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章 推波助瀾
“何人砸蛋,知道這是誰人車架嗎?”一位官員的御者一驚。
然而被挑動起來的遊俠們卻不管這些,雞蛋如疾風驟雨,紛至沓來。
“大膽,焉敢褻瀆東曹掾,快快住手。”
“豈有此理,倉曹掾也敢襲擊?”
......
“丞相丞在此”
聽聞丞相丞三字,樊季悚然而驚,看了圈四周,無比的茫然。
身邊遊俠們因為興奮而漲紅的臉龐,猙獰而扭曲,遠處被無妄之災波及的諸官吏們,抱頭鼠竄,四散逃走的販夫走卒們,倉惶驚恐。
幾十輛官員車架竟無一倖免,官員們狼狽至極,震恐無比。
樊季打了個冷顫,終於回神。
他下意識朝“張無忌”方向看去,然而不知何時已沒了蹤影。
樊季悚然而驚,寒意襲遍全身。
他咬了咬牙,提起衣擺,混入了人群中,不一會便沒了身影。
......
長安城中,一輛馬車不緩不急的行走着。
楊延壽坐在御者的位置上,頻頻回頭,面露憂色。
楊玉閉目假寐,突然出聲道:“千歲是擔憂吾如此做,會引發難測事端?”
楊延壽遲疑了下,最終點頭。
尚冠里,近丞相府,畢竟是長安官吏最集中的地方,主君命張子夷去那裏鬧事,無異於去戳馬蜂窩。
“千歲無憂,丞相不會發怒的,而只會感謝我。”楊玉雲淡風輕。
楊延壽不解,楊玉故意賣了個關子:“稍後便可知。”
說完便重新閉上了眼睛,心中卻陷入了沉思。
他被人一連數日的喊打喊殺,焉知沒有人在其中推波助瀾,不然正常人對吳王被抓只會感到高興,怎會怨恨將吳王抓來的最大功臣楊玉。
楊玉相信古人修養過人,對德行更是追求甚高,但無論如何也不會到是非不分的地步。
更別說,在吳王被擒這等大是大非面前。
除非有人在背後推動着一切。
除了勛貴與藩王宗室,楊玉實在想不出還有誰了。
前者,站在勛貴角度,楊玉既然能為天子獻計擒吳王,焉知天子偽造詔書之事他沒有插手。
且他為天子解了圍的同時,卻將丞相府當做了擺設。此舉無形中站到了勛貴的對立面。
如此一來,勛貴們能看楊玉順眼才怪了。
宗室子弟更不用說了,吳王縱是萬般不是,那也是劉氏諸侯王。如今被楊玉用一個小小陰謀,給打得人仰馬翻,臉都給踩進泥底里去了。
太慘了。
宗室子弟兔死狐悲,不可能不恨楊玉。
說不定就有人正打算僱人刺殺楊玉呢。
既然這樣,幕後黑手就都別想跑,都來嘗嘗臭雞蛋爛菜葉的味道吧。
不是扇動全長安百姓敵視他,甚至挑動遊俠到處搜尋,欲誅殺他以謝天下嗎?
