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還有一個小孩子。

有一天清晨睡夢中的小男孩被清晨的潮水一般的鐘聲喚醒然後睡眼朦朧得揉着眼從床上坐了起來。

寺廟的鐘有兩種,一種叫梵鍾,一種叫半鍾。

梵鍾又稱洪鐘、鯨鍾、華鯨、華鍾、巨鍾。多屬青銅製,少數為鐵制,一般高約150公分、直徑約60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龍頭的釣手,下端有相對的二個蓮華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稱草間,下緣稱駒爪;以上則分池間、乳間二部分,且乳間有小突起物並列環繞,又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釣手傍有呈圓筒狀的插通內部。此類鍾多懸於鐘樓,作為召集大眾或早晚報時之用。

半鍾又稱喚鍾、小鍾,多以黃銅鑄造,通常高約六十至八十公分,吊於佛堂內之一隅,因其用途係為普告法會等行事之開始,故亦稱行事鍾。

鍾離長風聽到的鐘聲則是每天寅時警醒僧人起身做功課的梵鍾。少林梵鍾簡樸大氣,花紋並不是很繁雜,但通體厚重比之一般的鐘大了數倍有餘,聲音雄渾激越,深沉清遠,餘韻無窮。青銅鑄造的鐘身除了被敲的地方其他地方上已經長滿了一些綠色的銅銹。顯得滄桑古樸。

敲鐘僧人用的鐘錘並不是常見的檀香木而是山下最為常見的松樹根,這個鐘錘據說是一株千年老木被天雷劈過之後留下的樹根所做。老木千年間吸收日月精華,天地靈氣,早有靈在樹中產生,靈要成靈要經過天道篩選,就在老樹靈要匯聚的那一刻雷劫降世,老木操之過急,功德未曾圓滿,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被天雷劈死,只余底部靈匯聚最多的根部沒被摧毀。廟裏僧人感嘆天地難測,世事難為,便將最長的那根數根做成鍾錘以警醒僧人。樹根質地堅硬緻密,結實耐用用它來敲鐘有時會在莊嚴的鐘聲中聽到風吹林海樹木中發出的沙沙聲以及禽鳥悅耳的鳴叫。

鐘聲一聲連着一聲,連綿不絕餘音裊裊,這是沈言第一次聽到鐘聲,這樣的鐘聲讓他憑空想到了家鄉永不停息的海濤聲。他聽的很入神,空靈幽遠的鐘聲穿過空間的限制帶着他來到了家鄉的海灘邊聽海。

正當長風專註於鐘聲時,老和尚靜悄悄得走進房中。老和尚穿着布鞋,走路聲音很輕但五感敏銳的長風還是發覺了老和尚的靠近:“這是什麼聲音。”他輕聲詢問。

老和尚靜禪側耳聽了聽然後說:“鐘聲。”

長風從床上站了起來看着面前蹲在床邊的老人:“我能去看一看嗎?”他頭一次如此積極的想要去做一件事。

老和尚和藹得笑:“你不說我都會帶你去四周逛一逛。”

靜禪拉着長風的小手,長風乖乖跟着,只覺耳邊的鐘聲越加清晰。很快他們到了山間一塊突出的懸崖邊,懸崖突出如鷹嘴,一個古樸的小涼亭建在上面,一個赤着上身的精壯僧人在一下一下得敲着面前大鐘。他手中鍾錘是純天然原木根須,有環抱粗細,就算已經離地千年但在佛家寶地撞鐘數載的老木靈力有增無減的老依舊有一小片樹葉從光禿禿的枝幹中長出。而敲鐘僧人每推動一下面前的樹根身上有如鋼鑄的肌肉就有規律得律動一次。

這時天將破曉,一縷早上的陽光照在僧人身上,山峰之中雲濤翻湧,山下萬家還處於黑暗之中,在薄薄的晨霧之中若隱若現。悠揚的鐘聲就這樣回蕩在天

(本章未完,請翻頁)

地之中,響徹世間。

長風聽了鐘聲但覺身心一陣舒暢

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甚至多次把自己捨身給寺院。是個地地道道的佛教徒。有一次他曾請教一位高僧:“凡人如何才能擺脫下地獄的苦厄呢?”這位高僧說:“人的苦厄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掉的,但是如果聽到鐘聲敲響,苦厄就能暫時得到平息。”於是梁武帝就下令天下寺院每天都要撞鐘。

