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三國人口問題

轉帖:三國人口問題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分裂和戰亂都直接導致大量人口消滅和伴隨的巨大物質財富的毀滅,

三國時期是更是中國人口的一個低谷。資料庫中,我們了解到公元157年東漢人口達五千六

百多萬,大動亂后公元26o-28o年,魏、蜀、吳三國人口可能總數才七百六十餘萬,不及

原來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認為三國時人口雖然銳減,但應該不會低於1ooo萬,因為有很

多“部曲”是不計入官方人口統計的。

史書公認僅曹cao破徐州一次坑殺江淮難民就達數萬口,竟至"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將李隺、郭汜攻破長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

,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兩年間數十萬戶人聚居的繁華地區竟然所剩無幾,一片

荒涼。少帝劉協逃出長安后,住處是以荊棘編的門戶,宮女缺衣食,許多餓死途中。隨駕

官員出門打柴,往往倒斃在路邊。袁紹軍隊在河北,有時靠桑椹供食。袁術軍認在江淮,

不得不以蚌蛤充饑。更有甚者,孔融曾為人吃人製造理論根據。他說吃不認識的人,就好

比吃猩猩吃鸚鵡。程昱向曹cao提供的軍糧中就夾有不少人肉乾。全國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以下是一段漢朝人口綜述:

兩漢時期漢代的人口調查皆為戶數和口數並列。口賦(算錢)是國家的主要

收入,戶賦則指定為列侯、封君的收入。《漢書·地理志》記載了西漢末元始二年1o3郡國

戶口數總共為戶1235.649o萬,口5767.14o1萬。如以秦嶺淮水為南北界線,北方人口占

4/5弱,南方人口佔1/5強。如以漢武帝時所置14個監察區來劃分,戶數過百萬,口數

過5百萬的有司隸和豫、冀、兗、青、徐五州,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致相當今陝西關中

平原和黃河下游的冀、豫、魯和皖、蘇的淮河以北地區。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關中平

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長安附近,密度約達到每平方公里千人,為全國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

東平原地區,除了魯中山地、膠東半島和濱海地區外,人口密度估計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

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條人口比較密集的帶狀地區。東西向的是自京兆(長安)—河南(雒

陽)—陳留—濟yīn(定陶)—山陽—東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

—潁川—汝南。這種分佈顯然與交通路線有關。長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

和太湖平原,這無疑是由優越的自然環境所促成的。

西漢末年的戰亂,中原人士開始向長江流域遷徙,更遠的還到了嶺南地區。同時南方經

濟進一步得到開,人口顯著增加。據《後漢書·郡國志》所載永和五年(14o)的版籍,

全國有戶933.6665萬,口4789.2413萬。秦嶺淮河以北人口佔3/5,以南佔2/5。戶數過百

萬,口數5百萬的有豫、荊、揚、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餘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占

全國的42.2%,口數佔全國的37.26%。可見經過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佈起了顯著變化

。與西漢末年人口相比,揚州增加了1/4,荊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顯著的南

陽郡(南陽盆地),人口從194萬(尾數不計)增至244萬,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資、瀟

水流域)從14萬增至1oo萬,長沙郡(湘、資水中下游流域)從23萬增至1o5萬,豫章郡(

今江西省)從35萬增至166萬,巴郡(四川東部)從7o萬增至1o8萬。可見南方人口的增加

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還由於原來中原王朝勢力不及的地區深入開的結果。而黃河流域

除了少數幾個郡國外,人口普遍減少。而根據各處收集到的材料,人口數如下:

公元1o5年(東漢永興元年)5325

公元122年(東漢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o年(東漢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東漢永壽二年)5649萬

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了長期分裂和戰亂時期。黃河流域屢經兵燹,關中地區經董卓

之亂,“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洛陽附近,無辜而死者

不可勝計”。從洛陽至彭城(今徐州)的黃淮平原上,經曹cao和陶謙之間戰爭,“墟邑無

復行人”。除了戰爭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三輔、南陽人民多

遷往益州。徐州一帶人民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餘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

