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章 兵馬都帥與知州

143章 兵馬都帥與知州

李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同州重新成為大唐的一個州,而非一個獨立於朝廷外的藩鎮。

但他與大部分官員的意見不同,他並不認為這是將帥忠心不忠心的問題。

便如李茂貞,當他還叫宋文通的時候,還在神策軍帳下效力的時候,勇猛作戰,數次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能說那時候的他就不忠心么?可當他出鎮鳳翔后,迅速脫離朝廷的管控,並反過來侵犯朝廷的權益,較之前任鳳翔節度使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如王建,當年隨唐僖宗一行逃難時,他不離不棄,甚至背着小胖子唐僖宗跑了十幾里山路,把唐僖宗都感動得落淚,並解下沾有龍淚的衣袍贈送於他。那時候的王建,可說是滿朝第一忠臣,可再反觀他今日在西川的種種行徑……

所以,這並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制度上的問題。

也不知道是否是受時代局限,在李曄看來十分淺顯的問題,朝野百官,竟少人提及……

如何防範地方藩帥不臣,又如何從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李曄早有構思。

早在出征梨園寨途中,張濬質疑授武將為邠寧節度使時,李曄說自有辦法,其實他當時就已經想好了對策。

甚至還可以往前推,早在他設置兵馬府系統時,便已是在為肢解藩帥權力做準備。

只是到了如今意外得來同州,方有了實施的機會。

在這個時代,一個地方上的權力,大抵可分為行政權、兵權、民權、財權四個方面,節度使統攬了這四個方面的大權,實際上已等同於獨立王國,全權處理所有地方事務,不再受朝廷干擾,當然也不會再服從中央朝廷的管控。

實際上,節度使最初只是“節度各路兵馬”之意,只掌控地方軍權,並不具備獨立、與朝廷對抗的資本,可後來因對抗邊境外游牧民族、節省轉運費用、鎮壓地方反賊等需要,又陸續加以支度、轉運、營田等使職,才最終大權獨攬。精華書閣

所以這仍是制度上的問題。

乃至於今,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慣性。

某人出任某地節度使,便默認此人享有該地所有權力。

非獨節度使如此,便是某地防禦使,或觀察使,或某州刺史,由於制度慣性的原因,也都默認他們這些地方長官享有地方上的所有權力。

因而,要想打破這種慣性,將這些權力重新拆分開來,分置於不同人之手,就必須得新設置官署、官職,並明確限定這些新官職的權限,以此來形成一種新的制度慣性——一種地方各項權力分置、再統歸於朝廷的新慣性。

這也是李曄當初為何要費力設置兵馬府,並明確限定兵馬府只掌兵事的原因之一。

其實便就是在為日後拆分地方權力所準備。

而且兵馬府這個稱謂好就好在它的直白,一看名稱便知,就是為掌控兵馬而設,不像節度使、防禦使、觀察使等一類的官職名,於權力限定上含糊不清,最終也導致了權力分界上的混淆。

在李曄的構想中,兵馬府只掌地方兵權,餘下行政、民、財三權。由於如今身處亂世,地方上兵權的重要性大於一切,也必然會導致掌控兵權的武將權限過重,因而餘下這三權不宜再拆分,宜歸於同一官職名下,方可與兵馬府制衡。

同樣不宜使用刺史這個在當世已權力界限含糊的官職名。

也不宜重新使用太守這個官職名來統領行政、民、財三權,因為歷史上的漢魏時期,太守這個職務的權力也曾濫用過,不得不警惕。

前後一想,李曄決定效法“後人”,提前把北宋太祖用過的“知州”這個官名拿來一用。

制度架構上考慮周全后,接下來便是物色人選。

人選同樣重要。

畢竟在這個“人治”的時代,再好的制度,若沒能選派合適的人去執行,最終也只能淪為擺設……

同州兵馬府都帥一職,李曄決定授予順義軍知兵馬使鄧筠。

首先李曄不會考慮禁軍六軍都指揮使。

這六人各領一軍,又出於保持禁軍戰鬥力的考慮,不宜過多限制,實際上六人在各軍中已有自己成形的班底,若將他們放出外地獨領一州兵權,在眼下這個局面下,李曄其實並不放心。而將這六人放在京城內,結合目前正推行的輪戍制和閱兵制,也更有利於六支禁軍戰力的持續提升。

而要放一人去獨領一州軍事,在現有制度框架下,還得授予兵馬府都帥一職,若職務太低也無法服眾。

其實排除掉六位都指揮使,也只有鄧筠最合適了。

李曄決定派鄧筠前去,另有一重考慮,鄧筠也是講武堂學員。

李曄興辦講武堂,在軍中宣傳忠義為將帥的首要標準,若不對講武堂學員予以重用,又如何能達到這一目的?

