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媽媽吃魚
“姨,你看我捉了條魚!”
香姨抬頭一看,瞅見我肩膀上扛着的惡龍,啊地發出一聲驚叫,小板凳沒坐穩,竟向後跌了下去,她當時正在用灶坑裏拔出來的草木灰拌黃瓜片,這一倒,左手甩到臉上,白皙的臉龐立刻變成了大花臉。
張叔聞聲從裏屋跑出來,看到我和怪魚,也是吃了一驚,他接過怪魚放在了洗衣服的大鐵盆里,那鐵盆的底兒一下就被魚的身體給盤滿了。
香姨爬起來,洗了把臉,心疼地問我,臉怎麼弄的?我從兜里拿出一根羽毛,說了怪鳥啄的。
香姨急忙拉着我的手回裏屋,讓我換了身衣服,給我擦乾頭上身上的雨水。
香姨是村裏的大夫,她打開醫藥箱,給我擦酒精消毒,又給我胳膊胸口臉上的傷口塗了紫藥水。
我身上傷的不重,只是從眼角到鼻樑少了一塊肉,沒覺得很疼,血也止住了。
整個人滿身滿臉被紫藥水擦的斑斑點點的,就像塗了迷彩的軍人一樣,紅和爽看了都說怕我,像大怪獸似的。
換好衣服,我求香姨把那魚做了給我媽送飯吃,她不敢,奶奶說她會做,就讓張叔把魚洗凈剖開剁成段,撒上鹽調味。
家裏也沒有姜蒜,倒是有辣椒和洋蔥,奶奶把魚一段一段放進鍋里煎,兩面煎好后,跟辣椒洋蔥炒了加水燉上了,鐵鍋邊還貼了一圈玉米餅子。
我蹲在在灶坑邊上燒火,奶奶說大火,我便多放一把稻草,奶奶說小火,我就用燒火棍把燃着的稻草往邊上撥一撥,一會的功夫,就聞到了肉的香氣。
揭開鍋一屋飄香,紅和爽都饞的流了口水,迫不及待的想吃,好大一鍋肉啊!
給我媽裝好了飯,我們圍坐一桌,都對魚肉的味道讚不絕口,太好吃了,我開心極了。
叔從外面跑進來,喊了兩遍我的名字,說:“你媽不行了,快跟我走,去看你媽!”
我抱着裝飯盒的包,坐在叔的自行車後座上,就跟他進了城。
路上又下起雨,叔讓我鑽進他的黑雨衣裏面,黑漆漆地將我罩住,只能聽到外面劈劈啪啪雨點落在頭上的聲音,下面看到自行車的輪子在泥濘的路上飛快的轉動,濺得我一腿都是泥水。
到了醫院,媽還在急救中沒出來,看到我爸在門口推着個小鐵車,獃獃地望着裏面。
我過去看了一眼小車,裏面一個臉色紅的發紫,頭頂發白,滿臉皺皺巴巴的小嬰兒,我想他就是我弟弟了。
我問我爸,我能摸摸他嗎?我爸驚訝地看着我的臉,搖搖頭,輕輕地說別碰醒了,他剛睡著了。
爸輕輕地把我抱起來,看着我滿是紫藥水的臉,臉色複雜說不出話,緊緊地抱着我,我再次投入了那能讓我安睡的寬廣懷抱。
爸爸依然望着那扇白色門,我把頭放在爸寬闊的肩頭上,隔空打量着小車裏的弟弟,他大概有三揸長,三個大拇指到中指那麼長。
到了傍晚,媽救回來了,又回到了病房裏,她臉色青的嚇人,更瘦了,她沒睜眼,我就站在床邊上看着她。
不知過了多久,哇——弟弟哭了,媽就醒了,她看我一眼,眼睛就定在了我的臉上,嘴動了動,嘴唇卻粘在一起沒說出話,眼淚卻順着瘦小的臉頰流了下來。
爸不知哪裏尋來了一個奶瓶,沖了奶粉,給弟弟餵奶,一吃上他就不哭了,吃完了又睡著了。
天黑了,媽的精神好了一點,我爸把香姨熬的小米粥倒進小鍋里,
下面用酒精塊點燃加熱了一下,把魚肉弄碎了,也一起放進粥里。
粥熱好了,爸用一個瓷勺子,舀了一勺,吹一吹,試好了不燙,餵給我媽吃。
媽打着精神吃了一口,便閉了眼睛慢慢地嚼着,似乎下咽困難,看媽吃了我捉的魚,我很開心。
我看着媽吃了一口,又吃了一口,對媽說:“媽——魚,我抓的,好不好吃?”媽聽了,看着我點點頭,又努力地吃了一口。
吃完飯,媽握着我的手,看了我一會兒,就那麼睡著了,還握着我的手,我能摸到她手上的骨頭,和脈搏的跳動,等半天才跳一下。
當晚在床邊地下鋪了被褥,爸、叔、我都睡在地上,半夜聽見弟又哭了兩回,我翻個身又睡著了。
第二天白大褂來給媽打吊瓶,說的我也沒聽懂,只知道“命撿回來了”,這是好事,我想。
病房的牆上有個頭大的窟窿,我知道那是冬天生爐子取暖時,爐筒子留下來的,我覺得很有趣,就從那窟窿往另一邊望,也有個媽媽帶着寶寶在身邊,怪好玩的。
突然窟窿里鑽出一張白白胖胖的小臉來,嚇了我一大跳,要不是怕驚動了媽媽睡覺,我差點喊出聲來。
原來那是一個小男孩,他和我同年,都是八歲,我倆便一起去走廊里跑着玩,去院子裏的花壇玩,我教他怎麼捉蜻蜓,他有一塊綠豆糕,掰開來給了我半塊綠豆糕,那是我此生第一次吃綠豆糕,甜甜的味道。
我有了一個好朋友,一個不打架的好朋友,我開心極了。
他媽媽出院那天,我跟他依依不捨,他媽扯着他走了好遠,還回頭看我,我哭着跑出去追他,他也哭了。
可能他媽看我灰頭土臉,渾身破破爛爛,又沒一處乾淨的地方,她看了我一眼,對他哭喊着的兒子說:“跟我回家,別跟山裏的野孩子玩,好好學習,跟他們玩沒出息……”
我原來只是山裏的野孩子,我不配有一個好朋友,這句話憋在我心裏很久,直到有一天晚上。
媽從醫院回到家,已經好了過來,弟弟也有奶吃了。
我讓媽媽照着我撿的那根羽毛,在書包上給我刺繡一根羽毛,雖然我怕它,但是我不能被它嚇倒,看着我媽一針一線的,在書包上,綉出一根羽毛,我的心在悄悄地發抖。
但我還是鼓足了勇氣,對媽媽說:“媽,我想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