也罷,但也沒必要對方只是微微彎腰遞交,你卻要以更大幅度的彎腰低頭來接受吧?

換位思考一番,如果你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軍人,敵人侵略你的國家十幾年,犯下滔天大罪,如今他們要投降了,你作為代表接受投降,對方只是微微彎腰遞交降書,你即使站起來接受,也沒必要如此替對方考慮,馬上以更大幅度彎腰低頭去接受吧,畢竟你代表的是國家,而不是你個人。

換成正常人,不應該是看你遞交降書都是一副不服氣的樣子,明明可以深彎腰將降書遞過來,卻不做,那麼我肯定要大聲斥責你,或者最起碼站着不動,你要麼也別動,看誰耗得過誰,要麼就是老老實實彎腰更深遞交降書。

所以從細節來說,何應欽不應該犯如此錯誤,應該是何應欽本身是“親日派”,甚至是有些諂媚心理,正好又有蔣介石的“以德報怨”授意,加上與岡村寧次有交情,所以看到岡村寧次一方的代表只是微微彎腰,夠不到自己時,乾脆將國讎家恨拋之一旁,更是忘記自己是代表的國家,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以德報怨”的角色中,是慷他人之慨,寬他人之容,及時貼心而諂媚的以更大幅度的彎腰低頭來接受降書,簡直是諷刺。

對此行為,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大為感慨地說道:“在第三次小林總參謀長呈交降書敬禮時,何應欽總司令卻不由得站起來作了答禮。看到我這位老朋友的溫厚品格,不禁想到,畢竟是東方道德”。

說實話,這個東方道德評價感覺還是挺諷刺的,這是哪門子東方道德呢?這分明是既諂媚,又讓人覺着窩囊!

何應欽在受降儀式上的表現,自然引起人們的熱議。但是蔣介石放棄在日本駐軍,也為當時人不解。

日本投降后,美國授意老蔣在日本駐軍,老蔣因為這件事,選擇放棄。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945年9月2日,日本東京灣,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敗國,由新任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

出於美國的授意,盟軍最高統帥要求蔣介石派出5萬人進駐日本。

然而,這時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蔣介石選擇了放棄派兵進駐日本,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呢?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公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其內容之一就是“軍隊完全解除武裝”,並對於公告中關於此前《開羅宣言》條款的實施做出了重申。

為了儘快兌現《波茨坦公告》的相關協定,戰敗國日本將由同盟國派兵佔領管理,以實現日本對於相關協定的履行。

從此,日本帝國主義結束了前後歷經15年之久的侵略戰爭,中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長達14年之久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同時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告終。

在日本政府代表簽字的投降書上,不僅有美、中、英、蘇四國代表,還有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和新西蘭等國家的代表簽字。

當時,英國、美國、蘇聯和中國同時享有對日本實施佔領和管理的權利。而中國作為受日本侵略最久、傷害最大的同盟國,對於抗日戰爭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日本法西斯主義的投降屬中國的功勞最大,由中國出兵佔領日本也是名正言順。

為保證日本政府儘快兌現其在公告上所做出的的承諾,即成立“和平責任政府”之前,由盟國對日本進行佔領。美國向中國表示需要儘快派兵進駐日本,以解除日本法西斯主義的武裝。

那麼美國為何不親自派兵駐紮,反而要求中國對日本進行佔領呢?這還要說到美國與蘇聯的緊張關係上來。

1945年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原子彈核武器的國家,無疑對於戰後的國際局勢將擁有最大的話語權。而蘇聯想要在核武器領域有所成就至少還得需要幾年時間。

1945年8月8日,蘇聯決定出兵中國東北,橫掃日本關東軍,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之後,蘇聯也加入了《波茨坦公告》的行列中來,想要分享日本投降帶來的勝利果實。

早在1943年中、美、英三巨頭蔣介石、杜魯門和丘吉爾商議《開羅宣言》之時,就約定了滿洲和台灣以及澎湖列島等由日本佔領之中國領土應悉數歸還中國,並得到了斯大林的同意。

但是日本投降的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蘇聯的預期。僅僅是蘇聯對日宣戰之後四天,1945年8月11日,蘇聯海軍登陸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還未來得及大規模登陸北海道,日本就於8月15日接受了戰敗的現實。

而此時的美國反過來開始關心日本北海道的情況,於8月24日和9月4日分別派遣了2架B24轟炸機前往千島群島北部視察,遭到了蘇聯戰鬥機的攔截。

此一事實預示着美蘇冷戰的來臨,日本北海道也在之後成為了美軍對抗蘇聯的陣地。

此時,美國固然不敢貿然進軍日本駐紮,以免引起蘇聯方面更強硬的對峙。所以美國改為唆使中國佔領日本,自己則在背後控制蔣介石國民政府,這樣來得更為委婉一些。

打定了這樣的主意,美國要求蔣介石不僅要派兵5萬人前往日本駐紮,而且要兵強馬壯、裝備精良。

開始的時候,蔣介石也相當配合,畢竟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盟國之一,能夠實施對日本的佔領,也是順勢而為且大快人心。

蔣介石要求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制定出了相應的佔領計劃,只是在駐紮部隊兵力來源上和數量上與美國意見相左。

美國要求蔣介石派兵5萬,而蔣介石只拿出來派遣1萬人,最多1.5萬人的計劃來對日本實施佔領。

當時蔣介石的國民黨軍統共有四五百萬兵力,為何如此小氣不肯應美國之邀來完成國人的心愿呢?