鄧筠為順義軍知兵馬使,實際為順義軍內二號人物,按理說不在講武堂學員招收標準內,可他見軍中大多將校都不願去講武堂,又知這是天子欽點的學堂,若無人應徵豈不是尷尬了天子,便主動報名參加。加之他年歲不滿三十,也算是青壯武將,崔安潛自然也沒了拒絕的理由。

鄧筠入講武堂后,其實表現一般。

他是典型的豪爽武夫性格,哪受得了酸士們的嘮嘮叨叨,居然還要讓他重新識字?這不是在開玩笑么,他鄧筠只會舞槍弄棒,識得那些方塊字用來做甚?況且他那雙大環眼,也幹不了識字的細活,照他看來,所有方塊字都長得一個模子。

崔安潛請來的禮部書吏們,當然也不敢教訓講武堂里的武夫,更別說其中最大的刺頭鄧筠,只敢自己一個人晃頭誦讀。

下面的學員們,划拳喝酒,比試拳腳,粗鄙詛罵……由他們去吧。

但要說鄧筠在講武堂里純是刺頭也不屬實。

每當崔安潛親自授課時,或請來張濬代授時,下面的學員們還是比較乖巧的。

尤其是張濬,學識淵博,口才了得,也不是那種呆板的只會照本宣科的人,常常給學員們講古往今來那些名將的故事,諸如田穰苴、諸葛亮、李靖等,聽得他們熱血澎湃。

而張濬又會側重講述良將與聖君之間的交往,如聖君如何以國事託付,良將又是如何誓死報效等,每到這時,鄧筠都是吼得最大聲的那個人,把一雙鐵拳死死緊握,帶頭誓言:好男兒一世,當建功立業,報效聖上。

李曄也曾親臨講武堂。

有一次忠義都輪戍回京,李曄特地帶上馬一夫一道入講武堂。

讓馬一夫給所有學員講講他守奉天軍城的經歷。

馬一夫口才有限,本是一樁可歌可泣的誓守孤城的英雄事迹,講得略平淡,翻來覆去就幾句話:賊兵來了,我帶着弟兄們死守,賊兵沒攻進來,就退了……隨後賊兵又來了,我帶着剩下的兄弟們繼續死守……

可饒是如此,仍聽得下面的學員們陣陣叫好。

李曄親自問馬一夫:“城內原有軍卒四百七十一人,最後戰至數十人,你們為何還要堅守?”

馬一夫答:“不守,讓賊兵攻進來,都得死。”

這不是李曄想要的答案。

唯有再問:“若見賊兵勢大,你們一開始便出降,未必會死。”

馬一夫答:“我們奉命守城,怎麼能出降呢?”

這才是李曄想要的答案。

下面學員們也聽得熱血噴張,鄧筠最是激動,第一個跳到案上嚷道:“我們為聖上效命,就憑那些個賊人,我呸,臭蟲一般的東西……寧死不降!”