那早晚兩次的鐘撞幾下呢?《百丈清規》裏說:“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就是說撞鐘是有門道的,要慢慢的用杵撞,不要狠急,要讓鍾發出的聲音悠長,撞三遍,每遍36下,一共是108下。至於為啥是108下,也是有說法的。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撞擊108次鍾,這108種煩惱也就隨之消失了。還有一個知識是,和尚手裏的佛珠也是108顆,僧人念經也是念108遍,都是為了除去人生中的這108種煩惱。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歌名:暮鍾偈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

作詞:佛經

作曲:楊期泉

誦念:張淑蓉

演唱:齊豫[1]

樂曲內容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

聞塵清凈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國基鞏固繁榮富強下祝人民吉祥安康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迴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饑饉之年南畝東郊俱瞻堯舜之日

干戈永息甲馬休徵陣敗傷亡俱生凈土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鄉井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

三門清凈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

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無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嵋山銀色界大行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團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認妄想攀緣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團者為真心。所以執此血肉之軀以為我有。故依之造作種種惡業。念念流浪。曾無一念迴光返照而自覺者。日積月累。從生至死。從死至生。無非是業。無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聖人。能自覺本真智慧。照破五蘊身心。本來不有。當體全空。故頓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復以此自證法門而開導之。欲使人人皆自覺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虛。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眾惡。遠離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樂。故說此經。經即聖人之言教。所謂終古之常法也。

菩薩。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見五蘊皆空。則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則修之實效也。以此菩薩。從佛聞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

(本章未完,請翻頁)

智慧觀。返照五蘊內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無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諸苦。得大自在。由是觀之。菩薩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觀音之妙行。欲曉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觀。若一念頓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廣大靈通。徹照五蘊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業累之牽纏。人我是非之強辯。窮通得失之較計。富貴貧賤之可嬰心者哉。此上乃菩薩學般若之實效也。言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耳。然照乃能觀之智。五蘊即所觀之境。皆空則實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語。此雲鶖也。此鳥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為名。此尊者乃鶖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門。最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領悟。故特告之。所謂可與智者道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正對鶖子釋前五蘊皆空之意。而五蘊中先舉色蘊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執之以為己有。乃堅固妄想之所凝結。所謂我執之根本。最為難破者。今入觀之初。先觀此身四大假合。本來不有。當體全空。內外洞然。不為此身之所籠罩。則生死去來。了無掛礙。名色蘊破。色蘊若破。則彼四蘊可漸次深觀。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異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見也。良由凡夫但認色身。執為真實。將謂是常。而作千秋百歲之計。殊不知此身虛假不實。為生老病死四相所遷。念念不停。以至老死。畢竟無常。終歸於空。此猶屬生滅之空。尚未盡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異於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曉之曰色不異空。謂色身本不異於真空也。空不異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斷滅之見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由不達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乃謂人死之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乎太虛。苟如此說。則絕無報應之理。而作善者為徒勞。作惡者為得計矣。以性歸太虛。則善惡無征。幾於淪滅。豈不幸哉。孔子言曰。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正謂死而不亡者。乃輪迴報應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橫為斷滅。謬之甚耳。然二乘雖依佛教而修。由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將謂三界之相以為實有。故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滯寂。淪於寂滅。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謂真空本不異於幻色。非是離色斷滅之空。正顯般若乃實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圓鏡。一切幻色。如鏡中像。苟知像不離鏡。則知空不異色矣。此正破二乘離色斷滅之空。及外道豁達之空也。又恐世人將色空二字話為兩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觀。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觀。知色不異空。則無聲色貨利可貪。亦無五欲塵勞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本際而作度生事業。居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凈。此則頓超外道二乘之執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所謂圓成一心無智無得。此則超越菩薩而頓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則其四蘊應念圓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誠能如是。則諸苦頓斷。佛果可至。彼岸非遙。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成就耳。如此之法。豈非甚深者哉。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當蟲族遇上仙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當蟲族遇上仙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