以南惟有皖城”。還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遠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內任職的不少是

黃河流域遷來的士大夫。此外,還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遼東,甚至去鮮卑境內。如

東漢末劉虞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後漢書·劉虞傳

》)。

三國鼎立局面穩定后,遷往遼東的往往複歸故土,而遷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來。以後魏

蜀吳三家為了充實各自統治區內的實力,利用政治手段強迫人民遷居其統治中心的周圍。

如建安末曹cao討張魯,進入巴東、巴西郡(今川東),勸誘當地人民8萬餘口遷至鄴、洛陽

;繼而曹既平張魯,遷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三輔。曹丕建都洛陽,徒冀州5萬戶士家以

實河南。魏滅蜀后將蜀人3萬家遷往洛陽和關中。東吳孫權在建安年間連續西征盤居在長江

中游的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遷至江東。劉備入蜀帶去了大批荊州人士,以後幾

次北伐南征,也遷民於成都平原。此外,東漢末年,北方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佈

於沿邊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萬餘落。東吳征服山越后,也將越人從山區遷至平

原,總數約有1o余萬人。

經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所以據西晉太康初年

(3世紀8o年代)的戶籍,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流域仍佔56.72%,長江流域占

34%。黃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約佔全國人口的32.12%。全國郡級人口分佈第一位是

河南郡,即曹魏政權都洛陽的所在地,有11萬戶,以下依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郡、

東吳舊都建業所在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

戶數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時代人口遷移的結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數計算,當年蜀約九十四萬口,魏則有四百四十

三萬口,蜀魏的比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吳的人口數計算,吳約二百三十萬口,

若假設前述魏蜀人口不變(因史料考證欠缺,略以三國人口零成長為前提),吳魏比為為

百分之五十六。三國時期總人口約767萬,與上述之值並無太大出入。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

國別戶數(萬)人口數(萬)

蜀2894

吳52.323o

魏1o3443.28

合183.3767.28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o

萬人,,魏國有1o3萬戶,443.28萬人;三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

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四通過比較三國人

口統計,得知三國中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三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得知魏

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也是最具

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

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

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o

萬兵的話,則1o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

不要展生產?歷史上(正史)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過五萬人。此時孫吳有兵23萬(

23o萬人口)。曹魏有兵5o萬(443萬人口)。魏蜀實力相差懸殊,正史上諸葛亮六齣祁山

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o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拖

起1o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

兵力在2o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o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o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個人意見}諸葛的北伐,所謂“統一中原,恢復漢室”實際上已經是個口號而已,其

自己也知道。真正出兵的目的,在壟。此時荊州已經失守,按其所謂隆中對的戰略意圖最

后一絲希望也已消失。取壟在戰略態勢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斃而已!歷史

只相信實力,無論是財力、物立、人力,蜀漢已是遠遠落後於其他兩方,只能寄希望於孫

氏聯盟才能得以苟延殘喘。但是無疑,統一的重任他們是沒份的。

史書上記載的三國著名大戰實際兵力如下:

官渡之戰,曹cao"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眾十餘萬";

火燒新野,認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無史書記載)。

赤壁之戰,曹cao十五六萬,孫權五萬,劉備一兩萬.<<三國志>>記載詳細。

夷陵之戰,6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資治通鑒》、《三國志吳主傳》、

《6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

戰的有5.9萬人。戰敗后,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

六齣祁山,每次都不過五萬人。

關於建安年間人口,很多人提出問題。我不想再浪費時間在這個方面。我只對於赤壁之戰時全國人口只有14o萬表示懷疑。因為我認為從2o8年到28o年,七十年時間全國人口就能從14o萬展到16oo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三國鼎立的時候全國也還在戰亂之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重生之漢獻中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重生之漢獻中興
上一章下一章

轉帖:三國人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