同州知州的人選,在盧宴和鄭遠客二人中挑選。

跟講武堂是同樣的道理。講武堂是李曄在軍事上新政,而各地外派縣令及諸項項新政則是行政上的新舉措,都要加以重用,給朝中文武百官做榜樣。

而各縣令中,無疑盧宴與鄭遠客二人的政績最出色。

在這二人中,李曄最終選定了鄭遠客。

因為比較這二人,盧宴相對較守成,而鄭遠客則更聰明,更能適應草創時期種種複雜的局面。即將赴任的同州,顯然便是個極為複雜的環境。

在朝廷批複同州納土還朝的三日後,王行約來到了京師。

身為同州刺史兼兵馬都帥,王行約本人親赴京師,便已表明了他納土還朝之意,絕無虛假。

李曄親自召見了王行約。

王行約見天子便拜,小心而卑微地呈述着他對天子和朝廷的忠心,語氣誠惶誠恐。

這一刻,現實與歷史在李曄腦海里交織。

歷史上,王行約、王行瑜是李茂貞在關內最忠實的小弟,兩人隨李茂貞一道,先後兩次率兵闖入長安城內。

他們幾乎是將刀架在天子脖子上,逼着後者下詔處死了杜讓能、韋昭度、李磎、劉崇望等朝堂宰臣。

他們向天子索要尚書令一職。尚書令不過二品虛銜,並不算顯赫,但其與天策上將軍一道,是大唐從不外授的官職。只有一次,預備授郭子儀,以表彰其蓋世之功,但郭子儀堅持辭讓,未果。而這些亂臣賊子,竟強行索要,以此來捉弄搖搖欲墜的大唐,來玷污大唐歷史上最聖明的皇帝。

他們還在長安城內大肆掠奪,大開殺戒,給京城百姓帶來無盡痛苦的同時,幾乎要毀了這座舉世第一大都城。

心滿意足地離開長安時,他們還要在城內留下軍隊,以便繼續掠奪,繼續操縱天子……

如今。

王行瑜已死,王行約已臣服在自己面前。

由他們所帶有的一切災難,將不再發生。

李曄下詔獎賞了王行約,授予他青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封爵安樂侯,食邑八百戶,賜玉帶,免死鐵卷,並賜京中宅院一座,讓他能夠在京城裏安享富貴。

李曄最後分別召見了鄧筠和鄭遠客二人。

先召見鄧筠。

“京中諸將,朕獨獨選了你肩此重任,你可知為何?”李曄問。

說實話,鄧筠並不是很了解其中緣由。

當兵馬府的調任下至軍中時,他興奮異常,可除了感激天子厚愛外,其他的都沒怎麼想過。

但此時天子有問,不能不答,而且不能墮了威風教天子失望,故而鄧筠挺身直立,轟聲答道:“因為臣一心忠於聖上,絕無他念,故而得聖上厚愛……”

答完后,仍覺有不足,又補充道:“還因為臣驍勇善戰,軍中無人可敵,絕不會辜負了聖上的栽培……”

軍中武夫,說話絲毫不懂得謙虛,李曄不得不提醒一句:“領兵作戰,靠的可不是匹夫之勇。”

“對對,聖上教訓得對。”

鄧筠忙改口道。

反正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他絕無二話。

李曄再問:“你去了同州,領了同州兵馬都帥后,打算怎麼做?”

“操練軍隊,磨礪兵馬,時刻準備奉詔討賊。”

這兩句話鄧筠在講武堂內聽得多了,耳朵都快起繭子了,故而答得很順暢。

未料天子淡淡回道:“磨礪兵馬,本是你應盡之責,算不得功勞。若你連這都做不好,朕也不會派你去同州。”

鄧筠頓感失落,忙請示道:“聖上的意思,是讓臣暗中做好準備,趁機收復鄜坊等地?”

“罷了,都是后話。你先操練好同州兵馬,勿要懈怠。”李曄擺了擺手,又道,“只一事要格外提醒你。你去了同州,只管操練軍馬,平剿匪賊,保同州一方安定,除兵事以外,一概不要插手。若有錢餉糧草之需,鄭遠客自會供應。”

鄧筠當然也知道,同他一道赴同州任知州的乃鄭遠客,故而回道:“聖上放心,臣遇事會多與鄭知州商議,齊心打理好同州,絕不會讓聖上失望。”

李曄也想放心,可面對鄧筠這個粗魯武夫,他不得不把話說得再明白些。

“若教朕聽聞,你擅自干涉了同州民政,”李曄搖了搖頭,“那就是朕看走了眼,錯重用了你。”

鄧筠嚇得忙跪倒在地,賭咒發誓道:“臣便是再有膽子,再混賬,也絕不敢辜負聖上……若臣有違今日聖上託付,管教臣不得好死,天打雷劈……”

“夠了。在朕面前,也敢說渾話?快起來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造大唐榮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再造大唐榮耀
上一章下一章

143章 兵馬都帥與知州

%