原因在於擱在蔣介石心頭的一塊石頭還沒有落地。

日本投降之後,中國內地原先被日本佔領的淪陷區開始陸續投降,所以對蔣介石來講,最重要的是趕在共產黨佔領這些淪陷區之前派兵搶回陣地以絕後患。

然而,當時國民黨的大部隊位於西北和西南等地,而對於日本侵略的東北、華北和華東等各大戰略區則更多地是由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建立了敵後根據地。

蘇聯對中共下了指示,稱此時不宜發動大規模的內戰,而中共和毛主席也不願在這個國家百廢待興,人民叫苦不迭的時候再起戰事,所以接受了蘇聯的指示,僅在小城市和農村來發展敵後動員工作,為中共隊伍的擴大蓄力。這讓蔣介石如臨大敵。

抗日戰爭爆發之時,從蔣介石寧願打紅軍也不願驅逐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來看,“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一直為蔣介石奉為上策。所以面對美軍的一再催促,蔣介石嘴上答應着,卻遲遲沒有行動。

一來是出於對中國共產黨的忌憚,不肯其把持着中國大片領土的控制權,二來蔣介石雖然答應進駐日本,但是面對美軍與蘇聯的勢均力敵,唯恐站隊美國引起蘇聯對中共的傾力扶持,對國民黨來說反而是更大的威脅。

另外一方面,蔣介石迫於來自美國的壓力,於1946年5月決定派遣曾到河內擔任受降任務的67師(師長為戴堅)開往日本實施佔領。

然而當駐日代表團前往日本會見美軍駐軍代表並商討駐地與配備等問題時,更多的問題便接踵而至了。

首先是關於駐地問題,美國只允許中國駐軍暫駐愛知縣,而蔣介石表示想要進駐四國島並沒有得到美國的同意。

在雙方磋商下,僅僅允許中國派去的指揮部設在名古屋,而部隊則駐紮在偏遠地區。

其次是關於軍餉問題,戴堅將軍提出,中國佔領軍的費用需要由日本承擔,然而這一請求又被盟軍最高指揮麥克阿瑟將軍拒絕,稱其與盟國對日管制政策的精神相違背。

當時國民黨駐日指揮部參照美軍各級官兵的薪餉表,並結合國內的經濟情況,制定出了軍官和士兵的軍餉為最低級二等兵每月20美元,最高級少將師長每月480美元的標準。

按照這個標準,國民黨67師進駐日本的軍餉費用就要達到四五十萬美元一個月,加上其他支出也要上百萬美元。

這在當時的國內,已抵得上十個師一個月的支出。這對於中國戰後重建無疑是雪上加霜。

另外,國民黨駐軍在日本的所有軍需消耗不準動用日本當地的資源,只能由國內運輸過去。這對於當時的中國無疑又是一大阻礙,不能就地取材,向美國購買又是一大筆支出,從國內運輸也勞民傷財。

對於蔣介石來說,此刻正在積極籌劃如何對付中共,對於這樣一件短期看不到回報和利益的事情自然也並不十分熱心。

直到1946年7月,駐日代表團在日本苦苦等待了兩個多月也沒能等來67師的佔領軍開拔而來。

後來直接得到國內的消息,稱佔領軍不會來了。因為國內已經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國共雙方的衝突已經使蔣介石調集了67師的兵力去對付中共的華中野戰軍。

而這一去就再也沒有機會進駐日本了,因為華中野戰軍已經重創國軍改編后的65師和69師,蔣介石再也無暇調兵進駐日本了。

對於這一事件的影響,在蔣介石看來,派兵駐紮日本不過是配合美國打的一場掩護,美國為了避免蘇聯有更大規模進駐日本的舉動,不敢貿然派兵進駐日本,然而蘇聯在美國的阻撓之下已經放棄了對日本的佔領。

而此時的美國已經顧不上形象,既然司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就堂而皇之地撇下了中國這個擋箭牌,光明正大地駐紮在了日本。

而日本作為戰敗國,本身已經灰頭土臉,對於盟國派兵駐紮佔領也是一臉和氣,畢竟日本已經失去了資本。

然而,隨着美軍駐紮在日本,從二戰後一直持續到21世紀,日本仗着美國作為靠山,反而大力發展了經濟,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不僅沒有怨言,反而對美國恭謹如初。

而蔣介石當時一念之差,僅僅是將重心放在了與共產黨爭奪領導權上,導致錯失進駐日本的好機會,日本也從未對侵略中國表現出應有的悔意。

如果當初蔣介石派兵進駐日本,不管是5萬人還是5千人,這不僅是一個象徵性的舉動,而是會讓中國展現出擁有戰勝國應有的權利。

但是,蔣介石的眼光只落在了國內大權在握,早日實施他的獨裁統治上面。這一選擇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實的角度,無不使中國默默吞下了被日本侵略14年之久的苦果。

蔣介石不順應民心厭戰的事實,只顧一己私利的舉動也預示着他在中國將不得眾望,人心向背向來是決定壓倒性勝利的關鍵因素。

果然,僅僅三年,蔣介石就丟失大陸,跑到台灣一個孤島上去,偏安一隅了!

這更加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蔣介石是咎由自取!

歷史無法重演,而悲劇卻是相似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鐵馬金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鐵馬金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37風雲1945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