楊玉乾脆以身為餌,將這些人全給釣出來。
此乃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也讓一些人知道什麼叫偷雞不成蝕把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這隻能算髮泄一下情緒的小手段。
他讓張子夷此番行事,打得是“懲戒中方不敗”的名義。此舉,楊玉的真正用意是自污。
看看,中方不敗此人果然人人喊打喊殺,哪怕天子下了詔令也無濟於事,嚇不退身懷正義的仁人志士。
楊玉要給那些人營造這樣一種假象。
他的計謀畢竟太過匪夷所思,在外人看來難脫奸詐嫌疑。
且他攜擒獲吳王,消弭諸侯禍亂之大功入朝堂,卻毫無根基,又初入長安,必然被勛貴敵視,打壓。
當年賈誼就是被如此打壓的。
如今被人認為小人,反而對楊玉是一種保護。
勛貴宗室們會因為他的“小人行徑”輕視於他,且百姓的扔臭雞蛋辱罵行為,是種極其快意的發泄途徑,勛貴宗室樂見其事,有種貓戲老鼠的成就感。
在玩盡興前,敵人反而不會有進一步的動作。
楊玉怎麼可能不怕,楊玉從不諱言自己怕死,畢竟命只有一條。他可以死,但生死只能由他自己決定,不能操於他人之手。
更不能容忍如魚肉般被人宰割。
所以他要想法破了此大招。
不能讓勛貴與宗室一直憋着,要讓他們怒火發泄出來。
免得一直憋着,萬一哪天想不開給他來個大的,真的派人刺殺他。
從來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當然,楊玉不是認慫了,頂多算迂迴,但縱是如此也要講策略。
他只是需要時間,需要緩衝的時間。
他需要時間給自己塑一層金身,讓勛貴與宗室們不敢再找他麻煩的金身。
不然他現在要是死了,死了也就死了,毫無價值。
他是擒獲了吳王,消弭了諸侯陰謀叛亂的災禍,可是這些無法拿到明面上說。
正如當日他讓楊延壽對呂季孫說的那樣,此事天子不會昭告天下,吳王不是被擒獲,而是以朝見之名入長安。
吳王沒有叛亂,朝廷也沒有平叛,自然也就沒有平叛功勞之事。
下詔廢削藩令,歸還諸侯王被削奪封地,設計擒來吳王劉濞,以此為支點挑撥諸侯王關係,讓諸侯王投鼠忌器,可以說這些手段缺一不可。
更別說視而不見諸侯王陰謀反叛事,太過掩耳盜鈴,此無異於讓天子自欺欺人。
可是這些不得不做。
這是不得不做的妥協,安撫意欲反叛的關東諸侯王不再反叛的籌碼。
不如此做,就不足以讓關東諸侯王安心,真以為準備了很久的反叛之事,是說停就能停的嗎?
諸侯王從來不缺不惜一搏的決心。
一如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雖只有短短三個月,但長安與關東雙方近百萬大軍參戰,波及大漢一半疆土,軍民死傷幾十萬,數位藩王死去,宗室被波及數千上萬。
這些就是血淋淋的事實。
所以,為了給自己插手歷史的契機,尋找進入朝堂的階梯,更為了以後在政治上贏得輾轉騰挪的空間,楊玉也必須摁下這場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不然七國之亂一如歷史上發生,然後三月間平定。
天子與勛貴雙方,沒了諸侯王這一最大威脅,雙方權勢雙雙膨脹。
天子劉啟,七國之亂的結果證明他與晁錯是對的,身為天子他天生佔據大義名分,且隨着年齡增加,他施政手腕越來越嫻熟,哪裏會容忍他人指手畫腳。
勛貴方面,周亞夫身為平定七國之亂的最大功臣,躋身丞相之位,率領勛貴集團整體的權威再上一層台階。
君臣雙方的權勢充斥整個朝堂。
如此一來,還有楊玉什麼事?
朝廷大事有天子發號施令,有三公九卿權衡處置,諸侯叛亂有勛貴領銜率軍平叛,有他這個庶民插手的餘地,施展手段的空間嗎?
這就是楊玉為何要擒賊擒王,釜底抽薪,生生壓下七國之亂爆發的背後原因。
這就是他為自己尋找的契機。
所以,為了達成目的,楊玉自動捨棄功勞。
哪怕現在全長安的人都知道楊玉是幕後的最大功臣,他也無法從其中獲得一絲好處。
他現在的官職只是天子認命的中郎。
六百石的郎官。
他這樣的人,殺了也就殺了。
勛貴與宗室子弟真想殺他,可不會因為天子一道詔令就放棄想法。
他若死了,傷心的可能只有天子一個人。
政治從來都是妥協的藝術。
歷史也從來不以一時論英雄。
一時為先,一世才為嬴。
當然可以說楊玉是操弄政治,操弄人心的小人,但他不操弄人命。
權貴死不足惜,庶民但需敬畏。
楊玉深知那些對他喊殺喊打的遊俠多是被人蠱惑,所以,他給那些被蒙蔽的遊俠一個機會。
不然就不會有天子誅殺滎陽豪強鄭氏的詔書了。
楊玉是想通過此舉,借天子威名震懾遊俠,讓那些人惜命也好,幡然醒悟也罷,給他們退出的機會。
不然,楊玉大可隱忍不發,等一切塵埃落定后,再讓天子下發詔書,將所有或主動或被動參與進來的遊俠一網打盡。
可是楊玉沒有那樣做,反而給了他們機會,就看遊俠們珍惜不珍惜了。
有了天子詔書在前,仍然執迷不悟執意摻和進來的遊俠,就真的是死有餘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